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针织面料

文档序号:3736 发布日期:2021-09-17 浏览:55次 英文

一种针织面料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针织面料,具体涉及一种具有优越的肌面导湿快干性以及透气性的针织面料,特别适合用于生产针织运动服及内衣裤等。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面料大多数是利用毛细差动效应来获得导汗快干效果。比如,专利文献CN103628239A中公开了一种清凉吸汗快干针织物,表层为细旦或超细旦PET纱线,里层部分或全部为5~10叶的多叶型断面PET纱线。虽然所得面料吸汗快干效果优越,但是其高价格和市场供给量少很难大量推广,而且,由于采用的是双面集圈组织,面料的透气性不足。

比如,专利文献CN102011260A中公开了一种双面针织面料,内层采用纤度55~100dtex/36~96f的“十”字形截面的吸湿快干涤纶长丝,外层采用纤度75~150dtex/36~72f的“C-O”形截面的吸湿快干涤纶长丝,组织结构为鱼眼组织,这样的面料具有较好的吸湿快干效果,但是,在大量出汗时,由于鱼眼组织的内层使用的是粗旦异形截面的吸湿快干涤纶长丝,反而增加了内层的保水性,穿着时的肌肤粘着感很强,舒适性很差。

又比如,专利文献CN104746222A中公开了一种具有单向导湿速干功能的保暖针织面料,双层结构、反面上分布有多个由丙纶材料制成的凸起,凸起之间形成凹陷的吸汗沟槽。尽管这样的结构也能获得一定的单向导湿速干性和防黏着性,但是由于双面网眼组织无法形成连续贯通的导汗槽,肌面快干性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另外,具有刷毛层的面料的透气性也是比较差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成本低廉,且具有优越的肌面导湿快干性以及透气性的针织面料。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本发明的针织面料包括表层和里层,里层表面上交替排列有间距为1.0~10.0mm的单方向凹槽,里层的接触面积与表层的接触面积的比值为0.50~0.85。

本发明通过在里层面上设置连续贯通的凹槽,汗液被接触皮肤的纤维吸收后,迅速被导至凹槽,而里层的接触面积小于表层的接触面积又可以产生毛细差动效应,凹槽里贮存的汗液加速向表层转移,确保了肌肤面的穿着干爽感;相对于点状分布的凹槽来讲,连续贯通的凹槽可以更好地让空气在其中流动,从而提高透气性,特别适合用于生产针织运动服及内衣裤。

具体实施方式

服装的穿着干爽性主要体现在肌面快干性及整体速干性两个方面。在穿着过程中,运动产生的水分首先被面料里层面上的纤维吸附,然后迅速在里层扩散并蒸发,被里层吸附的水分通过中间连接纱或者是和里层纱相邻的表层纱快速传导到面料表层,这个传导能力越强表明服装的肌肤面快干性越好。被传导到面料表层的水分通过水蒸汽方式扩散到服装的外部空间,扩散能力越好表明服装的整体速干性越好。

对于没有中间层的面料,水分和面料接触被吸附后只能在面料的纵向和横向方向上进行扩散并同时在面料两侧进行蒸散,尽管可以达到一定的吸水速干性,但是在速干过程中接触肌肤面的面料一侧还是含有水分的,无法保证面料的肌肤面快干性。因此,组织须选用含有表层和里层的涤盖棉汗布、毛圈布、空气层、三层立体、罗马布等组织。考虑到轻量化,优选涤盖棉汗布组织。

里层接触面积小于表层接触面积时,就会产生毛细差动效应,加速水分从面料里层向表层进行转移。这里提到的接触面积是指,面料在无外力作用下水平放置在平台上时,面料与平台接触部分的总和。能够满足里层接触面积小于表层接触面积的针织面料,其里层可以是网眼风格也可以是凹槽风格,但网眼风格的导汗槽呈点状,反而会提高里层的保水性能,影响肌肤面的快干效果,而且会影响透气性,因此本发明选择具有凹槽风格的组织设计。凹槽之间的纱线形成毛细管,越粗产生的毛细差动效应越好。为了确保差动效应的最佳效果,本发明在里层上设计成单方向凹槽规律性间隔交替排列,相邻两个凹槽之间的间距为1.0~10.0mm,优选为2.0~5.0mm。

里层接触面积与表层接触面积面积之比会影响水分从面料里层向表层转移的能力大小。两者的比值越小,表里层之间的毛细差动效应越好,水分的转移速度越快。但是当两者比值小于0.50时,里层含有的纤维数量降低,反而会影响对水分的吸附性;两者的比值大于0.85后使得里层的保水性提高,降低了肌肤面快干性。因此为了保证好吸附性和快转移性,选择里层接触面积与表层接触面积的比值为0.50~0.85之间,优选比值为0.60~0.75之间。

同样,形成表里层的纱线的单丝细度差异也影响水分从面料里层向表层转移的能力大小。两者的差异越大,表里层之间的毛细差动效应越好,水分的迁移速度越快,面料的肌肤面快干性越好。但是,单丝细度比值过小时,在满足生产性条件下表层纱线的密度必然增加,这样的话反而有可能会影响到水分从表层蒸散的能力;而单丝细度比值过大时,毛细差动效应也有可能会大幅降低。因此,本发明中,优选表里层的单丝纤度的比值为0.20~0.75,更优选为0.20~0.40。

如果表层纱线的编织线长变长,纤维的伸长量变大、纤维半径变小,毛细差动效应变好。从编织性角度来考虑,为了保证里层纱在针织面料的坯布编织过程中不转移到表层去,就更需要采用表层纱的编织线圈长度大于里层纱的编织方式。但是,表层纱与里层纱的编织线圈长度的比值大于1.15时,编织时有可能产生起绉、扭斜等问题。因此,本发明中,优选,表里线圈长度之间的比值为1.05~1.15。这里的线圈长度是指每100个线圈的纱线总长度。

一般来讲,表里保水率比的比值越大,说明表层吸附水份的能力越好,里层的干爽性越好。表里扩散面积比的比值越大,说明表层水分的蒸散能力越好,面料的速干性越好。本发明中,优选,表里保水率比为4.0以上、表里扩散面积比为3.0以上。

考虑到轻量性等,本发明中优选面料的克重为60~150克/平方米(g/m2)。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比较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其中,本发明所涉及的各物性参数按下面的方法测试。

(1)凹槽间距

取10cm*10cm的样布1块,利用基恩士数码显微镜的深度合成3D功能进行图像合成,然后利用色块测量出两列凹槽之间的垂直距离,单位cm2。在样布上任意选择三列凹槽进行测量,取3组数据的平均值后即为本发明的凹槽间距。

(2)表里保水率比

取10cm*10cm的样布3块,并取同样大小的滤纸6块,取同样大小的有机玻璃1块,在温度20℃、湿度65%的环境下,称取有机玻璃(W0)和样布的重量(W1)(保留小数点后三位);

用注射器具取2cc的蒸馏水置于有机玻璃上,并将样布迅速置于水上,放置1min后,称取吸水后样布的重量(W2)(保留小数点后三位) ;

称量测试后有机玻璃和剩余蒸馏水的重量(W3) (保留小数点后三位) ;

称量吸水前两片滤纸的重量(w1、w3) (保留小数点后三位) ;

将吸水后的样布放在此两片滤纸的中间,并在此上而放置500g的重物,放置1min后,直接测量表面滤纸和里面滤纸的重量(w2、w4) (保留小数点后三位) ;

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出表里保水率比(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表面吸水率(%)=(w2- w1)/ (W2- W1)*100

里面吸水率(%)=(w4- w3)/ (W2- W1)*100

表里保水率比=表面保水率(%)/里面保水率(%)。

(3)表里扩散面积比

取10cm*10cm的样布3块,同尺寸的有机玻璃1块。用注射器具取0.1ml的墨水原液在有机玻璃滴成直径约1cm的液滴,样布的表面朝上迅速放置于液滴上。3分钟后标记面料表层及里层的扩散状态,并分别量取表层扩散面积和里层扩散面积(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表里扩散面积比=表面扩散面积/里面扩散面积。

(4)里层的接触面积与表层的接触面积的比值

取10cm*10cm的样布1块,利用基恩士数码显微镜的深度合成3D功能进行图像合成,然后利用色块计算凸出面积作为本发明的接触面积,单位cm2。在样布里层上任意选择三处进行测量,取3组数据的平均值后即为本发明里层的接触面积。接着采用同样的方法得到表层的接触面积,最后计算出两者间的比值作为本发明里层的接触面积与表层的接触面积的比值。

实施例1

在28G单面大圆机上,表层纱选用84dtex-72f-十字断面聚酯长丝,里层纱选用56dtex-36f-圆形断面聚酯长丝,涤盖棉汗布组织编织,具体为按照5路十字断面聚酯长丝盖圆形断面聚酯长丝,2路十字断面聚酯长丝的循环进行配列,表层纱编织线长为260mm/100个线圈、里层纱编织线长为245mm/100个线圈,得到针织坯布。

所得坯布再经煮练→分散染料染色(135℃)→一次还原处理→中间定型(190℃)→二次还原处理→脱水→烘干→热定型(120℃)→检验等加工工艺,获得本发明的针织面料,各性能参数见表1。

实施例2

里层纱选用56dtex-24f-圆形断面聚酯长丝,其余同实施例1,获得本发明的针织面料,各性能参数见表1。

实施例3

在28G双面大圆机上,表层纱选用84dtex-72f-圆形断面聚酯长丝,双面纵条凹槽组织编织,具体为按照表层上1路部分成圈、1路全浮线,里层上1路部分集圈、1路全成圈的规律进行编织,表层纱编织线长为248mm/100个线圈、里层纱编织线长为230mm/100个线圈,其余同实施例1,获得本发明的针织面料,各性能参数见表1。

实施例4

表层纱选用84dtex-144f-圆形断面聚酯长丝,里层纱选用56dtex-24f-圆形断面聚酯长丝,变化棉毛组织编织,具体为按照表层上1路浮线、1路全成圈、1路部分成圈,里层上1路全成圈、1路浮线、1路部分成圈的规律进行编织,表层纱编织线长为270mm/100个线圈、里层纱编织线长为260mm/100个线圈,其余同实施例1,获得本发明的针织面料,各性能参数见表1。

实施例5

13路84dtex-72f-十字断面聚酯长丝盖56dtex-36f-圆形断面聚酯长丝、5路84dtex-72f-十字断面聚酯长丝,其余同实施例1,获得本发明的针织面料,各性能参数见表1。

实施例6

里层纱选用44dtex-24f-圆形断面聚酰胺长丝,酸性染料染色(98℃),其余同实施例1,获得本发明的针织面料,各性能参数见表1。

实施例7

表层纱选用84dtex-48f-十字断面聚酯长丝,其余同实施例1,获得本发明的针织面料,各性能参数见表1。

实施例8

表层纱编织线长为255mm/100个线圈、里层纱编织线长为255mm/100个线圈,其余同实施例1,获得本发明的针织面料,各性能参数见表1。

实施例9

按照9路十字断面聚酯长丝盖圆形断面聚酯长丝,9路十字断面聚酯长丝的循环进行配列,其余同实施例1,获得本发明的针织面料,各性能参数见表1。

实施例10

表层纱选用84dtex-288f-圆形断面聚酯长丝,里层纱选用56dtex-24f-圆形断面聚酯长丝,涤盖棉汗布组织编织,具体为按照5路84dtex-288f-圆形断面聚酯长丝盖56dtex-24f-圆形断面聚酯长丝,2路84dtex-288f-圆形断面聚酯长丝的循环进行配列,其余同实施例1,获得本发明的针织面料,各性能参数见表1。

实施例11

表层纱编织线长为270mm/100个线圈、里层纱编织线长为220mm/100个线圈,其余同实施例3,获得本发明的针织面料,各性能参数见表1。

比较例1

所有编织路十字断面聚酯长丝盖圆形断面聚酯长丝,其余同实施例1,获得针织面料,各性能参数见表1。

比较例2

27路十字断面聚酯长丝盖圆形断面聚酯长丝、11路十字断面聚酯长丝的循环进行配列,其余同实施例1,获得针织面料,各性能参数见表1。

比较例3

双面网眼组织进行编织,表层纱编织线长为270mm/100个线圈、里层纱编织线长为240mm/100个线圈,其余同实施例3,获得针织面料,各性能参数见表1。

表1

根据表1,

(1)由实施例1与实施例8可知,同等条件下,表里线圈长度比为1.07的针织面料与表里线圈长度比为1.00的针织面料相比,前者的表里扩散面积比略大于后者,但表里保水率比明显大于后者,即前者肌面干爽性优于后者。

(2)由实施例6与实施例7可知,同等条件下,表里单丝纤度比为0.64的针织面料与表里单丝纤度比为1.12的针织面料相比,前者的表里扩散面积比略大于后者,但表里保水率比面明显大于后者,即前者肌面干爽性优于后者。

(3)由实施例2与实施例10可知,同等条件下,表里单丝纤度比为0.12的针织面料与表里单丝纤度比为0.50的针织面料相比,前者的表里保水率比以及表里扩散面积比都明显大于后者,即前者肌面干爽性优于后者。

(4)由实施例3与实施例11可知,同等条件下,表里线圈长度比为1.07的针织面料与表里线圈长度比为1.23的针织面料相比,前者的表里保水率比以及表里扩散面积比都明显大于后者,即前者肌面干爽性优于后者。

(5)由比较例1与实施例1可知,同等条件下,里层没有交替排列凹槽的针织面料与里层有交替排列凹槽的针织面料相比,前者表里保水率比以及表里扩散面积比都明显小于后者,也就是说前者的肌面干爽性很差。

(6)由比较例2与实施例9可知,同等条件下,里层上凹槽间距为11.0mm的针织面料与里层上凹槽间距为9.4mm的针织面料相比,前者表里保水率比以及表里扩散面积比都明显小于后者,也就是说前者的肌面干爽性很差。

(7)由比较例3与实施例1可知,同等条件下,里层没有交替排列凹槽且里表层接触面积比为0.87的针织面料与里层有交替排列凹槽且里表层接触面积比为0.71的的针织面料相比,前者表里保水率比以及表里扩散面积比都明显小于后者,也就是说前者的肌面干爽性很差。

完整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石墨接头机器人自动装卡簧、装栓机
下一篇:一种具有360度织向的鞋面织造方法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