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干湿循环作用下炭质泥岩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岩石力学领域,具体涉及基于干湿循环作用下炭质泥 岩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炭质泥岩具有吸水崩解、软化的特性,干湿循环作用更是加剧炭 质泥岩风化崩解,由此引发的边坡岩体损伤,严重影响边坡的长期稳 定。研究干湿循环作用下炭质泥岩的长期强度和蠕变损伤特性,对正 确评价损伤岩体边坡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以往的研究大多侧重软岩 蠕变特性的研究,而对干湿循环作用下炭质泥岩的长期强度研究不 足。急需一种能准确确定干湿循环作用下炭质泥岩的长期强度方法, 满足对于损伤岩体边坡稳定性的评价需求。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干湿循环作用下炭质 泥岩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采集经过干湿循环的炭质泥岩试样在不同轴压下的轴向应变,获 得干湿循环次数以及干湿循环次数对应的轴压数值、轴向应变数值;
基于轴压数值、干湿循环次数、轴向应变数值,获得在不同干湿 循环次数和相同轴压数值的第一条件下,炭质泥岩试样的轴向应变第 一变化规律,轴向应变第一变化规律用于表示干湿循环对于轴向应变 的第一影响;
基于轴压数值、干湿循环次数、轴向应变数值,获得在相同干湿 循环次数和不同轴压数值的第二条件下,炭质泥岩试样的轴向应变第 二变化规律,轴向应变第二变化规律用于表示轴压对于轴向应变的第 二影响;
基于轴向应变第一变化规律、轴向应变第二变化规律,采集炭质 泥岩试样的瞬时阶段应变、衰减阶段应变、定常阶段应变、加速阶段 应变,获得炭质泥岩试样的黏弹塑性蠕变,用于分析炭质泥岩边坡稳 定性。
优选地,在采集轴向应变的过程中,通过分级增量加载方式,施 加不同轴压,其中,分级增量加载方式包括,设定围压为2MPa,第 一级加载强度为14.26MPa,分级加载增量为3MPa,每级加载应力持 续48h,当轴向应变数值小于0.001/d时,进行下一级加载,直至炭质泥岩试样破坏。
优选地,在获得干湿循环次数的过程中,干湿循环次数至少包括 0次、3次、6次、9次。
优选地,在采集轴向应变数值的过程中,采集炭质泥岩试样在经 过蠕变20h后的轴向应变数值。
优选地,在获得炭质泥岩试样的黏弹塑性蠕变的过程中,
根据瞬时阶段应变,获取炭质泥岩试样分别在第一条件和第二条 件下的瞬时应变;
根据衰减阶段应变,获取炭质泥岩试样在第一条件和第二条件下 的衰减阶段蠕变;
根据定常阶段应变,获取炭质泥岩试样在第一条件和第二条件下 的定常阶段蠕变;
根据衰减阶段应变、定常阶段应变、加速阶段应变,获取炭质泥 岩试样在第一条件和第二条件下的破坏阶段蠕变;
根据瞬时应变、衰减阶段蠕变、定常阶段蠕变、破坏阶段蠕变, 获得黏弹塑性蠕变。
优选地,根据瞬时应变、衰减阶段蠕变、定常阶段蠕变、破坏阶 段蠕变,获得黏弹塑性蠕变的黏弹性蠕变和第一黏塑性蠕变;
根据第一黏塑性蠕变的蠕变结束时间、蠕变速率开始时间、蠕变 速率以及衰减阶段蠕变的第二黏塑性蠕变,获得炭质泥岩试样的长期 强度,用于分析炭质泥岩边坡稳定性。
基于干湿循环作用下炭质泥岩边坡稳定性分析系统,包括,
数据采集模块,用于采集经过干湿循环的炭质泥岩试样在不同轴 压下的轴向应变,获得干湿循环次数以及干湿循环次数对应的轴压数 值、轴向应变数值;
第一规律分析模块,用于基于轴压数值、干湿循环次数、轴向应 变数值,获得在不同干湿循环次数和相同轴压数值的第一条件下,炭 质泥岩试样的轴向应变第一变化规律,轴向应变第一变化规律用于表 示干湿循环对于轴向应变的第一影响;
第二规律分析模块,用于基于轴压数值、干湿循环次数、轴向应 变数值,获得在相同干湿循环次数和不同轴压数值的第二条件下,炭 质泥岩试样的轴向应变第二变化规律,轴向应变第二变化规律用于表 示轴压对于轴向应变的第二影响;
边坡稳定性分析模块,基于轴向应变第一变化规律、轴向应变第 二变化规律,采集炭质泥岩试样的瞬时阶段应变、衰减阶段应变、定 常阶段应变、加速阶段应变,获得炭质泥岩试样的黏弹塑性蠕变,用 于分析炭质泥岩边坡稳定性;
第一存储模块,用于存储系统产生的第一数据,第一数据至少包 括干湿循环次数、轴压数值、轴向应变数值、轴向应变第一变化规律、 轴向应变第二变化规律、瞬时阶段应变、衰减阶段应变、定常阶段应 变、加速阶段应变;
第一通信模块,用于系统进行数据交互。
优选地,系统还包括应用于炭质泥岩边坡监测设备中的第一系 统,包括,
传感器模块,用于采集炭质泥岩边坡的物理情况,物理情况至少 包括受力情况、温度、湿度;
第二通信模块,用于第一系统与系统进行数据交互;
第一预警模块,用于根据系统提供的第一数据以及物理情况,获 得第一预警信号;
第一显示模块,用于显示物理情况、第一预警信号。
优选地,系统还包括应用于移动设备中的第二系统,包括,
第二显示模块,用于显示第一预警信号、第一数据;
第三通信模块,用于第二系统分别与系统、第一系统进行数据交 互。
优选地,系统还包括应用于云端服务器的第三系统,包括,
第二存储模块,用于存储物理情况、第一数据以及第三系统根据 物理情况、第一数据产生的第二数据;
第四通信模块,用于第三系统分别与系统、第一系统、第二系统 进行数据交互;
数据处理模块,用于根据物理情况、第一数据获得蠕变曲线图以 及预警信息,其中,蠕变曲线图用于表示炭质泥岩边坡的蠕变曲线, 预警信息用于表示炭质泥岩边坡发生危险情况的趋势;
第二预警模块,根据预警信息生成第二预警信号;
第一显示模块和第二显示模块还用于显示第二预警信号。
本发明公开了以下技术效果:
本发明通过对干湿循环作用下炭质泥岩蠕变特性分析,在低应力 作用下炭质泥岩蠕变仅表现出黏弹性,而高应力作用下炭质泥岩蠕变 呈现黏弹塑性特征;岩石黏弹和黏塑性蠕变随时间和应力非线性增 加;稳态黏塑性蠕变速率随应力水平呈指数增长。随干湿循环次数增 加,瞬时应变、衰减阶段蠕变和定常阶段蠕变增加,蠕变破坏应力和 弹性模量减小。
本发明提出了以稳态黏塑性蠕变速率的阈值应力为干湿循环作 用下炭质泥岩的长期强度,得到干湿0、3、6和9次的炭质泥岩长期 强度分别为26.47MPa,23.13MPa,20.52MPa和18.95MPa。对比分析 稳态黏塑性蠕变速率法、等时曲线法和过渡蠕变法发现:本文提出的 黏塑性蠕变法比过渡蠕变法和等时曲线法更能准确的确定岩石长期 强度、且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小,可以为确定干湿循环作用下软岩的长 期强度提供参考。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 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 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 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所述的方法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所述的系统结构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干湿循环作用下炭质泥岩三轴蠕变 曲线;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岩石蠕变全过程曲线;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干湿循环6次时炭质泥岩试样第7级 加载的蠕变曲线;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分级加载蠕变曲线;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炭质泥岩长期强度随干湿循环次数 的变化规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 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 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 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 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炭质泥岩具有吸水崩解、软化的特性,干湿循环作用更是加剧炭 质泥岩风化崩解,由此引发的边坡岩体损伤,严重影响边坡的长期稳 定。研究干湿循环作用下炭质泥岩的长期强度和蠕变损伤特性,对正 确评价损伤岩体边坡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以往的研究大多侧重软岩 蠕变特性的研究,而对干湿循环作用下炭质泥岩的长期强度研究不 足。为此,本文开展干湿循环作用下炭质泥岩三轴压缩蠕变试验,研 究炭质泥岩的蠕变特性,提出评价干湿循环作用下炭质泥岩长期强度 的方法,研究干湿循环作用下炭质泥岩长期强度的变化规律。
如图1-7所示,本发明提供了基于干湿循环作用下炭质泥岩边坡 稳定性分析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采集经过干湿循环的炭质泥岩试样在不同轴压下的轴向应变,获 得干湿循环次数以及干湿循环次数对应的轴压数值、轴向应变数值;
基于轴压数值、干湿循环次数、轴向应变数值,获得在不同干湿 循环次数和相同轴压数值的第一条件下,炭质泥岩试样的轴向应变第 一变化规律,轴向应变第一变化规律用于表示干湿循环对于轴向应变 的第一影响;
基于轴压数值、干湿循环次数、轴向应变数值,获得在相同干湿 循环次数和不同轴压数值的第二条件下,炭质泥岩试样的轴向应变第 二变化规律,轴向应变第二变化规律用于表示轴压对于轴向应变的第 二影响;
基于轴向应变第一变化规律、轴向应变第二变化规律,采集炭质 泥岩试样的瞬时阶段应变、衰减阶段应变、定常阶段应变、加速阶段 应变,获得炭质泥岩试样的黏弹塑性蠕变,用于分析炭质泥岩边坡稳 定性。
在采集轴向应变的过程中,通过分级增量加载方式,施加不同轴 压,其中,分级增量加载方式包括,设定围压为2MPa,第一级加载 强度为14.26MPa,分级加载增量为3MPa,每级加载应力持续48h, 当轴向应变数值小于0.001/d时,进行下一级加载,直至炭质泥岩试样破坏。
在获得干湿循环次数的过程中,干湿循环次数至少包括0次、3 次、6次、9次。
在采集轴向应变数值的过程中,采集炭质泥岩试样在经过蠕变 20h后的轴向应变数值。
在获得炭质泥岩试样的黏弹塑性蠕变的过程中,根据瞬时阶段应 变,获取炭质泥岩试样分别在第一条件和第二条件下的瞬时应变;根 据衰减阶段应变,获取炭质泥岩试样在第一条件和第二条件下的衰减 阶段蠕变;根据定常阶段应变,获取炭质泥岩试样在第一条件和第二 条件下的定常阶段蠕变;根据衰减阶段应变、定常阶段应变、加速阶 段应变,获取炭质泥岩试样在第一条件和第二条件下的破坏阶段蠕 变;根据瞬时应变、衰减阶段蠕变、定常阶段蠕变、破坏阶段蠕变, 获得黏弹塑性蠕变。
根据瞬时应变、衰减阶段蠕变、定常阶段蠕变、破坏阶段蠕变, 获得黏弹塑性蠕变的黏弹性蠕变和第一黏塑性蠕变;根据第一黏塑性 蠕变的蠕变结束时间、蠕变速率开始时间、蠕变速率以及衰减阶段蠕 变的第二黏塑性蠕变,获得炭质泥岩试样的长期强度,用于分析炭质 泥岩边坡稳定性。
基于干湿循环作用下炭质泥岩边坡稳定性分析系统,包括,
数据采集模块,用于采集经过干湿循环的炭质泥岩试样在不同轴 压下的轴向应变,获得干湿循环次数以及干湿循环次数对应的轴压数 值、轴向应变数值;
第一规律分析模块,用于基于轴压数值、干湿循环次数、轴向应 变数值,获得在不同干湿循环次数和相同轴压数值的第一条件下,炭 质泥岩试样的轴向应变第一变化规律,轴向应变第一变化规律用于表 示干湿循环对于轴向应变的第一影响;
第二规律分析模块,用于基于轴压数值、干湿循环次数、轴向应 变数值,获得在相同干湿循环次数和不同轴压数值的第二条件下,炭 质泥岩试样的轴向应变第二变化规律,轴向应变第二变化规律用于表 示轴压对于轴向应变的第二影响;
边坡稳定性分析模块,基于轴向应变第一变化规律、轴向应变第 二变化规律,采集炭质泥岩试样的瞬时阶段应变、衰减阶段应变、定 常阶段应变、加速阶段应变,获得炭质泥岩试样的黏弹塑性蠕变,用 于分析炭质泥岩边坡稳定性;
第一存储模块,用于存储系统产生的第一数据,第一数据至少包 括干湿循环次数、轴压数值、轴向应变数值、轴向应变第一变化规律、 轴向应变第二变化规律、瞬时阶段应变、衰减阶段应变、定常阶段应 变、加速阶段应变;
第一通信模块,用于系统进行数据交互。
系统还包括应用于炭质泥岩边坡监测设备中的第一系统,包括,
传感器模块,用于采集炭质泥岩边坡的物理情况,物理情况至少 包括受力情况、温度、湿度;
第二通信模块,用于第一系统与系统进行数据交互;
第一预警模块,用于根据系统提供的第一数据以及物理情况,获 得第一预警信号;
第一显示模块,用于显示物理情况、第一预警信号。
优选地,系统还包括应用于移动设备中的第二系统,包括,
第二显示模块,用于显示第一预警信号、第一数据;
第三通信模块,用于第二系统分别与系统、第一系统进行数据交 互。
系统还包括应用于云端服务器的第三系统,包括,
第二存储模块,用于存储物理情况、第一数据以及第三系统根据 物理情况、第一数据产生的第二数据;
第四通信模块,用于第三系统分别与系统、第一系统、第二系统 进行数据交互;
数据处理模块,用于根据物理情况、第一数据获得蠕变曲线图以 及预警信息,其中,蠕变曲线图用于表示炭质泥岩边坡的蠕变曲线, 预警信息用于表示炭质泥岩边坡发生危险情况的趋势;
第二预警模块,根据预警信息生成第二预警信号;
第一显示模块和第二显示模块还用于显示第二预警信号。
实施例1:本发明通过试验的方法进行技术验证,具体试验过程 如下:
干湿循环作用下炭质泥岩三轴压缩蠕变试验:
对完成干湿循环的试样进行三轴压缩流变试验,三轴流变试验仪 为RLW-2000,其变形测量装置;采用分级增量加载方式,设定围压 为2MPa,设计蠕变试验第一级加载为单轴抗压强度的40%,即为 14.26MPa,分级加载增量为3MPa,每级加载应力持续48h,当轴向应 变值小于0.001/d时,然后进行下一级加载,直至岩石试样破坏。
三轴压缩蠕变试验结果分析:
干湿循环作用下炭质泥岩三轴压缩流变试验结果见图3。从图3 中可知:炭质泥岩轴向应变随干湿循环次数和应力增加而增大;相同 轴压作用下,炭质泥岩应变随干湿循环次数增加而增大;干湿循环0、 3、6和9次的炭质泥岩试样在轴压为17.26MPa作用下,蠕变20h的 轴向应变分别为0.606×10-3、0.958×10-3、1.168×10-3和1.340×10-3,平均每次干湿循环轴向应变增加9.75×10-5。
相同干湿循次数作用下,炭质泥岩应变随轴压增加而增大;干湿 循环6次的炭质泥岩1~7级加载,蠕变20h时的轴向应变分别为 1.168×10-3、1.468×10-3、1.786×10-3、2.144×10-3、2.538×10-3、 2.978×10-3和3.364×10-3,平均每级加载轴向应变增加3.34×10-4。
岩石蠕变全过程曲线见图4。岩石应变ε由瞬时阶段应变ε0、衰 减阶段应变ε1、定常阶段应变ε2和加速阶段应变ε3组成。可下式进行 计算:
ε=ε0+ε1+ε2+ε3 (5.1)
以干湿循环6次,轴压为32.26MPa的炭质泥岩试样蠕变曲线为 例。炭质泥岩加载时发生瞬时应变,然后进入衰减蠕变阶段,应变随 时间增大,但蠕变速率逐渐减小,衰减阶段累积的应变可由定常蠕变 阶段曲线的切线与纵坐标的交点确定,衰减阶段蠕变为ε1=2.46×10-4, 经历9.33h的衰减蠕变阶段进入定常蠕变阶段,定常蠕变阶段可由加 速蠕变起点的应变减去衰减阶段的应变得到ε2=1.67×10-4,蠕变 39.33h后开始出现加速蠕变阶段,加速蠕变阶段应变为ε3=3.21×10-4。
同样,根据上述方法确定干湿循环作用下炭质泥岩各阶段蠕变见 表1。从表1中可知:干湿循环0、3、6、9次的炭质泥岩试样在前3 级加载作用下仅发生衰减阶段蠕变,第4加载时出现定常蠕变阶段; 干湿循环0、3次的炭质泥岩试样在第8级加载时发生蠕变破坏,而经历6、9次干湿循环的炭质泥岩试样在第7级加载时发生蠕变破坏。 这是因为炭质泥岩试样受干湿循环作用内部产生了较多微裂纹和微 孔隙,在前3级加载时部分微裂缝和微孔隙受压而闭合,由于岩石受 应力较小,岩石颗粒体在摩擦力约束下保持稳定,蠕变速率逐渐减小 进而趋于稳定;随着应力增大,微裂纹和孔隙向周边扩展,颗粒体定 常流动阻力减小,颗粒体开始定向流动,岩石出现定常蠕变阶段;当 应力进一步增大,岩石内部裂纹不断扩展形成贯通裂缝,颗粒体加速 流动,最后发生蠕变破坏。由于干湿循环过程中水岩相互作用使得岩 石损伤,随干湿循环次数增加,岩石损伤加剧,所以干湿循环6、9 次的炭质泥岩试样蠕变破坏荷载减小。
各次干湿循环作用下炭质泥岩各阶段应变中瞬时应变最大,占总 应变的77.2~87.8%,说明炭质泥岩绝大部分应变在瞬时产生。较低 应力水平时,炭质泥岩的蠕变主要集中在衰减蠕变阶段,而在破坏应 力作用下炭质泥岩蠕变主要在加速蠕变阶段产生。这是因为岩石内部 的微裂纹和微孔隙受荷载作用,在较短时间内就完成压缩变形,所以 表现出衰减阶段的应变较大;而随着荷载增大,岩石内部原有的微裂 隙扩张和新裂纹发育,岩石颗粒体定向流动速度加快,使得岩石在加 速蠕变阶段产生较大变形。
表1
瞬时应变分析:
不同干湿循环次数作用下炭质泥岩的瞬时应变。相同干湿循环次 数作用下,炭质泥岩瞬时应变随轴压增加而增大;干湿循环6次的炭 质泥岩试样,在轴压20.26MPa和29.26MPa分别比14.26MPa的瞬时 应变增大60.8%和181.5%。相同轴压作用下,炭质泥岩的瞬时应变随 干湿循环次数增加而增大;在轴压20.26MPa作用下,干湿循环3、6 和9次比干湿循环0次的瞬时应变分别增大9.91%、22.31%和35.54%。 这可能是炭质泥岩成岩过程受各种地质作用,岩石内部存在大量随机 分布的微裂纹和微孔隙,在干湿循环作用下炭质泥岩亲水矿物被溶 蚀,以及干湿循环过程水岩作用导致裂隙开展,使得岩石有效承载面积进一步减小,所以在荷载作用下产生较大的瞬时应变。
衰减阶段蠕变分析:
干湿循环作用下炭质泥岩在衰减蠕变阶段的蠕变。干湿循环作用 下炭质泥岩衰减阶段蠕变总体上随干湿循环次数增加而增加;在轴压 14.26MPa、20.26MPa和29.26MPa作用下炭质泥岩试样平均每次干湿 循环其衰减阶段蠕变增加1.479×10-5、5.451×10-5和0.883×10-5; 其中前3级加载(14.26、17.26、20.26MPa)衰减阶段蠕变随干湿循 环次数增加线性增大,4~7级加载(23.26、26.26、29.26、32.26 和35.26MPa)衰减阶段蠕变随干湿循环次数增加规律性降低,这可 能是干湿循环作用下炭质泥岩内部微裂纹和微孔隙沿胶结体薄弱部 位开展,且轴压越大岩石微裂纹和微孔隙开展越迅速,岩石内部微元 体受力越不均匀,使得岩石在荷载作用下蠕变增长的差异更为明显。
定常阶段蠕变分析:
干湿循环作用下炭质泥岩试样在定常蠕变阶段的蠕变。炭质泥岩 定常阶段蠕变随干湿循环次数增加而增大,且波动性增强,经历6次 干湿循环后炭质泥岩定常蠕变增加幅度变大,其原因可能为:干湿循 环作用下炭质泥岩微结构薄弱部位受水力作用而破坏,使得岩石微裂 纹和孔隙发展,在轴压作用下岩石定常阶段蠕变增大;同时随着微裂 纹和孔隙无规律开展,使得岩石蠕变波动性增大。
破坏阶段蠕变分析:
不同干湿循环次数的炭质泥岩试样破坏阶段的蠕变曲线。两组破 坏应力阶段的蠕变曲线具有相同的变化规律,均具有明显的蠕变三个 阶段(衰减蠕变阶段、定常蠕变阶段、加速蠕变阶段),其中衰减蠕 变阶段和加速蠕变阶段经历的时间较短。随干湿循环次数增加炭质泥 岩破坏阶段历时减小,定常蠕变阶段速率增大;干湿循环9次比干湿 循环6次的总历时减小15.33h,而定常蠕变速率从3.875×10-6增大 到1.511×10-5,增大了3.9倍。随干湿循环次数增加破坏应力阶段 衰减蠕变减小,定常蠕变和加速蠕变增加。干湿循环9次比干湿循环 6次的衰减蠕变、定常蠕变和加速蠕变分别增加8.0×10-5、1.2×10-4和2.1×10-4。
表2
干湿循环作用下炭质泥岩长期强度
岩石长期强度是岩石在长期荷载下能保持稳定的最大应力。应力 大于长期强度时岩石内部裂纹扩展、连通导致岩石发生蠕变破坏。岩 石应力小于蠕变断裂韧度时,岩石内部孔隙和裂纹被压缩闭合,岩石 经历一定时间蠕变后保持稳定;当应力大于蠕变断裂韧度时,岩石颗 粒发生塑性流动,裂纹尖端不断扩展、汇合、贯通,最终岩石发生蠕 变破坏。由此,可认为岩石蠕变断裂韧度即是岩石的长期强度。岩石 蠕变断裂韧度与岩石黏塑性蠕变有密切联系,应力小于蠕变断裂韧度 时,岩石内部孔隙压缩闭合,岩石发生黏弹性蠕变;当应力大于蠕变 断裂韧度时,裂纹尖端发生塑性破坏,裂纹扩展,岩石发生黏弹塑性 蠕变。只要岩石应变保持稳定黏塑性蠕变速率增长,岩石经历相当长 的时间就必定会发生破坏。为此,本文提出以稳态黏塑性蠕变的阈值 应力(蠕变断裂韧度)为岩石的长期强度。
黏弹塑蠕变分析
岩石分级加载蠕变曲线见图5。从图5中可知:在低应力水平时, 岩石在应力作用下发生瞬时弹性应变ε0,然后蠕变速率逐渐减小,经 历一段时间蠕变后,岩石蠕变速率减小至零,此阶段岩石仅发生黏弹 性变形εce,岩石蠕变可表示为:
ε=ε0+εce (5.2)
在高应力水平时,岩石首先发生弹性应变ε0,然后蠕变速率逐渐 减小至稳定非零速率,此阶段岩石发生黏弹塑性蠕变,岩石蠕变可表 示为:
ε=ε0+εce+εcp (5.3)
ε0、εce、εcp分别为瞬时应变、黏弹性蠕变和黏塑性蠕变。
将岩石的黏弹、黏塑性蠕变分离来研究岩石的蠕变特性,根据元 件理论可知岩石的黏弹性蠕变是与应力有关的函数,通过建立低应力 水平时岩石黏弹性蠕变与应力的函数关系,代入式(5.3)中,即可 将岩石的黏塑性蠕变分离。
黏弹性蠕变分析:
根据式(5.2)计算出炭质泥岩不同干湿循环次数作用下前4级 加载的黏弹性蠕变:岩石黏弹性蠕变随时间增加而增大,但蠕变速率 逐渐减小,最终保持稳定,其稳定值随轴压增加而增大。对于岩石的 黏弹性蠕变可用成熟的元件理论和经验模型进行描述,本文采用 Kelvin模型来拟合黏弹性蠕变,其模型方程见式(5.4),拟合参数 见表3。
从表3中可知:不同干湿循环次数作用下炭质泥岩黏弹性蠕变模 型参数和是与应力有关的参数,通过最小二乘法拟合可得到黏 弹性蠕变模型参数的函数关系为:
参数a、b、c、d和e与干湿循环有关,其取值见表4。
表3
表4
将5~8级应力代入式(5.5)和(5.6)即可得到高应力阶段岩 石的黏弹性蠕变。可见,高、低应力阶段黏弹性蠕变变化规律相似, 都随轴压增加而增大,但蠕变速率逐渐小,最终保持稳定值。
黏塑性蠕变分析:
将黏弹性蠕变计算结果代入式(5.4)中,即可将黏塑性蠕变从 总应变中分离。干湿循环作用下炭质泥岩的黏塑性蠕变:干湿循环0、 3次的炭质泥岩试样在轴压26.26~32.26MPa时和干湿循6、9次的 炭质泥岩试样在轴压26.26~29.26MPa时,炭质泥岩黏塑性蠕变随时 间增加而增大,但增加的速率逐渐小,最终保持稳定速率增长;干湿 循0、3次的炭质泥岩试样在轴压35.26MPa时和干湿循6、9次的炭 质泥岩试样在轴压32.26MPa时,黏塑性蠕变保持短暂的稳定增长后, 出现加速增长,最后发生破坏。这是因为岩石在较大应力作用下颗粒 体塑性流动,导致颗粒结构胶结状态发生破坏,岩石内部裂纹保持稳 定扩展;当应力超过岩石断裂韧度时,裂纹之间相互贯通形成宏观裂 纹,岩石变形急剧增大,出现加速蠕变破坏。另外,干湿循环作用使 得岩石孔隙和裂隙大量增加,岩石有效受力面积减小,裂纹间相互贯 通所需的应力和时间减小。
长期强度分析:
稳态黏塑性蠕变法:
通过对炭质泥岩黏弹塑性蠕变分析发现:炭质泥岩在较低应力 时,只发生黏弹性蠕变或经历短暂的黏塑性变形后蠕变速率减小至 零,岩石始终能保持稳定;而应力超过蠕变断裂韧度时,岩石发生稳 态黏塑性蠕变增长或加速增长,随着颗粒体塑性流动,裂纹逐渐扩展、 连通形成宏观裂纹,岩石最终发生变形破坏。可见,岩石稳态黏塑性 蠕变的阈值应力即为蠕变断裂韧度。为此,可以通过建立稳态黏塑性 蠕变速率与应力的函数关系确定岩石长期强度。不同干湿循环作用下 炭质泥岩稳态蠕变阶段的黏塑性蠕变曲线。
稳态黏塑性蠕变与时间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稳态黏塑性蠕变可 表示为:
t2为稳态黏塑性蠕变结束时间,t1为黏塑性蠕变稳态速率开始时 间,ε′ce为衰减蠕变阶段的黏塑性蠕变,为稳态黏塑性蠕变速率。 稳态黏塑性蠕变速率与应力的函数。稳态黏塑性蠕变随轴压增大呈指 数增大,可表示为:
将黏塑性蠕变的阈值应力代入式(5.8)得到干湿循环0、3、6 和9次的炭质泥岩长期强度分别为26.47MPa,23.13MPa,20.52MPa 和18.95MPa。
等时曲线法:
等时曲线法是将不同加载应力作用下相同时间的应变绘制成等 时线,将等时曲线簇的拐点作为岩石的长期强度。不同干湿循环次数 作用下炭质泥岩蠕变等时曲线簇:随干湿循环次数增加,炭质泥岩的 等时曲线簇逐渐变稀疏;同一干湿循环次数下,随轴压增大,炭质泥 岩等时曲线簇由密变疏,并逐渐偏向应变轴,但等时曲线簇没有明显 的拐点。根据等时曲线的曲线变化规律主观判断干湿循环0、3、6和 9次的炭质泥岩长期强度分别为32.26MPa、29.26MPa、26.26MPa和 26.26MPa。
过渡蠕变法:
过渡蠕变法认为稳态蠕变速率为零的最大荷载应力即是岩石的 长期强度。利用εce=A[B-exp(Ct)]和εcp=Dt拟合岩石蠕变黏弹性蠕变 和黏塑性蠕变。不同干湿循环作用下炭质泥岩各级加载下的蠕变曲 线,对应的拟合函数见表5。从表5中可知:过渡蠕变法只能确定岩 石长期强度的大致范围,干湿循环0、3、6和9次的炭质泥岩长期强 度区间范围分别为26.26~29.26MPa,23.26~26.26MPa,20.26~ 23.26MPa和17.26~20.26MPa。
表5
上述三种方法求得干湿循环作用下炭质泥岩的长期强度汇总见 表6。对比三种求解岩石长期强度的方法可知:等时曲线法的拐点并 不明确,通过主观估计确定岩石长期强度势必会引起较大误差;过渡 蠕变法确定岩石长期强度只能确定大致区间范围,并不能准确确定岩 石长期强度的具体数值;而本文提出的稳态黏塑蠕变速率法,通过建 立稳态黏塑性蠕变速率与应力的函数关系能准确确定岩石的长期强 度,且在过渡蠕变法确定岩石长期强度区间范围内,说明该方法确定 岩石长期强度是合理的。由此可见,稳态黏塑性蠕变速率可作为确定 岩石长期强度的一种方法。
表6
利用稳态黏塑性蠕变速率法确定干湿循环作用下炭质泥岩长期 强度见图7。从图7中可知:炭质泥岩长期强度随干湿循环次数增加 而减小,但减小的速率逐渐减小。因为干湿循环作用下炭质泥岩矿物 溶蚀,裂纹扩张使得岩石结构损伤劣化,随着干湿循环进行,岩石表 面可溶性矿物逐渐被溶蚀,水与可溶性物质接触难度增大,同时,随 着裂纹扩展,裂纹尖端能量逐渐释放,裂纹扩张动能和势能降低,炭 质泥岩劣化损伤速率减小。通过最小二乘法拟合得到干湿循环次数与 长期强度的关系为:
σ∞=-3.021ln(1+n)+26.78 (5.9)
由式(5.9)推算出:炭质泥岩经历5113次干湿循环后,长期强 度下降至0MPa,此时岩石失去承载力。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 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 进一步定义和解释,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 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实施例,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 局限于此,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 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 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 修改或可轻易想到变化,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 这些修改、变化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实 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 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所述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 上一篇:石墨接头机器人自动装卡簧、装栓机
- 下一篇:一种农业干旱监测指数确定方法及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