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素电路、显示面板、装置及感测驱动方法

文档序号:9731 发布日期:2021-09-17 浏览:86次 英文

像素电路、显示面板、装置及感测驱动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显示

技术领域

,尤其涉及一种像素电路、显示面板、装置及感测驱动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对信息安全需求的提高,生物识别技术越来越受到各界的关注。在众多生物识别技术中,指纹识别技术因其实用性,已成为关注度最高、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技术,特别是对于诸如手机、平板电脑等手持移动设备来说,指纹识别已慢慢成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目前市场上,主要的指纹识别技术为将指纹识别模组嵌入于独立的按键或嵌入到显示屏内。由于现时移动设备终端趋向于全面屏和轻薄化,设备终端内部的可利用空间日益减小,难以腾出相应的空间设置指纹识别模组,因此通过在屏幕下集成指纹识别器件的屏下指纹识别方案应运而生。目前的指纹识别器件是后置在显示面板的下部,占用了额外的空间,如何与显示面板集成的光学指纹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或部分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像素电路、显示面板、装置及感测驱动方法。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像素电路,包括:数据写入模块、光电感测器件、存储模块、感测开关模块、驱动模块和发光器件;

所述数据写入模块用于在第一控制信号端的控制下将数据线发出的信号提供给所述驱动模块的控制端;

所述感测开关模块用于在第二控制信号端的控制下将感测线发出的第一初始化电压信号提供给所述光电感测器件的第一端;

所述光电感测器件用于在第三控制信号端的控制下依据入射光产生光生电流信号,并将所述光生电流信号提供给所述驱动模块的控制端,以降低所述驱动模块的控制端的电位;

所述存储模块用于使所述驱动模块的控制端与所述驱动模块的输出端之间的电压稳定;

所述驱动模块用于在所述控制端的电位的控制下驱动所述发光器件发光。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光电感测器件包含:第一晶体管和光电感测元件;

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栅极与所述第三控制信号端连接,所述第一晶体管的第一极与所述驱动模块的输出端或所述发光器件的阴极连接,所述第一晶体管的第二极与所述光电感测元件的第一极连接,且所述光电感测元件的第二极与所述驱动模块的控制端连接;或者,

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栅极与所述第三控制信号端连接,所述第一晶体管的第一极与所述光电感测元件的第二极连接,所述第一晶体管的第二极与所述驱动模块的控制端连接,且所述光电感测元件的第一极与所述驱动模块的输出端或所述发光器件的阴极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光电感测元件为二极管或氧化物薄膜晶体管;所述氧化物薄膜晶体管的栅极与第四控制信号端连接,或者,所述氧化物薄膜晶体管的栅极与所述氧化物薄膜晶体管的第一极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光电感测器件还包含:第二晶体管;

当所述光电感测元件的第二极与所述驱动模块的控制端时,所述第二晶体管的第二极与所述第一晶体管的第一极以及所述驱动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晶体管的第一极与所述发光器件的阴极连接,以及所述第二晶体管的栅极与第五控制信号端连接;或者,

当所述第一晶体管的第二极与所述驱动模块的控制端连接时,所述第二晶体管的第二极与所述光电感测元件的第一极以及所述驱动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晶体管的第一极与所述发光器件的阴极连接,以及所述第二晶体管的栅极与第五控制信号端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上述像素电路还包括:第一发光控制模块和/或第二发光控制模块;所述第一发光控制模块用于在第一发光控制信号端的控制下将所述驱动模块的输出端的电压提供给所述发光器件的阳极;所述第二发光控制模块用于在第二发光控制信号端的控制下将第一电源端的信号提供给所述驱动模块。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驱动模块包括:驱动晶体管;所述数据写入模块包括第三晶体管,所述第三晶体管的第一极与所述数据线连接,所述第三晶体管的栅极与所述第一控制信号端连接,以及所述第三晶体管的第二极与所述驱动晶体管的栅极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发光控制模块包括第四晶体管,所述第四晶体管的第一极与所述第一电源端连接,所述第四晶体管的栅极与所述第二发光控制信号端连接,以及所述第四晶体管的第二极与所述驱动晶体管的第一极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发光控制模块包括第五晶体管,所述第五晶体管的第一极与所述驱动晶体管的第二极连接,所述第五晶体管的栅极与所述第一发光控制信号端连接,以及所述第五晶体管的第二极与所述发光器件的阳极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存储模块包括电容器,所述电容器的一端与所述发光器件的阳极连接,所述电容器的另一端与所述驱动晶体管的栅极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感测开关模块包括:感测开关晶体,所述感测开关晶体的第一极与所述感测线连接,所述感测开关晶体的栅极与所述第二控制信号端连接,以及所述感测开关晶体的第二极与所述发光器件的阳极连接。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呈矩阵排列的多个像素电路,所述像素电路为上述第一方面任一所述的像素电路。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感测单元和如上述第三方面所述的显示面板,所述感测单元通过感测线与所述显示面板中的像素电路连接。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基于像素电路的感测驱动方法,包括:

初始化期间,数据写入模块在第一控制信号端的控制下将数据线发出的信号提供给驱动模块的控制端,以将驱动模块的控制端的电压置为目标初始化电压;感测开关模块在第二控制信号端的控制下将感测线发出的第一初始化电压信号提供给所述光电感测器件的第一端,以将所述光电感测器件的第一端的电压置为第一初始化电压;

感测期间,光电感测器件在第三控制信号端的控制下依据入射光产生光生电流信号,并将所述光生电流信号提供给所述驱动模块的控制端,以降低所述驱动模块的控制端的电位;

复位期间,所述数据写入模块在第一控制信号端的控制下将所述数据线发出的信号提供给所述驱动模块的控制端,以将像素电路复位到光感测操作之前的状态。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在所述初始化期间,所述数据线发出的信号为所述目标初始化电压对应的目标初始化信号;在复位期间,所述数据线发出的信号为数据信号,所述存储模块用于存储所述数据信号对应的数据电压。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像素电路、显示面板、装置及感测驱动方法,通过感测开关模块在第二控制信号端的控制下,将感测线发出的第一初始化电压信号提供给光电感测器件,并且光电感测器件在第三控制信号端的控制下,将依据入射光产生的光生电流信号传输给驱动模块的控制端,使得驱动模块的开启程度跟光线强弱相关,实现了光电感测单元与外部补偿驱动电路相结合,减少外部补偿驱动电路所需要的器件,从而减少外部补偿驱动电路所占用的空间,节省更多的空间给光电感测单元。

此外,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光测线为光电感测器件提供初始化信号,无需额外的信号线提供初始化信号,从而节省信号线所占用的空间,降低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像素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一个可选示例提供的一种像素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一个示例提供的另一种像素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一个示例提供的一种像素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一个示例提供的另一种像素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另一个可选示例提供的一种像素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又一个示例提供的一种像素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像素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像素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又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像素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又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像素电路的感测驱动时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像素电路的感测驱动方法的步骤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为便于对本申请实施例的理解,下面将结合附图以具体实施例做进一步的解释说明,实施例并不构成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定。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像素电路的结构示意图,该像素电路包括:数据写入模块110、光电感测器件120、存储模块130、感测开关模块140、驱动模块150和发光器件OLED。其中,所述数据写入模块110用于在第一控制信号端Gm的控制下将数据线DLj发出的信号提供给所述驱动模块150的控制端;所述感测开关模块140用于在第二控制信号端Rm的控制下将感测线Sensing发出的第一初始化电压信号提供给所述光电感测器件120的第一端;所述光电感测器件120用于在第三控制信号端Gn的控制下依据入射光产生光生电流信号,并将所述光生电流信号提供给所述驱动模块150的控制端;所述存储模块130用于使所述驱动模块150的控制端与所述驱动模块150的输出端之间的电压稳定;所述驱动模块150用于在所述控制端的电位的控制下驱动所述发光器件OLED发光。

具体的,在第一控制信号端Gm输出有效的第一控制信号时,所述数据写入模块110可以依据有效的第一控制信号,将数据线DLj发出的信号提供给驱动模块150的控制端,即将数据线DLj发出的信号通过数据写入模块110传输到驱动模块150的控制端,以将数据线DLj提供的信号电压写入到驱动模块150的控制端。例如,在初始化Ti期间,初始化电压Vrst被供应给数据线DLj,数据写入模块110可以依据有效的第一控制信号,将数据线DLj发出的初始化电压Vrst信号作为目标初始化信号,提供给驱动模块150的控制端,以将初始化电压Vrst提供到驱动模块150的控制端,即驱动模块150的控制端重置为初始化电压Vrst;又如,在复位时段Trst期间,数据线DLj可供应当前帧的数据信号Data,数据写入模块110可以依据有效的第一控制信号,将数据信号Data提供给驱动模块150的控制端,以将该数据信号Data对应的数据电压Vdata写入到驱动模块150的控制端,使得存储模块130能够存储通过数据线DLj供应的数据电压Vdata,进而使得像素电路被复位到光感测操作之前的状态。在第二控制信号端Rm提供有效的第二控制信号时,感测开关模块140可以依据有效的第二控制信号,将感测线Sensing发出的信号提供给所述光电感测器件120的第一端,如感测开关模块140在初始化Ti期间可以依据有效的第二控制信号,将感测线Sensing发出的第一初始化电压信号提供给所述光电感测器件120的第一端,以将光电感测器件120的第一端的电压重置为第一初始化电压Vint,其中,第一初始化电压Vint为第一初始化电压信号的电压。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光电感测器件120的第一端可以与驱动模块150的输出端连接,在感测时段Ts期间,驱动模块150的控制端的电压被存储模块130保持;并且,光电感测器件120在感测时段Ts期间,受到持续的光照,产生光生电流,使得驱动模块150的输出端的电压逐渐降低。具体的,光电感测器件120在第三控制信号端Gn的控制下依据入射光产生光生电流信号,如在感测时段Ts期间,第三控制信号端Gn提供有效的第三控制信号,使得光电感测器件120可以响应于供应给其相对电极的电压和入射光的强度而产生预定量的电流,光电感测器件120产生的电流可以供应给驱动模块150的控制端,即将光生电流信号提供给所述驱动模块150的控制端,使得驱动模块150的控制端的电压发生变化,从而使得驱动模块150的开启程度跟光线强弱相关。其中,驱动模块150的开启程度可以由控制端的电压决定,且驱动模块150可以起到放大信号的作用,使得驱动模块150的控制端的电压可以决定感测线Sensing上的电流大小,进而使得设置在显示装置中的感测单元可对感测线Sensing的任何节点上的电压或电流进行感测,从而感测用户的触摸或指纹。

可见,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像素电路通过感测开关模块140在第二控制信号端Rm的控制下将感测线Sensing发出的第一初始化电压信号提供给光电感测器件120,并且光电感测器件120在第三控制信号端Gn的控制下,将依据入射光产生的光生电流信号传输给驱动模块150的控制端,使得驱动模块150的开启程度跟光线强弱相关,使得作为光电感测单元的光电感测器件120与外部补偿驱动电路相结合,减少外部补偿驱动电路所需要的器件,从而减少外部补偿驱动电路所占用的空间,节省更多的空间给光电感测单元。进一步的,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光测线为光电感测器件120提供初始化信号,无需额外的信号线提供初始化信号,从而能够节省信号线所占用的空间,降低成本。

在具体实现中,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光电感测器件120可以包含有第一晶体管T1和光电感测元件;该第一晶体管T1的栅极与第三控制信号端Gn连接,使得第一晶体管T1可在第三控制信号端Gn提供有效的第三控制信号的期间导通;光电感测元件可感测入射光,并可根据入射光的强度而改变电特性,产生光生电流。

在实际处理中,所述第一晶体管T1的栅极与所述第三控制信号端Gn连接,所述第一晶体管T1的第一极与所述驱动模块150的输出端或所述发光器件OLED的阴极连接,所述第一晶体管T1的第二极与所述光电感测元件的第一极连接,且所述光电感测元件的第二极与所述驱动模块150的控制端连接;或者,所述第一晶体管T1的栅极与所述第三控制信号端Gn连接,所述第一晶体管T1的第一极与所述光电感测元件的第二极连接,所述第一晶体管T1的第二极与所述驱动模块150的控制端连接,且所述光电感测元件的第一极与所述驱动模块150的输出端或所述发光器件OLED的阴极连接。其中,光电感测元件可由具有高光灵敏度的晶体管或元件形成,如光电感测元件可以是二极管、氧化薄膜晶体管(Oxide ThinFilmTransistor,OTFT)等,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作为本申请的一个可选示例,在光电感测器件120包含有:第一晶体管T1和二极管的情况下,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晶体管T1的栅极可以与所述第三控制信号端Gn连接,所述第一晶体管T1的第一极可以与所述驱动模块150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晶体管T1的第二极可以与所述二极管的阳极连接,且所述二极管的阴极可以与所述驱动模块150的控制端连接;或者,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晶体管T1的栅极与所述第三控制信号端Gn连接,所述第一晶体管T1的第一极与所述二极管的阴极连接,所述第一晶体管T1的第二极与所述驱动模块150的控制端连接,且所述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驱动模块150的输出端。其中,第一晶体管T1可以作为光电感测器件120中的开关晶体管,以在第三控制信号端Gn提供有效的第三控制信号的期间导通,使得作为光电感测元件的二极管在感测时段Ts期间产生的光生电流信号可以提供给驱动模块150的控制端,从而可以逐渐降低驱动模块150的控制端的电压,改变感测线Sensing的电流大小,如使得感测线Sensing的电流从第一电流V-明变化到第二电流V-暗。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电流V-明可以是当指纹的脊反射的光入射到光电感测器件120上时感测线Sensing的电流,并且第二电流V-暗可以是当指纹的谷反射的光入射到光电感测器件120时感测线Sensing的电流。

当然,光电感测器件120中的第一晶体管T1和二极管还可以采用其他方式与像素电路的其他器件模块连接,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制。例如,如图4所示,所述第一晶体管T1的栅极与所述第三控制信号端Gn连接,所述第一晶体管T1的第一极与所述发光器件OLED的阴极连接,所述第一晶体管T1的第二极与所述二极管的阳极连接,且所述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驱动模块150的控制端连接;又如,如图5所示,所述第一晶体管T1的栅极与所述第三控制信号端Gn连接,所述第一晶体管T1的第一极与所述二极管的阴极连接,所述第一晶体管T1的第二极与所述驱动模块150的控制端连接,且所述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发光器件OLED的阴极连接。

在一个可选实施例中,光电感测元件为二极管或氧化物薄膜晶体管,当氧化物薄膜晶体管作为光电感测元件时,氧化物薄膜晶体管的栅极可以与第四控制信号端Gs连接,使得氧化物薄膜晶体管可在第四控制信号端Gs的控制下,通过入射光的强度产生预定量的电流,实现光生电流信号的产生。或者,所述氧化物薄膜晶体管的栅极与所述氧化物薄膜晶体管的第一极连接,使得氧化物薄膜晶体管可在感测时段Ts期间根据入射光的强度产生光生电流信号。

作为本申请的另一个可选示例,在光电感测器件120包含有第一晶体管T1和氧化物薄膜晶体管T6的情况下,如图6所示,所述第一晶体管T1的栅极与所述第三控制信号端Gn连接,所述第一晶体管T1的第一极与所述驱动模块150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晶体管T1的第二极与所述氧化物薄膜晶体管T6的第一极连接,且所述氧化物薄膜晶体管T6的第二极与所述驱动模块150的控制端连接,以及所述氧化物薄膜晶体管T6的栅极与第四控制信号端Gs连接;或者,所述第一晶体管T1的栅极与所述第三控制信号端Gn连接,所述第一晶体管T1的第一极与所述氧化物薄膜晶体管T6的第二极连接,所述第一晶体管T1的第二极与所述驱动模块150的控制端连接,且所述氧化物薄膜晶体管T6的第一极与所述驱动模块150的输出端连接,以及所述氧化物薄膜晶体管T6的栅极与第四控制信号端Gs连接。其中,氧化物薄膜晶体管T6可在第四控制信号端Gs的控制下,通过入射光的强度产生预定量的电流,从而实现光生电流信号的产生。

具体的,当第四控制信号端Gs提供有效的发光控制信号,如在感测时段TS期间,第四控制信号端Gs向氧化物薄膜晶体管T6的栅极输出有效的四控制信号,使得氧化物薄膜晶体管T6通过入射光的强度产生预定量的电流,即产生光生电流信号。第一晶体管T1可以作为光电感测器件120中的开关晶体管,以在第三控制信号端Gn提供有效的第三控制信号的期间导通,使得作为光电感测元件的氧化物薄膜晶体管T6在感测时段Ts期间产生的光生电流信号可以提供给驱动模块150的控制端,从而可以逐渐降低驱动模块150的控制端的电压,进而改变感测线Sensing的电流大小。

当然,光电感测器件120中的第一晶体管T1和氧化物薄膜晶体管T6还可以采用其他方式与像素电路的其他器件模块连接,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制。例如,化物薄膜晶体管T6的栅极与所述氧化物薄膜晶体管T6的第一极均可以通过第一晶体管T1与所述驱动模块150的输出端连接,如图7所示,所述第一晶体管T1的栅极与所述第三控制信号端Gn连接,所述第一晶体管T1的第一极与所述驱动模块150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晶体管T1的第二极与所述氧化物薄膜晶体管T6的第一极连接,且所述氧化物薄膜晶体管T6的第二极与所述驱动模块150的控制端连接,以及所述氧化物薄膜晶体管T6的栅极与所述氧化物薄膜晶体管T6的第一极连接。又如,所述第一晶体管T1的栅极与所述第三控制信号端Gn连接,所述第一晶体管T1的第一极与所述氧化物薄膜晶体管T6的第二极连接,所述第一晶体管T1的第二极与所述驱动模块150的控制端连接,且所述氧化物薄膜晶体管T6的第一极与所述驱动模块150的输出端以及所述氧化物薄膜晶体管T6的栅极连接。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可选的,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光电感测器件120还可以包含第二晶体管T2。该第二晶体管T2的第一极与所述发光器件OLED的阴极连接,第二晶体管T2的第二极与驱动模块150的输出端连接,以及所述第二晶体管T2的栅极与第五控制信号端Go连接。第二晶体管T2可在第五控制信号端Go的控制下将发光器件OLED阴极的信号提供给第一晶体管T1或光电感测元件,从而在初始化Ti期间可以通过导通的第二晶体管T2将发光器件OLED阴极的信号提供给与第一晶体管T1连接的光电感测元件,即由发光器件OLED阴极提供初始化信号,无需额外的信号线给光电感测器件120提供初始化信号,避免增加额外的信号线导致显示装置空间增大的问题。

具体而言,当所述光电感测元件的第二极与所述驱动模块150的控制端时,所述第二晶体管T2的第二极与所述第一晶体管T1的第一极以及所述驱动模块150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晶体管T2的第一极与所述发光器件OLED的阴极连接,以及所述第二晶体管T2的栅极与第五控制信号端Go连接,使得第二晶体管T2可在第五控制信号端Go的控制下将发光器件OLED阴极的信号提供给第一晶体管T1,从而在初始化Ti期间可以通过导通的第二晶体管T2将发光器件OLED阴极的信号提供给与第一晶体管T1连接的光电感测元件,即由发光器件OLED阴极提供初始化信号,无需额外的信号线给光电感测器件120提供初始化信号,避免增加额外的信号线导致显示装置空间增大的问题。

当所述第一晶体管T1的第二极与所述驱动模块150的控制端连接时,所述第二晶体管T2的第二极与所述光电感测元件的第一极以及所述驱动模块150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晶体管T2的第一极与所述发光器件OLED的阴极连接,以及所述第二晶体管T2的栅极与第五控制信号端Go连接,使得第二晶体管T2可在第五控制信号端Go的控制下将发光器件OLED阴极的信号提供给光电感测元件的第一极和所述驱动模块150的输出端,从而在初始化Ti期间可以通过导通的第二晶体管T2将发光器件OLED阴极的信号提供给光电感测元件,即由发光器件OLED阴极提供初始化信号,无需额外的信号线给光电感测器件120提供初始化信号,避免增加额外的信号线导致显示装置空间增大的问题。

作为本申请的一个示例,在光电感测器件120包含有:第一晶体管T1、二极管和第二晶体管T2的情况下,如图8所示,所述第一晶体管T1的栅极与所述第三控制信号端Gn连接,所述第一晶体管T1的第一极与所述驱动模块150的输出端以及所述第二晶体管T2的第二极连接,所述第一晶体管T1的第二极与所述二极管的阳极连接,所述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驱动模块150的控制端连接,所述第二晶体管T2的第一极与所述发光器件OLED的阴极连接,以及所述第二晶体管T2的栅极与第五控制信号端Go连接;或者,所述第一晶体管T1的栅极与所述第三控制信号端Gn连接,所述第一晶体管T1的第一极与所述二极管的阴极连接,所述第一晶体管T1的第二极与所述驱动模块150的控制端连接,且所述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驱动模块150的输出端以及所述第二晶体管T2的第二极连接,所述第二晶体管T2的第一极与所述发光器件OLED的阴极连接,以及所述第二晶体管T2的栅极与第五控制信号端Go连接。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可选的,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像素电路还可以包括:第一发光控制模块160和/或第二发光控制模块170。所述第一发光控制模块160用于在第一发光控制信号端E1的控制下将所述驱动模块150的输出端的电压提供给所述发光器件OLED的阳极;所述第二发光控制模块170用于在第二发光控制信号端E2的控制下将第一电源端VDD的信号提供给所述驱动模块150。

具体而言,在第一发光控制信号端E1提供有效的发光控制信号时,如图7所示,第一发光控制模块160可以将所述驱动模块150的输出端的电压提供给发光器件OLED的阳极,使得驱动模块150输出的驱动信号可以通过第一发光控制模块160传输给发光器件OLED,以驱动发光器件OLED发光。

所述第二发光控制模块170在第二发光控制信号端E2提供有效的发光控制信号时,如图9所示,可以基于有效的发光控制信号,将第一电源端VDD的信号提供给所述驱动模块150,以使所述驱动模块150在控制端的电位的控制下驱动发光器件OLED发光。

进一步的,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驱动模块150可以包括:驱动晶体管T0;所述数据写入模块110包括第三晶体管T3,所述第三晶体管T3的第一极与所述数据线DLj连接,所述第三晶体管T3的栅极与所述第一控制信号端Gm连接,以及所述第三晶体管T3的第二极与所述驱动晶体管T0的栅极连接。具体而言,在第一控制信号端Gm提供有效的第一控制信号时,第三晶体管T3导通,数据线DLj发出的信号可以通过第三晶体管T3传输到驱动晶体管T0的栅极,以将数据线DLj提供的信号电压写入到驱动晶体管T0的栅极。例如,在初始化Ti期间,第一控制信号端Gm提供有效的第一控制信号,第三晶体管T3导通,数据线DLj提供的初始化电压Vrst信号,可以通过第三晶体管T3传输到驱动晶体管T0的栅极,使得节点A的电压置为初始化电压Vrst,即VA=Vrst,其中,VA表示节点A的电压。

进一步的,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第二发光控制模块170包括第四晶体管T4,所述第四晶体管T4的第一极与所述第一电源端VDD连接,所述第四晶体管T4的栅极与所述第二发光控制信号端EM2连接,以及所述第四晶体管T4的第二极与所述驱动晶体管T0的第一极连接。具体而言,在第二发光控制信号端EM2提供有效的发光控制信号时,第四晶体管T4导通,第一电源端VDD的信号通过第四晶体管T4传输到驱动晶体管T0的第一极,以使所述驱动晶体管T0在节点A的电位的控制下驱动发光器件OLED发光。

在实际处理中,在发光器件OLED发光阶段,第一发光控制模块160可以依据有效的发光控制信号,将驱动模块150输出的驱动信号传输给发光器件OLED,以驱动发光器件OLED发光。进一步的,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第一发光控制模块160包括第五晶体管T5,所述第五晶体管T5的第一极与所述驱动晶体管T0的第二极连接,所述第五晶体管T5的栅极与所述第一发光控制信号端EM1连接,以及所述第五晶体管T5的第二极与所述发光器件OLED的阳极连接。具体而言,在第一发光控制信号端E1提供有效的发光控制信号时,第五晶体管T5导通,驱动晶体管T0输出的驱动电流信号通过第五晶体管T5传输到发光器件OLED,使得发光器件OLED发光。

进一步的,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存储模块130包括电容器Cst,如图2所示,所述电容器Cst的一端与所述发光器件OLED的阳极连接,所述电容器Cst的另一端与所述驱动晶体管T0的栅极连接。在感测时段Ts期间,驱动晶体管T0的开启程度可以逐渐减少,甚至驱动晶体管T0可以关闭,驱动晶体管T0的栅极电压可被电容器Cst保持。

进一步的,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感测开关模块140包括:感测开关晶体T7,所述感测开关晶体T7的第一极与所述感测线连接,所述感测开关晶体T7的栅极与所述第二控制信号端Rm连接,以及所述感测开关晶体T7的第二极与所述发光器件OLED的阳极连接。

在具体实施时,本实施例中的晶体管的第一极和第二极可以为晶体管的源极或漏极,根据晶体管类型以及输入信号的不同,其功能可以互换,在此不做具体区分。其中,驱动晶体管T0可以是OTFT,也可以是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管(Metal OxideSemiconductor,MOS),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下面分别以图10所示的像素电路为例,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像素电路的感测驱动过程作以描述。作为本申请的一个示例,在图10所示的像素电路中,驱动晶体管和所有晶体管均为N型晶体管,各型晶体管在高电平作用下导通,在低电平作用下截止。

在具体实现中,本示例可以将基于像素电路的感测驱动过程划分为三个期间;第一个期间是在初始化Ti期间,第二个期间是在指纹感测时段Ts期间,第三个期间是复位时段Trst期间。

具体的,在初始化Ti期间,初始化电压Vrst被供应给数据线DLj,初始化电压Vrst可被供应到节点A,即VA=Vrst。此外,在初始化期间,第一初始化电压Vint可被提供给感测线Sensing,感测开关晶体管T7和第一晶体管T1可被打开,使得感测线Sensing发出的信号可通过导通的感测开关晶体管T7传输到节点B,即第一初始化电压Vint可被提供到节点B。

具体而言,在初始化期间,第一控制信号端Gm输出的第一控制信号为高电平信号,如图11所示,第三晶体管T3打开,初始化电压Vrst可被供应到节点A,即可将节点A的电压重置为初始化电压Vrst,从而将驱动晶体管T0的栅极电压重置为初始化电压Vrst;第二控制信号端Rm提供的第二控制信号为高电平信号,感测开关晶体管T7可被打开,从而可将节点B的电压重置为第一初始化电压Vint。随着节点A的电压和节点B的电压被初始化,与初始化电压Vrst和第一初始化电压Vint之间的差对应的电压可被充电到电容器Cst中。

在感测时段Ts期间,第三晶体管T3可通过第一控制信号Gm关闭,如图11所示,第一控制信号端Gm输出的第一控制信号为低电平信号,第三晶体管T3关闭;第三控制信号端Gn提供的第三控制信号和第二控制信号端Rm提供的第二控制信号均为高电平信号,第一晶体管T1和感测开关晶体管T7导通,即第一晶体管T1和感测开关晶体管T7分别通过第三控制信号和第二控制信号导通。在感测时段Ts期间,驱动晶体管T0的开启程度可以逐渐减少,直到驱动晶体管T0关闭,节点A的电压可被电容器Cst保持。

具体而言,在感测时段Ts期间,光电感测器件120受到持续的光照,可产生光生电流,使得节点A的电压逐渐降低,如在感测时段Ts期间,光电感测器件120中的二极管响应于供应给其相对电极的电压和入射光的强度而产生预定量的电流。从光电感测器件120产生的电流可供应给驱动晶体管T0的栅极,使得节点A的电压产生变化。节点A的电压变化情况取决于从光电感测器件120产生的电流,且驱动晶体管T0的开启程度可由节点A的电压决定。其中,驱动晶体管T0可以起到放大信号的作用,使得节点A的电压决定了感测线Sensing上的电流大小,感测线Sensing的电流也可从第一电流V-明变化到第二电流V-暗。因此设置在显示装置中的感测单元可通过对感测线Sensing的任何节点上的电压或电流进行感测,从而感测用户的触摸或指纹。

在复位时段Trst期间,像素电路可被复位以执行后续帧的显示操作。因此,在复位时段Trst期间,本示例中的第一控制信号端Gm输出的第一控制信号和第二控制信号端Rm提供的第二控制信号均为高电平信号,使得第三晶体管T3和感测开关晶体管T7可以分别通过第一控制信号、第二控制信号导通,且本示例中的第三控制信号端Gn提供的第三控制信号为低电平信号,第一晶体管T1关闭,从而可以将像素电路复位到光感测操作之前的状态。具体的,在复位时段Trst期间,数据线DLj可供应当前帧的数据信号Data,该数据信号Data可通过导通的第三晶体管T3传输到节点A,使得节点A的电压变为数据电压Vdata,即VA=Vdata。其中,电容器Cst可以存储通过数据线DLj供应的数据电压,使得像素电路被复位到光感测操作之前的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本示例中的第一发光控制信号端E1在感测驱动过程,提供的发光控制信号均可以是低电平信号,使得第五晶体管T5断开。具体而言,在初始化Ti期间、感测时段Ts期间以及复位时段Trst期间,如图11所示,第一发光控制信号端E1均输出低电平信号,使得第五晶体管T5断开。

综上,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光测线为光电感测器件提供初始化信号,无需额外的信号线提供初始化信号,从而节省信号线所占用的空间,降低成本。。

进一步的,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基于像素电路的感测驱动方法可以应用于显示装置中。如图1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基于像素电路的感测驱动方法具体可以包括:

S1201、初始化期间,数据写入模块在第一控制信号端的控制下将数据线发出的信号提供给驱动模块的控制端,以将驱动模块的控制端的电压置为目标初始化电压;感测开关模块在第二控制信号端的控制下将感测线发出的第一初始化电压信号提供给所述光电感测器件的第一端;

S1202、感测期间,光电感测器件在第三控制信号端的控制下依据入射光产生光生电流信号,并将所述光生电流信号提供给所述驱动模块的控制端;

S1203、复位期间,所述数据写入模块在第一控制信号端的控制下将所述数据线发出的信号提供给所述驱动模块的控制端,以将像素电路复位到光感测操作之前的状态。

其中,在所述初始化期间,所述数据线发出的信号为所述目标初始化电压对应的目标初始化信号;在复位期间,所述数据线发出的信号为数据信号,所述存储模块用于存储所述数据信号对应的数据电压。

进一步的,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包括:呈矩阵排列的多个像素电路,该像素电路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任一种像素电路。由于该显示面板解决问题的原理与前述一种像素电路相似,因此该显示面板中的像素电路的实施可以参见前述实例中像素电路的实施,重复之处不再赘述。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感测单元和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面板。如图13所示,显示装置1300包括:显示面板1310和感测单元1320,感测单元1320可通过感测线与显示面板1310中的像素电路连接。其中,该显示面板可以是上述实施例所述的显示面板。在具体实现中,该显示装置可以是显示器、手机、电视、笔记本电脑、电子纸、数码相框、导航仪、一体机等,本申请对此不作具体限制。

在实际处理中,显示装置除了设置有感测单元1320之外,还可以包括有:显示面板、扫描驱动器、发光驱动器、数据驱动器和时序控制器等。其中,显示面可以板显示图像,如可以显示静态图像或视频图像。如图14所示,显示面板可以包括多个扫描线SL1至SLn、多个数据线DL1至DLm和多个发光控制线EL1至ELn。显示面板还可以包括与多个扫描线SL1至SLn、多个发光控制线EL1至ELn和多个数据线DL1至DLm连接的多个像素P。多个扫描线SL1至SLn的数量和多个发光控制线EL1至ELn的数量均可以为n。多个数据线DL1至DLm的数量可为m,其中,n和m是自然数(例如,大于零);多个像素P的数量可为n×m。显示面板可从外部(如电源端)接收第一驱动电源Vdd和第二驱动电源Vss。时序控制器可从诸如外部图形装置的图像源接收输入控制信号和输入图像信号。时序控制器基于输入图像信号来生成与显示面板的操作条件对应的图像数据RGB,并且将图像数据RGB供给到数据驱动器。时序控制器基于输入控制信号来生成用于控制扫描驱动器的驱动时序的第一驱动控制信号SCS、用于控制发光驱动器的驱动时序的第二驱动控制信号ECS和用于控制数据驱动器的驱动时序的第三驱动控制信号DCS,并且可将第一驱动控制信号SCS、第二驱动控制信号ECS和第三驱动控制信号DCS分别供给到扫描驱动器、发光驱动器和数据驱动器。

第一驱动控制信号SCS可包括扫描起始信号(或扫描起始脉冲)和时钟信号。扫描起始信号可控制扫描信号的第一时序。时钟信号用于使扫描起始脉冲移位。第二驱动控制信号ECS可包括发光控制起始信号(或发光控制起始脉冲)和时钟信号。发光控制起始信号可控制发光控制信号的第一时序。时钟信号用于使发光控制起始脉冲移位。第三驱动控制信号DCS可包括源起始脉冲和时钟信号。源起始脉冲可控制数据的采样起始时间点。时钟信号用于控制采样操作。

扫描驱动器可从时序控制器接收第一驱动控制信号SCS。扫描驱动器可响应于第一驱动控制信号SCS而将扫描信号供给到多个扫描线SL1至SLn。

发光驱动器可从时序控制器接收第二驱动控制信号ECS。发光驱动器响应于第二驱动控制信号ECS而将发光控制信号供给到多个发光控制线EL1至ELn。发光控制信号可控制多个像素P的发光时间。数据驱动器可从时序控制器接收第三驱动控制信号DCS。数据驱动器可响应于第三驱动控制信号DCS而将模拟格式的数据信号(数据电压)供给到多个数据线DL1至DLm。供给到多个数据线DL1至DLm的数据信号供给到由扫描信号选择的像素P。

在指纹感测期间,在像素P电路中的光电感测器件120产生的电流可供应给像素P电路中的驱动晶体管的栅极,使得感测线Sensing上的电流大小发生改变,从而使得显示装置可通过感测单元对感测线Sensing的任何节点上的电压或电流进行感测,以感测到用户的触摸或指纹。

综上,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显示装置,采用上述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通过感测开关模块在第二控制信号端的控制下,将感测线发出的第一初始化电压信号提供给光电感测器件,并且光电感测器件在第三控制信号端的控制下,将依据入射光产生的光生电流信号传输给驱动模块的控制端,使得驱动模块的开启程度跟光线强弱相关,实现了光电感测单元与外部补偿驱动电路相结合,减少外部补偿驱动电路所需要的器件,从而减少外部补偿驱动电路所占用的空间,节省更多的空间给光电感测单元。

此外,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显示装置通过光测线为光电感测器件提供初始化信号,无需额外的信号线提供初始化信号,从而节省信号线所占用的空间,降低成本。

专业人员应该还可以进一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计算机软件或者二者的结合来实现,为了清楚地说明硬件和软件的可互换性,在上述说明中已经按照功能一般性地描述了各示例的组成及步骤。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方法或算法的步骤可以用硬件、处理器执行的软件模块,或者二者的结合来实施。软件模块可以置于随机存储器(RAM)、内存、只读存储器(ROM)、电可编程ROM、电可擦除可编程ROM、寄存器、硬盘、可移动磁盘、CD-ROM、或技术领域内所公知的任意其它形式的存储介质中。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完整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石墨接头机器人自动装卡簧、装栓机
下一篇:电子设备、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和装置、可读存储介质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

技术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