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冲击防火型立体生态建筑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建筑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抗冲击防火型立体生态建筑。
背景技术
人口日益增长、海平面上升等种种原因致使陆地上适宜居住的场地越来越少。而水上漂浮建筑则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这将是未来人类居住环境的一种新形式。于目前来看,对于水上漂浮建筑的研究,荷兰处于较为先进的技术水平,居住舒适度、可持续发展的新能源技术等设计因素均有出现,但其不足之处在于漂浮建筑的安全距离,如何应对水上冲撞将成为下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抗冲击防火型立体生态建筑,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缺陷。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抗冲击防火型立体生态建筑,包括浮水基座,浮水基座的中部转动设置有圆环,浮水基座上设置有建筑主体,圆环的侧周均匀分布有数个第一液压缸,第一液压缸的活动端均设置围护板,圆环的侧周均匀分布有数个第二液压缸,每个第一液压缸与邻近的一个第二液压缸通过油路连通,第二液压缸的活动端均固定安装碗形罩,浮水基座上设置有两个对称分布的水力叶轮,水力叶轮均连接传动件,传动件延伸至浮水基座内部,浮水基座内部设有发电机,发电机电路连接蓄电池组,浮水基座内还设有传动轴,发电机的输入端和传动轴的一端均设置动力输入轮,两个动力输入轮通过轮架连接,轮架连接第三液压缸,第三液压缸能够使两个动力输入轮交替连接至传动件处,第一液压缸、第二液压缸和第三液压缸均连接液压泵。
如上所述的一种抗冲击防火型立体生态建筑,所述的浮水基座分为上、下两部分,上、下两部分之间通过圆环连接,圆环为内齿圈,圆环啮合齿轮,传动轴的另一端和齿轮上均设置第一伞齿轮,两个第一伞齿轮相互啮合。
如上所述的一种抗冲击防火型立体生态建筑,所述的轮架包括两个U形座,U形座的内壁两侧均开设数个珠槽,动力输入轮的两侧均开设环形槽,珠槽内均设置滚珠,滚珠均位于对应的环形槽内,两个U形座通过数个连杆连接,第三液压缸与其中一个U形座相连接;动力输入轮的内壁均匀设置数个滑块,发电机的输入端和传动轴的一端均开设数个滑槽,滑块均位于对应的滑槽且与之滑动配合。
如上所述的一种抗冲击防火型立体生态建筑,所述的传动件包括壳体,水力叶轮固定安装在短轴上,短轴贯穿壳体且与之密封连接,壳体和浮水基座通过防水壳连接,防水壳内均设有长轴,长轴贯穿壳体且与之转动连接,长轴和短轴位于壳体内的一端均设置第二伞齿轮,位于同一个壳体内的两个第二伞齿轮啮合,长轴的另一端贯穿浮水基座后固定安装动力轮,两个动力轮能够同时带动其中一个动力输入轮转动。
如上所述的一种抗冲击防火型立体生态建筑,所述的防水壳由两部分固定壳体和一个柔性连接壳体组成,柔性连接壳体用以连接两部分固定壳体,与壳体连接的固定壳体通过第四液压缸连接浮水基座,第四液压缸与液压泵连接,长轴由两部分轴体和连接两部分轴体的万向节组成。
如上所述的一种抗冲击防火型立体生态建筑,所述的第二液压缸由缸体、活塞、活塞杆和弹簧组成,弹簧用以使活塞具有朝向浮水基座运动的趋势。
本发明的优点是:本发明能够用于水上,于浮水基座或建筑主体上栽种吸潮植物,能利于人们长期居住,能够随水流移动,在浮水基座的底部设置螺旋桨,也能够人为控制移动方向,另外在浮水基座的底部设置锚,用于停靠,在浮水基座的边缘处设置汲水泵,汲水泵的进水口没入水面以下,如浮水基座或建筑主体内发生火灾,能够快速灭火,其余如水净化等保证必要生活质量的部分不再详述,配备现有设备即可。常规状态下,第一液压缸处于伸展状态,围护板的一部分没入水面,且其外弧面上设置吸能垫,如意外发生撞击,如触礁或与船只相撞等,能够活动的围护板即可吸收撞击能量,并通过第二液压缸释放,以减轻本发明的受损程度,同时,第一液压缸内的液压油进入第二液压缸后,第二液压缸伸展带动碗形罩背离浮水基座运动,由于碗形罩的碗口朝外,碗形罩向外运动时需克服的阻力较大,在反作用力下,浮水基座具有远离冲撞点的运动趋势,能够进一步的降低撞击损伤,且能够抵消一部分水的波动,减轻浮水基座受波动水的影响,另外通过水力叶轮吸收水的动能,并将之转化为机械能,或带动圆环转动,或通过发电机发电,且通过第三液压缸能够切换上述两种状态,非常灵活,当圆环转动时,第一液压缸、第二液压缸和围护板等随之转动,能够防止未获允许的船只进入围护板所围成的区域,同时能够防止大型水生动物过于接近浮水基座,如需船只进出,则将发电机对应的动力输入轮连接至传动件处,圆环停止转动,再通过液压泵使第一液压缸收缩,船只即可进出,进入的船只可停靠至邻近的第一液压缸处,第一液压缸的前部搭建平台,用以供给人员行走,即第一液压缸可充当渡口,部件的利用度更高,且相对于另外搭建来说,更为节省材料。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A向视图的放大图;图3是图1的Ⅰ局部放大图;图4是图1的B向视图的放大图;图5是图1的C向视图的放大图;图6是滑槽、滑块的配合状态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一种抗冲击防火型立体生态建筑,如图所示,包括浮水基座1,浮水基座1的中部转动设置有圆环2,浮水基座1上设置有建筑主体,图1中浮水基座1的中心线为纵向,实际使用时,其中心线为竖向,圆环2的侧周均匀分布有数个第一液压缸3,第一液压缸3的延长线交汇于浮水基座1的中心,第一液压缸3固定安装在圆环2上,第一液压缸3的活动端均设置围护板4,围护板4与第一液压缸3固定连接,围护板4均为凹面朝向浮水基座1的弧形结构,第一液压缸3均处于伸展状态时,围护板4共同组成一个环形结构,圆环2的侧周均匀分布有数个第二液压缸5,第二液压缸5与第一液压缸3一一对应,第二液压缸5与圆环2固定连接,第二液压缸5位于第一液压缸3的后方且与之平行,每个第一液压缸3与邻近的一个第二液压缸5通过油路6连通,第二液压缸5的活动端均固定安装碗形罩7,碗形罩7的开口均朝向围护板4,碗形罩7均位于水下,浮水基座1上设置有两个对称分布的水力叶轮8,水力叶轮8均连接传动件,传动件延伸至浮水基座1内部,浮水基座1内部设有发电机9,发电机9电路连接蓄电池组,蓄电池组用于为本装置的用电器件供电,电路上设置稳压器等,浮水基座1内还设有传动轴10,通过轴承座连接浮水基座1的内壁,发电机9的输入端和传动轴10的一端均设置动力输入轮11,两个动力输入轮11通过轮架12连接,轮架12连接第三液压缸13,第三液压缸13位于传动轴10后方,第三液压缸13能够使两个动力输入轮11交替连接至传动件处,第一液压缸3、第二液压缸5和第三液压缸13均连接液压泵,液压泵还连接有液压油罐,能够实现第一液压缸3、第二液压缸5、第三液压缸13和液压油罐之间的液压油流转,具体的油路铺设及阀门设置等为公知技术手段,在此不做叙述。本发明能够用于水上,于浮水基座1或建筑主体上栽种吸潮植物,能利于人们长期居住,能够随水流移动,在浮水基座1的底部设置螺旋桨,也能够人为控制移动方向,另外在浮水基座1的底部设置锚,用于停靠,在浮水基座1的边缘处设置汲水泵,汲水泵的进水口没入水面以下,如浮水基座1或建筑主体内发生火灾,能够快速灭火,其余如水净化等保证必要生活质量的部分不再详述,配备现有设备即可。常规状态下,第一液压缸3处于伸展状态,围护板4的一部分没入水面,且其外弧面上设置吸能垫,如意外发生撞击,如触礁或与船只相撞等,能够活动的围护板4即可吸收撞击能量,并通过第二液压缸5释放,以减轻本发明的受损程度,同时,第一液压缸3内的液压油进入第二液压缸5后,第二液压缸5伸展带动碗形罩7背离浮水基座1运动,由于碗形罩7的碗口朝外,碗形罩7向外运动时需克服的阻力较大,在反作用力下,浮水基座1具有远离冲撞点的运动趋势,能够进一步的降低撞击损伤,且能够抵消一部分水的波动,减轻浮水基座1受波动水的影响,另外通过水力叶轮8吸收水的动能,并将之转化为机械能,或带动圆环2转动,或通过发电机9发电,且通过第三液压缸13能够切换上述两种状态,非常灵活,当圆环2转动时,第一液压缸3、第二液压缸5和围护板4等随之转动,能够防止未获允许的船只进入围护板4所围成的区域,同时能够防止大型水生动物过于接近浮水基座1,如需船只进出,则将发电机9对应的动力输入轮11连接至传动件处,圆环2停止转动,再通过液压泵使第一液压缸3收缩,船只即可进出,进入的船只可停靠至邻近的第一液压缸3处,第一液压缸3的前部搭建平台,用以供给人员行走,即第一液压缸3可充当渡口,部件的利用度更高,且相对于另外搭建来说,更为节省材料。
具体而言,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浮水基座1分为上、下两部分,上、下两部分之间通过圆环2连接,圆环2的前后两面均通过防水密封轴承与浮水基座1连接,圆环2为内齿圈,其内径小于浮水基座1的内径,圆环2啮合齿轮14,齿轮14的中心线为纵向,通过轴连接于浮水基座1的内壁上,传动轴10的另一端和齿轮14上均设置第一伞齿轮15,均为同轴设置,两个第一伞齿轮15相互啮合。当传动轴10对应的动力输入轮11连接至传动件后,传动轴10开始转动,再通过两个第一伞齿轮15带动齿轮14转动,齿轮14即可带动圆环2转动。
具体的,如图5或6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轮架12包括两个U形座16,开口方向均朝向水面,U形座16的内壁两侧均开设数个珠槽17,位于同侧的珠槽17的连线呈弧形,该弧形连线的圆心落于动力输入轮11的中心线上,动力输入轮11的两侧均开设环形槽18,珠槽17内均设置滚珠19,滚珠19均位于对应的环形槽18内,两个U形座16通过数个连杆20连接,连杆20的端部均采用焊接等固定连接的方式连接U形座16,第三液压缸13与其中一个U形座16相连接;动力输入轮11的内壁均匀设置数个滑块21,发电机9的输入端和传动轴10的一端均开设数个滑槽22,滑块21均位于对应的滑槽22且与之滑动配合。在滚珠19和环形槽18的配合下,动力输入轮11仅能够在U形座16内转动,且摩擦力极小,发电机9的输入端和传动轴10共中心线,通过第三液压缸13的伸缩,能够带动轮架12移动,从而完成传动件与动力输入轮11的切换,由于发电机9和传动轴10相对于浮水基座1不动,因此通过滑块21和滑槽22来适应动力输入轮11的移动。
进一步的,如图1或3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传动件包括壳体23,水力叶轮8固定安装在短轴24上,短轴24贯穿壳体23且与之密封连接,选用密封轴承即可,壳体23和浮水基座1通过防水壳25连接,防水壳25的两端均与对应部件密封固定连接,防水壳25内均设有长轴26,长轴26贯穿壳体23且与之转动连接,长轴26和短轴24位于壳体23内的一端均设置第二伞齿轮27,位于同一个壳体23内的两个第二伞齿轮27啮合,长轴26的另一端贯穿浮水基座1后固定安装动力轮28,长轴26与浮水基座1转动连接,选用普通轴承即可,两个动力轮28能够同时带动其中一个动力输入轮11转动。动力轮28和动力输入轮11可通过伞齿轮啮合的形式传动,当水力叶轮8在海水流动作用下转动,通过第二伞齿轮27的传动,即可使动力轮28转动,其中一个动力输入轮11与动力轮28接触时,即可带动对应部件工作,充分利用水动能,更为环保。
更进一步的,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防水壳25由两部分固定壳体和一个柔性连接壳体组成,柔性连接壳体用以连接两部分固定壳体,与壳体23连接的固定壳体通过第四液压缸29连接浮水基座1,第四液压缸29与液压泵连接,长轴26由两部分轴体和连接两部分轴体的万向节组成。柔性连接壳体为防水材质,且与两部分固定壳体固定连接,万向节位于柔性连接壳体内,第四液压缸29的两端均通过铰接座连接对应部件,通过第四液压缸29的伸缩,能够调节两部分固定壳体之间的角度,即能够改变水力叶轮8与浮水基座1底面的高度差,从而对应不同的海水流速,可在壳体23上设置监测水流流速的传感器,用以帮助用户选择水力叶轮8合适的下潜深度。
更进一步的,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第二液压缸5由缸体51、活塞52、活塞杆53和弹簧54组成,弹簧54用以使活塞52具有朝向浮水基座1运动的趋势。碗形罩6装于活塞杆53的外端,活塞杆53与缸体51之间还需设置O型密封环等,用以防止海水灌入缸体51内,活塞杆53与活塞52连接,活塞52沿缸体51滑动,当围护板4受到较大冲撞时,第一液压缸3内的液压油通过油路6进入第二液压缸5内,弹簧54收缩蓄能,当冲撞力消解后,弹簧54释能将液压油导回第一液压缸3内,无需液压泵工作,能够减少能源消耗。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 上一篇:石墨接头机器人自动装卡簧、装栓机
- 下一篇:一种船舶减摇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