一种疟原虫检测的荧光染色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以荧光素为标记物的快速检测方法及可检测疟原虫的荧光染色试剂,涉及的疟原虫为感染人的五种疟原虫,涉及的疟原虫包括恶性疟原虫、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巴西疟原虫,可用于生物学、医学检验的相关领域。
背景技术
荧光染色方法是利用荧光素的光学特性,通过特殊波长的激发光激发下发射出特定颜色的波长,利用显微镜进行待检物质观察的一种方法。荧光染色方法包含非特异性荧光染色试剂和特异性荧光染色试剂。
非特异性荧光染色试剂一般采用非特异性荧光燃料,包含金胺O荧光染液等,该类试剂能够对某一种生物大分子进行染色,而不能对含有这一种生物大分子的细胞、病毒、细菌等进行区分。
特异性荧光染色试剂采用能够与待检物特异结合的分子为主要核心原料,这些分子与待检物的特殊结构具有抗原抗体或受体配体特异结合的特性。特异性荧光染色试剂对这些分子进行修饰和荧光素标记,具有检测的特异性。
疟疾是由疟原虫所致的虫媒传染病。疟原虫是一类单细胞、寄生性的原生动物,有五种疟原虫会使人类感染疟疾,包括恶性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间日疟原虫及诺氏疟原虫。疟疾流行于102个国家和地区,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有20亿人口居住在流行区,特别是在非洲、东南亚和中、南美洲的一些国家。疟疾目前仍是公众健康所面临的最严重威胁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球大约40%的人口受疟疾威胁,每年约有3亿人感染疟疾,110万人因疟疾死亡,90%为儿童。
引起疟疾的病原是疟原虫生活史中红细胞内无性增殖期的裂殖体。当成熟裂殖体胀破红细胞时,释放出裂殖子、疟原虫的代谢产物,以及红细胞碎片等一起进入血流。其中相当一部分物质被巨噬细胞及多形核细胞吞噬,刺激这些细胞产生内源性热原质,后者和疟原虫代谢物共同作用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发热。
疟疾的发作,是达到一定数量的红细胞内无性期(裂体增殖期)疟原虫对机体的刺激引起的。疟疾发作周期和红内期裂体增殖周期一致,因此,间日疟为隔日发作一次,恶性疟初期发作通常隔日一次,其后则发作不规则。间日疟有复发现象,即疟疾初发后红细胞内期疟原虫已被消灭,经数月至年余,未经蚊媒叮咬,仍又出现疟疾发作。这是由于疟原虫在肝细胞内发育存在休眠子。
从人体感染疟原虫到发病,称为潜伏期。间日疟潜伏期一般为13-15天,亦可达6个月以上,亦见长达一年者。多有前驱期。临床急性发作以体温超过37.8℃为准,发热始于中午前后和晚上9点以前,偶见于深夜。开始一、二次症状较轻,热度较低,随后日益加重。恶性疟潜伏期一般为6~27天,平均11天,多突然发病,无寒战,仅有畏寒感。高热者多见,热型复杂,有的像间日疟,隔天发作1次;有的每天发热,热型呈间歇型、弛张型或不规则型;有的持续高热,发热期往往长达20~36h;前后两次发作的间歇期极短。卵形症与间日疟相似。三日疟潜伏期18~35天,平均28天。
疟疾的实验室检测技术包括镜检法、免疫学检测疟原虫抗原、PCR检测、Dipstick方法。镜检法包括普通染色镜检法、吖啶橙染色镜检法、核酸探针检测。
普通染色镜检法采用吉氏染色液染色后镜检,是疟原虫检测的金标准,但受制于血中疟原虫密度、制片和染色技术、服药后疟原虫变形以及镜检经验等因素的影响;
吖啶橙染色镜检法采用吖啶橙代替吉氏染色液,缺点在于吖啶橙为非特异性核酸燃料,对于红细胞内寄生的其他病原体、正常人血液中少量的幼稚红细胞、白细胞可以着色而无法鉴别。
免疫学检测疟原虫抗原可查出原虫血症者,故对临床诊断为现症病人以及从人群中查传染源、考核疗效均可使用,主要方法有琼脂糖扩散试验、对流免疫电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直接荧光或酶免疫染色法等,缺点在于检测灵敏度低。
目前国内外已有几种不同的核酸探针用于疟原虫的检测。由于其独特的高特异性,敏感性可高于镜检,认为核酸探针技术非常有希望替代常规的显微镜检查,且可在短时间内成批处理大量样本,已被认为可以定量及估算疟原虫血症水平,是疟疾流行病学调查及评价抗疟措施效果很有潜力的诊断工具。尚存在一些技术问题须解决及需要暗室操作而有一定的方法学限制。
PCR检测滤纸干血滴上的疟原虫技术也已成熟,从而便于以PCR技术监测边远地区的疟疾。由于它对实验技术和条件的要求较高,从而限制了其在现场的应用。
应用Dipstick方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用此法难以检出尚处于潜伏期或血中仅含有成熟配子体的恶性疟原虫。
镜检法是疟原虫检测的金标准。镜检法配套疟原虫检测的特异性荧光染色试剂,在血中疟原虫密度较低时即可进行疟疾诊断,具有明显的临床诊断意义。
- 上一篇:石墨接头机器人自动装卡簧、装栓机
- 下一篇:一种近红外光片显微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