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两亲性聚集诱导发光聚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文档序号:2631 发布日期:2021-09-17 浏览:40次 英文

一种两亲性聚集诱导发光聚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聚合物合成

技术领域

,具体涉及一种两亲性聚集诱导发光聚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癌症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类重大疾病,其治疗与诊断一直困扰着许多生物学家、化学家和医学家。目前治疗癌症的方法主要有手术治疗、放疗、化疗、激素疗法和免疫治疗等,其中化疗是临床上最重要的癌症治疗策略之一。然而传统的化疗手段只能将药物输送到癌细胞中,无法监测药物输送载体在癌细胞中的分布情况。

近年来,聚集诱导发光材料作为新一代荧光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日益获得广泛应用。与传统聚集诱导淬灭材料相反,聚集诱导发光材料由于其在聚集态下的高发射效率,低背景噪声和大的斯托克斯位移而具有独特的特性,因此已被广泛用于生物传感和生物成像。由于分子内运动受限,聚集诱导发光材料如四苯乙烯在聚集态具有高发光效率,将其与其他高分子材料结合,可以获得具有特异性荧光效应的新型两亲性聚集诱导发光聚合物。

透明质酸作为一种天然存在的线性大分子多糖,广泛分布于人体的各个部位,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等优点;透明质酸结构中含有羧基和羟基等活性基团,易于通过化学修饰得到相应的衍生物;此外,透明质酸结合受体CD44在许多肿瘤细胞中过表达,可用于肿瘤的靶向治疗。因此,对透明质酸进行化学修饰,将其作为两亲性聚合物的亲水性部分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如专利公开号CN104312577B靶向性聚集诱导发光的荧光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公开了由二溴化1,2-双{4-[4-(N,N,N-三甲基铵)丁氧基]苯基}-1,2-二苯乙烯水溶液和透明质酸水溶液构成的复合物,该化合物克服了传统荧光材料的聚集荧光淬灭的缺点,同时具有靶向CD44受体高度表达的癌细胞的作用;制备方法简单,条件温和,一步法既实现了荧光发射,又负载上了对癌细胞有靶向作用的物质。该化合物还涉及靶向识别肿瘤细胞的应用,但该方案存在着肿瘤部位不能敏感性释放的缺陷。

为了进一步提高抗肿瘤疗效,对抗肿瘤药物的精准释放是有效策略之一,这使得多种肿瘤环境响应型两亲性聚合物的研究迫在眉睫。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了一种两亲性聚集诱导发光聚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具体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两亲性聚集诱导发光聚合物,所述两亲性聚集诱导发光聚合物的结构式如以下两种中的任一种:

1)结构式Ⅰ:

2)结构式Ⅱ:

其中,n为7-659;R1选自氧、-OCH2CH2O-中任一种;R2选自氢、羟基中任一种。

一种两亲性聚集诱导发光聚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透明质酸衍生物1的合成:将透明质酸溶于溶剂中,加入催化剂,在10-70℃下催化0.5-24h,然后加入饱和一元脂肪醇,在10-70℃下搅拌反应0.5-72h,反应产物经透析纯化、冷冻干燥得透明质酸衍生物1;

(2)透明质酸衍生物2的合成:将透明质酸衍生物1溶于溶剂,加入水合肼,在10-70℃下反应2-48h,反应产物经透析纯化、冷冻干燥得透明质酸衍生物2;

(3)四苯乙烯衍生物的合成:将4-甲酰苯甲酸溶于溶剂中,加入催化剂,在10-70℃下催化0.5-48h,然后加入取代基修饰的四苯乙烯,在10-70℃下搅拌反应0.5-96h,反应产物透析纯化后经二氯甲烷洗涤,冷冻干燥得四苯乙烯衍生物;

(4)两亲性聚集诱导发光聚合物的合成:将透明质酸衍生物2和四苯乙烯衍生物分别溶于溶剂中,在10-70℃下将含透明质酸衍生物2的溶液和含四苯乙烯衍生物的溶液混合并反应2-48h,反应产物经透析纯化、冷冻干燥得两亲性聚集诱导发光聚合物。

步骤(1)中,所述透明质酸的平均分子量为5306-499522Da。

所述溶剂选自水、甲酰胺、二甲基亚砜、N,N-二甲基甲酰胺、四氢呋喃、N,N-二甲基乙酰胺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组合物。

所述催化剂选自1-(3-二甲氨基丙基)-3-乙基碳二亚胺盐酸盐(EDC·HCl)、N-羟基琥珀酰亚胺(NHS)、4-二甲氨基吡啶(DMAP)、二环己基碳二亚胺(DCC)的任意一种或多种组合物。

优选地,所述催化剂为EDC·HCl和NHS按摩尔比(1:10)-(10:1)组成的组合物。

进一步地优选,所述催化剂为EDC·HCl和NHS按摩尔比(1:5)-(5:1)组成的组合物。

步骤(1)中,所述饱和一元脂肪醇为甲醇、乙醇、正丙醇、正丁醇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

所述步骤(1)中透明质酸中羧基与饱和一元脂肪醇中羟基的摩尔比为(1:10)-(10:1);透明质酸中羧基与EDC·HCl和NHS的总用量摩尔比为(1:5)-(5:1);EDC·HCl和NHS的用量摩尔比为(1:10)-(10:1)。

所述透明质酸衍生物1的通式为:

其中R为甲基、乙基、正丙基、正丁基中任一种。

所述步骤(2)中透明质酸衍生物1中酯基与水合肼的摩尔比为(1:10)-(10:1)。

所述透明质酸衍生物2的结构式为:

步骤(3)中,所述取代基修饰的四苯乙烯为 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

所述步骤(3)中4-甲酰苯甲酸中羧基与取代基修饰的四苯乙烯中羟基的摩尔比为(1:15)-(15:1);4-甲酰苯甲酸中羧基与EDC·HCl和NHS的总用量摩尔比为(1:5)-(5:1);EDC·HCl和NHS的用量摩尔比为(1:10)-(10:1)。

所述步骤(4)中透明质酸衍生物2中酰肼基与四苯乙烯衍生物中醛基用量摩尔比为(1:10)-(10:1)。

本发明的两亲性聚集诱导发光聚合物用作药物载体。

本发明的两亲性聚集诱导发光聚合物用于包载抗肿瘤药物,制成两亲性聚集诱导发光聚合物抗肿瘤药物制剂。

所述抗肿瘤药物为多烯紫杉醇、紫杉醇、阿霉素、喜树碱中任意一种或多种。

所述两亲性聚集诱导发光聚合物抗肿瘤药物制剂,其制备方法为:将抗肿瘤药物溶于有机溶剂中,制得抗肿瘤药物溶液;然后在超声分散两亲性聚集诱导发光聚合物的过程中,将抗肿瘤药物溶液滴加到两亲性聚集诱导发光聚合物溶液中,滴加完毕后继续超声分散3min,经透析处理后,制得制剂。

本发明的两亲性聚集诱导发光聚合物用于标记肿瘤细胞荧光成像,实时监测抗肿瘤药物载体在肿瘤细胞中的分布情况。

本发明的技术原理:

苯甲酰亚胺键是一种酸敏感化学键,具有在正常生理条件下化学键稳定而在肿瘤组织酸性条件下化学键断裂的特性,将苯甲酰亚胺键引入两亲性聚合物中,可实现抗肿瘤药物的精准释放。本发明将四苯乙烯衍生物通过苯甲酰亚胺键接枝在透明质酸骨架上,制成具有两亲性的聚集诱导发光聚合物,此聚合物能靶向肿瘤部位并在肿瘤组织中低pH的条件下发生断裂,从而将包载的抗肿瘤药物释放出来,使抗肿瘤药物在肿瘤部位实现精准、靶向释放。同时,由于两亲性聚集诱导发光聚合物在聚集态具有高发光效率,可对肿瘤细胞进行荧光成像,实时监测抗肿瘤药物载体在肿瘤细胞中的分布情况。

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两亲性聚集诱导发光聚合物具有良好的聚集诱导发光特性,作为药物载体能够包载多种抗肿瘤药物,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同时两亲性聚集诱导发光聚合物具有良好的靶向和pH敏感性释药特性,实现了抗肿瘤药物在肿瘤细胞内的精准释放,同时能够实时监测药物载体在肿瘤细胞内的分布情况。

(1)本发明以天然大分子透明质酸为基本原料,安全无毒。透明质酸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被广泛用于医疗领域,同时透明质酸结合受体CD44在许多肿瘤细胞中过表达,可用于肿瘤的靶向治疗。

(2)本发明基于肿瘤组织中低pH微环境,选择通过苯甲酰亚胺键桥连四苯乙烯衍生物与透明质酸衍生物制得两亲性聚集诱导发光聚合物。该聚合物中的苯甲酰亚胺键能在肿瘤的特殊微环境中发生断裂,可实现抗肿瘤药物在肿瘤部位的精准释放。

(3)本发明制备方法简单,原料丰富易得,通过化学键合的方式将四苯乙烯衍生物与透明质酸衍生物连接,一方面,有效提高了四苯乙烯衍生物的分散性和生物相容性;另一方面,利用两亲性聚集诱导发光聚合物的高聚集态荧光特性,能够被实时监测载体在癌细胞中的摄取情况和分布情况。

附图说明

图1:实施例1两亲性聚集诱导发光聚合物1的红外谱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这些实施方式,任何在本实施例基本精神上的改进或代替,仍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所要求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一种两亲性聚集诱导发光聚合物1的合成方法:

(1)透明质酸衍生物1的合成

称取200mg的透明质酸、催化剂,所述催化剂由293mg的EDC·HCl和176mg的NHS组成;在圆底烧瓶中,将透明质酸溶于溶剂并加入催化剂,在30℃下搅拌活化4h,然后加入0.09mL饱和一元脂肪醇,在30℃下搅拌反应24h,反应产物经透析纯化、冷冻干燥得透明质酸衍生物1;

所述透明质酸衍生物1的结构式为:

在合成透明质酸衍生物1时,所述透明质酸的平均分子量为9000Da;所述溶剂为蒸馏水;所述饱和一元脂肪醇为乙醇;

(2)透明质酸衍生物2的合成

称取100mg透明质酸衍生物1溶于蒸馏水,加入0.04mL水合肼,在40℃下搅拌反应12h;反应完成之后,反应产物经透析纯化、冷冻干燥制得透明质酸衍生物2;

所述透明质酸衍生物2的结构式为:

(3)四苯乙烯衍生物1的合成

称取20mg的4-甲酰苯甲酸、催化剂,所述催化剂由76mg的EDC·HCl和46mg的NHS组成;在圆底烧瓶中,将4-甲酰苯甲酸溶于溶剂中并加入催化剂,在40℃下搅拌活化24h,然后加入30mg取代基修饰的四苯乙烯,继续在40℃下搅拌反应48h;反应产物透析纯化后经二氯甲烷洗涤,冷冻干燥得四苯乙烯衍生物1;

在合成四苯乙烯衍生物1时,所述溶剂为N,N-二甲基甲酰胺;所述取代基修饰的四苯乙烯为

所述四苯乙烯衍生物1的结构式为:

(4)两亲性聚集诱导发光聚合物1的合成

称取100mg透明质酸衍生物2溶于水,然后称取127mg四苯乙烯衍生物溶于二甲基亚砜,在40℃下将两溶液混合反应12h,反应产物经透析纯化、冷冻干燥得两亲性聚集诱导发光聚合物1;

所述两亲性聚集诱导发光聚合物1的结构式如下:

实施例2

采用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的方式进行,不同之处在于,步骤(3)和(4)的制备方法如下所示:

(3)四苯乙烯衍生物2的合成

称取20mg的4-甲酰苯甲酸、催化剂,所述催化剂由76mg的EDC·HCl和46mg的NHS组成。在圆底烧瓶中,将4-甲酰苯甲酸溶于溶剂中并加入催化剂,在40℃下搅拌活化36h,然后加入23mg取代基修饰的四苯乙烯,继续在40℃下搅拌反应72h。反应产物透析纯化后经二氯甲烷洗涤,冷冻干燥得四苯乙烯衍生物2;

在合成四苯乙烯衍生物2时,所采用的溶剂为N,N-二甲基甲酰胺;所述取代基修饰的四苯乙烯为

所述四苯乙烯衍生物2的结构式:

(4)两亲性聚集诱导发光聚合物2的合成

称取100mg透明质酸衍生物2溶于水,然后称取104mg四苯乙烯衍生物溶于二甲基亚砜,在40℃下将两溶液混合反应12h,反应产物经透析纯化、冷冻干燥得两亲性聚集诱导发光聚合物2;

所述两亲性聚集诱导发光聚合物2的结构式如下:

实施例3

采用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的方式进行,不同之处在于,步骤(3)和(4)的制备方法如下所示:

(3)四苯乙烯衍生物3的合成

称取20mg的4-甲酰苯甲酸、催化剂,所述催化剂由76mg的EDC·HCl和46mg的NHS组成;在圆底烧瓶中,将4-甲酰苯甲酸溶于溶剂中并加入催化剂,在40℃下搅拌活化36h,然后加入26mg取代基修饰的四苯乙烯,继续在40℃下搅拌反应72h;反应产物透析纯化后经二氯甲烷洗涤,冷冻干燥得四苯乙烯衍生物3;

在合成四苯乙烯衍生物3时,所采用的溶剂为N,N-二甲基甲酰胺;所述取代基修饰的四苯乙烯为

所述四苯乙烯衍射物3的结构式:

(4)两亲性聚集诱导发光聚合物3的合成

称取100mg透明质酸衍生物2溶于水,然后称取114mg四苯乙烯衍生物溶于二甲基亚砜,在40℃下将两溶液混合反应12h,反应产物经透析纯化、冷冻干燥得两亲性聚集诱导发光聚合物3;

所述两亲性聚集诱导发光聚合物3的结构式如下:

对比例1

两亲性聚集诱导发光聚合物4的合成

称取200mg的透明质酸、催化剂,所述催化剂由293mg的EDC·HCl和176mg的NHS组成;在圆底烧瓶中,将透明质酸溶于溶剂中并加入催化剂,在30℃下搅拌活化4h,然后加入231mg取代基修饰的四苯乙烯,在30℃下搅拌反应48h,反应产物经透析纯化、冷冻干燥得两亲性聚集诱导发光聚合物4;

在合成两亲性聚集诱导发光聚合物时,所述透明质酸的平均分子量为9000Da;所述溶剂为甲酰胺;所述取代基修饰的四苯乙烯为

所述两亲性聚集诱导发光聚合物4的结构式如下:

试验例1:聚集诱导发光性能试验

为了研究两亲性聚集诱导发光聚合物的聚集诱导发光性能,使用逐步改变混合溶剂体系中水的含量来研究;首先要制备混合溶剂体系—甲酰胺和水(其中水含量从0到100%依次增加),然后分别将实施例1-3、对比例1中任一方法所制备的两亲性聚集诱导发光聚合物加入到混合溶剂体系当中,其中,两亲性聚集诱导发光聚合物的浓度固定为0.25mg/mL;利用荧光光谱测定其荧光强度(激发波长为345nm,发射波长为470nm);

结果表明,选择实施例1-3、对比例1中任一方法制备的两亲性聚集诱导发光聚合物均具有如下规律:当混合溶剂体系中水的含量低于70%时,两亲性聚集诱导发光聚合物没有明显的荧光,此时两亲性聚集诱导发光聚合物在混合溶剂体系中处于分散状态,当水含量超过70%时,荧光强度显著增加,水含量达到100%时,荧光强度最高,此时两亲性聚集诱导发光聚合物处于聚集状态;聚集诱导发光性能试验表明两亲性聚集诱导发光聚合物具有良好的聚集诱导发光性能。

试验例2:pH敏感性试验

为了确定两亲性聚集诱导发光聚合物溶液的pH敏感特性,选择实施例1-3、对比例1中任一方法所制备的两亲性聚集诱导发光聚合物进行实验,具体如下:将2mg的两亲性聚集诱导发光聚合物添加到一定量的具有不同pH值(5.0和7.4)的磷酸盐缓冲溶液中,制得两亲性聚集诱导发光聚合物溶液;然后,将两亲性聚集诱导发光聚合物溶液在水浴恒温振荡器中37℃下振荡12h;通过动态光散射法(DLS)来测量聚合物溶液粒径的变化;另外,分别将两亲性聚集诱导发光聚合物添加到不同比例的混合溶剂体系中(同样保持5.0和7.4的pH值),在水浴恒温振荡器中37℃下振荡12h后,测定不同溶液的荧光强度;

结果表明,选择实施例1-3中制备的两亲性聚集诱导发光聚合物均具有如下规律:在pH 7.4的磷酸盐缓冲溶液中振荡12h后,未观察到两亲性聚集诱导发光聚合物溶液的粒径大小发生明显变化。然而,当pH降低至5.0时,两亲性聚集诱导发光聚合物溶液的粒径显著增加且大小分布不均匀。此外,测定两亲性聚集诱导发光聚合物溶液的荧光强度时发现,在同一比例的混合溶剂体系中,选择实施例1-3中制备的两亲性聚集诱导发光聚合物在pH7.4的磷酸盐缓冲溶液比在pH 5.0的磷酸盐缓冲溶液的荧光强度低。而对比例1在不同pH值的磷酸盐缓冲溶液中的粒径和荧光强度都没有明显变化。以上试验结果说明实施例1-3中制备的含有苯甲酰亚胺键的两亲性聚集诱导发光聚合物具有pH敏感性,而对比例1制备的不含有苯甲酰亚胺键的两亲性聚集诱导发光聚合物不具有pH敏感性。

试验例3:溶血试验

为了评估两亲性聚集诱导发光聚合物的生物相容性及安全性,进行体外溶血试验。取新鲜4T1小鼠血于肝素钠化的离心管中,以3000rpm的速度离心5min,倒掉上层血清,并继续用生理盐水洗涤下层红细胞3次,直至上清液无色。最后收集红细胞并用0.9%的NaCl溶液稀释成浓度为2%的红细胞悬液备用。分别称取实施例1-3中制备的两亲性聚集诱导发光聚合物、对比例1制备的两亲性聚集诱导发光聚合物、实施例1-3制备的四苯乙烯衍生物、对比例1中取代基修饰的四苯乙烯并用生理盐水稀释成一系列不同浓度的溶液。取2.5mL的一系列溶液于离心管中,并加入2.5mL的红细胞悬液混匀,最终得到的溶液浓度范围为10-200μg/mL。将所有样品在37℃下孵育2h后,于3000rpm的速度离心10min,吸取上层清液,用紫外分光光度计于540nm处测定吸光度。另取生理盐水及蒸馏水,同法操作,将其作为阴性及阳性对照,测定溶血率。溶血率=(样品吸光度-阴性对照吸光度)/(阳性对照吸光度-阴性对照吸光度)×100%。

表1.终浓度为200μg/mL的不同样品下红细胞的溶血率

样品 红细胞的溶血率/%
实施例1 4.6
实施例2 4.7
实施例3 4.8
对比例1 4.3
实施例1制得的四苯乙烯衍生物1 8.7
实施例2制得的四苯乙烯衍生物2 9.0
实施例3制得的四苯乙烯衍生物3 9.1
对比例1中取代基修饰的四苯乙烯 8.1

结果显示,选择实施例1-3、对比例1制备的两亲性聚集诱导发光聚合物在10-200μg/mL的浓度范围内,其溶血活性几乎是可以忽略的,且溶血率均不超过5%,说明两亲性聚集诱导发光聚合物具有良好的溶血安全性。而实施例1-3制得的四苯乙烯衍生物和对比例1采用的取代基修饰的四苯乙烯衍生物的溶血率均超过5%,且具有一定的溶血性,这说明透明质酸衍生物有效提高了四苯乙烯衍生物和取代基修饰的四苯乙烯的生物相容性。

试验例4:细胞毒性试验

利用体外MTT法评估了两亲性聚集诱导发光聚合物对MCF-7细胞的细胞毒性。将MCF-7细胞以每孔1.0×104个的浓度接种到96孔板上,在培养箱中培养一天。接着,用200μL的DMEM培养基替换掉原来的培养基,其中DMEM培养基里包含不同浓度的实施例1-3、对比例1制备的两亲性聚集诱导发光聚合物。再培养24h后,去掉培养基,然后加入20μL的MTT溶液(5mg/mL)并将细胞培养4h。最后取出培养基并添加200μL的DMSO以溶解甲瓒晶体。用酶标仪测量每个孔在490nm处的吸光度。细胞存活率按以下公式计算:

细胞存活率(%)=暴露于样品的细胞的吸光度/未经处理的细胞的吸光度×100%。

表2.终浓度为50μg/mL的不同实施例、对比例1下MCF-7细胞的细胞存活率

实施例 细胞存活率/%
实施例1 100.3
实施例2 99.9
实施例3 100.1
对比例1 99.6

结果表明,选择实施例1-3、对比例1中任一方法制备的两亲性聚集诱导发光聚合物在0.5-50μg/mL的浓度内对MCF-7细胞的毒性几乎可以忽略,说明实施例1-3、对比例1中任一方法制备的两亲性聚集诱导发光聚合物具有良好的细胞安全性。

试验例5:癌细胞荧光成像和肿瘤靶向试验

利用人正常乳腺细胞(MCF-10A)和人乳腺癌细胞(MCF-7)来探究两亲性聚集诱导发光聚合物的肿瘤靶向特性。首先,分别将MCF-10A细胞和MCF-7细胞传代到六孔板上,并加入3mL的培养液进行培养,在37℃的温度和5%CO2含量的条件下培养24h,除掉培养液,加入一定体积的两亲性聚集诱导发光聚合物溶液和新鲜培养液(保证其总量为3mL),最终保证两亲性聚集诱导发光聚合物溶液的浓度为50μg/mL。接着,分别将MCF-10A细胞和MCF-7细胞在培养箱中继续培养1、2和4h;之后,去除培养液,用磷酸盐缓冲溶液洗涤细胞三次,并用4%多聚甲醛溶液固定,并通过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CLSM)在345nm激发下进行荧光成像。

结果表明,选择实施例1-3、对比例1中任一方法制备的两亲性聚集诱导发光聚合物均具有如下规律:当两亲性聚集诱导发光聚合物溶液与MCF-10A细胞和MCF-7细胞共同培养1h后,两种细胞都未观察到明显的蓝色荧光,在培养2h后,MCF-7细胞能观察到一些微弱的蓝色荧光,但MCF-10A细胞蓝色荧光不明显;继续培养4h后,MCF-7细胞能观察到明显的蓝色荧光,MCF-10A细胞能观察到微弱的蓝色荧光。依据以上结果表明,两亲性聚集诱导发光聚合物具有一定的肿瘤靶向特性,并能应用于癌细胞的荧光成像,实时监测载体的细胞摄取情况。

试验例6:体内抗肿瘤试验

为了进行体内抗肿瘤试验,选取无病原体的雌性Balb/c小鼠,并在每只小鼠的右腋下接种4T1细胞,建立小鼠肿瘤模型。当肿瘤体积生长至100mm3时,将小鼠随机分成五组,每组6只小鼠,分别注射生理盐水、泰素、载有紫杉醇的两亲性聚集诱导发光聚合物药物制剂、载有阿霉素的两亲性聚集诱导发光聚合物药物制剂和载有喜树碱的两亲性聚集诱导发光聚合物药物制剂。将小鼠接受注射第一剂量的当天设定为第1天,分别在第1、4、7和10天通过尾静脉注射每个样品。治疗12天后,在第13天,处死动物并切除肿瘤,拍照和称重。肿瘤抑制率(TIR%)=(生理盐水组肿瘤重量-治疗组肿瘤重量)/生理盐水组肿瘤重量×100%。

表3.不同给药制剂注射下小鼠的肿瘤抑制率

由表中可以看出,生理盐水组并没有抗肿瘤效果,且肿瘤抑制率为0%;市售的泰素处方制剂表现出一定的抗肿瘤效果,但其肿瘤抑制率仅为63.5%;相比之下,载有紫杉醇的实施例1达到了73.0%的肿瘤生长抑制率,而载有紫杉醇的对比例1的肿瘤生长抑制率为68.0%,这表明苯甲酰亚胺键的缺乏导致药物递送系统的pH敏感性降低,影响抗肿瘤效果。载有紫杉醇的实施例2的肿瘤生长抑制率为71.8%,载有紫杉醇的实施例3的肿瘤生长抑制率为70.9%。而载有阿霉素、喜树碱的实施例与对比例1具有与载有紫杉醇的实施例与对比例1类似的趋势。以上试验结果表明,两亲性聚集诱导发光聚合物有望成为肿瘤治疗的新型药物递送系统。

在此有必要指出的是,以上实施例和试验例仅限于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阐述和理解,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做出的非突出实质性特征和显著进步的发明创造,仍然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完整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石墨接头机器人自动装卡簧、装栓机
下一篇:一种壳聚糖衍生物递药载体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