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风扇

文档序号:5181 发布日期:2021-09-17 浏览:39次 英文

冷风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风扇

技术领域

,特别涉及一种冷风扇。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冷风扇主要为直接蒸发式冷风扇,一般使热空气通过蒸发降温介质(湿帘),在蒸发降温介质内与水充分进行热量交换,然后蒸发吸热而降温得到清凉的空气,清凉的空气由风机送出,从而达到降温的目的。

传统的冷风扇制为了提高制冷降温效果,通常配有冰晶盒,通过冰箱将冰晶盒冰冻后放入冷风扇的水箱中使用。然而在一些没有冰箱的环境中,则不能对冰晶盒进行冷冻,从而无法通过冰晶盒提高制冷降温效果,非常不方便用户使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冷风扇,旨在提升冷风扇使用多样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的冷风扇,包括:

壳体,设有制冷盒;

第一水箱,所述第一水箱与所述制冷盒连通以给所述制冷盒供水;以及

半导体制冷装置,包括热端换热器和半导体制冷片,所述热端换热器与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的热端热传导连接,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的冷端与所述制冷盒热传导连接,以将所述半导体制冷片产生的冷量传递至所述制冷盒。

可选地,所述壳体上端设有容置槽,所述制冷盒具有制冷盒容腔,所述制冷盒容腔与所述容置槽连通。

如此相当于扩大了制冷盒的制冷空间,从而可以通过制冷盒和容置槽冷冻更多的冰晶盒或冷水,极大方便用户使用。

可选地,所述壳体上端设有顶盖,所述顶盖形成有所述容置槽,所述容置槽的槽底壁设有让位开口,所述制冷盒设于所述让位开口处,且所述制冷盒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容置槽的槽底壁的下方。

如此设置,有利于增大容置槽和制冷盒共同形成的制冷空间,增大了制冷空间的容量,从而可以容纳更多的待制冷物,例如用户利用该制冷空间冰冻水或饮料等时,可以供用户放置较多的水或饮料等等。

可选地,所述壳体上端还设有盖板,所述盖板可活动安装于所述顶盖,以盖合或打开所述容置槽。

如此将制冷盒设置壳体的顶部,能够便于用户向制冷盒中加水,极大方便用户使用。

可选地,所述冷风扇还包括固定座,所述固定座连接于所述顶盖,所述固定座具有安装腔,所述制冷盒安装于所述安装腔。

如此可以通过固定座将制冷盒固定在让位开口处,即可避免在制冷盒上设置连接结构,有利于简化制冷盒的结构。

可选地,所述固定座包括环形内板、间隔环设于所述环形内板外周的环形外板以及填充于所述环形内板和所述环形外板之间的隔热层,所述环形内板的内侧形成所述安装腔。

如此可以利用固定座阻挡制冷盒的冷量朝外散发,降低制冷盒的冷量损耗,提升制冷盒的保温效果。

可选地,所述安装腔呈两端贯通设置,所述半导体制冷装置设于所述固定座远离所述让位开口的一侧,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的冷端抵接于所述制冷盒的盒底壁。

如此在安装时,可以先将半导体制冷装置、固定座和制冷盒装配形成一个整体模块,再该整体模块安装于顶盖,极大方便了冷风扇的组装。而且先将半导体制冷装置、固定座和制冷盒装配形成一个整体模块时,便于调整半导体制冷片与制冷盒的接触紧密性,以保证半导体制冷片与制冷盒的接触效果较好,进而保证半导体制冷片与制冷盒之间的热传导效率较高。

可选地,所述固定座安装在所述容置槽槽底壁的背面,沿所述冷风扇的高度方向上,所述制冷盒容腔的盒口位于所述让位开口的正下方,所述制冷盒容腔通过所述让位开口与所述容置槽连通。

可选地,所述固定座的底面设有朝所述容置槽方向凹陷的凹槽,所述半导体制冷装置容设在所述凹槽内;和/或,

所述固定座的上端的外周设有多个固定耳,所述固定座通过所述固定耳与所述容置槽的槽底壁连接以将所述制冷盒固定在所述顶盖上。

半导体制冷装置容设在凹槽内时,这样即使半导体制冷装置安装在固定座上也不会外凸,有效节省空间且不影响固定座安装的稳定性。固定座通过固定耳与容置槽的槽底壁连接以将制冷盒固定在顶盖上时,这样的安装方式简便可靠。

可选地,所述制冷盒的盒口处设于朝外的安装翻边,所述固定座朝向让位开口的端面设有安装凸筋,所述安装凸筋环设于所述安装翻边的外周,所述冷风扇还包括密封圈,所述密封圈设于所述制冷盒的安装翻边和所述顶盖之间。

如此既能保证固定座与顶盖连接稳定,也能保证密封圈能够被挤压在安装翻边与让位开口的开口边缘之间,保证密封效果。

可选地,所述壳体内设有湿帘组件,所述容置槽的槽底壁分别设有上水口和下水口,所述上水口和所述下水口分别位于所述制冷盒的相对两侧,所述上水口与所述第一水箱连通,所述下水口与所述湿帘组件的进水端连通。

如此相当于将制冷盒作为第一水箱至湿帘组件之间流路的一个部分,可以降低流经制冷盒后流向湿帘组件的水温,提升湿帘组件制冷效果。

可选地,所述容置槽的槽底壁于所述上水口和所述下水口之间设有导流结构,所述导流结构用于将所述上水口流入的水导向所述制冷盒,以经过所述制冷盒后流向所述下水口。

如此能够保证从上水口流入的常温水流经制冷盒后才流向下水口,从而确保从上水口流入的常温水能够与制冷盒中冷水混合。

可选地,所述导流结构包括分设于所述让位开口两相对侧两个第一隔筋,两个所述第一隔筋均位于所述上水口和所述下水口之间,所述第一隔筋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容置槽的槽侧壁,另一端延伸至所述让位开口的边缘。

如此使得顶盖的结构简单,有利于简化模具结构,降低成本。

可选地,所述冷风扇还包括水路转换组件,所述水路转换组件具有第一接口、第二接口和第三接口,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第一水箱连通,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上水口连通,所述第三接口与所述湿帘组件的进水端连通;

所述水路转换组件具有第一工作状态和第二工作状态,在所述第一工作状态,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第二接口连通,而与所述第三接口断开;在所述第二工作状态,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第三接口连通,而与所述第二接口断开。

如此可以使得冷风扇在通过制冷盒制冷的同时,能使得冷风扇处于普通冷风模式送风,更加方便用户使用。

可选地,所述冷风扇还包括控制器,所述冷风扇具有所述湿帘组件和所述半导体制冷装置同时工作的第三工作状态;于所述第三工作状态,所述控制器用于控制水路转换组件的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第二接口连通,以将所述第一水箱的常温水导向所述制冷盒内;直至所述制冷盒中的水位达到预设水位后,所述控制器用于控制水路转换组件的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第三接口连通,以将所述第一水箱的常温水导向所述湿帘组件;当所述制冷盒中的水温达到预设温度后,控制水路转换组件的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第二接口连通,以将所述第一水箱的常温水导向所述制冷盒内而与所述制冷盒中的冷水混合后流向所述湿帘组件。

如此使第一水箱的常温水不经过制冷盒而直接导向湿帘组件时,可以通过半导体制冷装置对制冷盒单独制冷。

可选地,所述导流结构在所述容置槽内形成第一水路和第二水路,所述第一水路自所述上水口经过所述制冷盒后延伸至所述下水口,所述第二水路自所述上水口沿所述容置槽的槽底壁延伸至所述下水口,所述冷风扇具有第一工作模式和第二工作模式,所述冷风扇在所述第一工作模式下打开所述第一水路,在所述第二工作模式下打开第二水路。

如此在不设置水路转换组件的情况下,也可以使得冷风扇在通过制冷盒制冷的同时,能使得冷风扇处于普通冷风模式送风。避免在第一水箱和湿帘组件之间设置水路转换组件,可以减少冷风扇内的管路结构。

可选地,所述导流结构包括第二隔筋和挡水门,所述第二隔筋设于所述容置槽的槽底壁,并至少部分环设于所述让位开口的边缘;所述第二隔筋设有第一过水口和第二过水口,所述第一过水口设于所述第二隔筋位于所述上水口所在的一侧,以与所述上水口连通,所述第二过水口设于所述第二隔筋位于所述下水口所在的一侧,以与所述下水口连通;所述第二隔筋与所述容置槽的槽侧壁之间具有过水间隙,所述挡水门可活动地安装于所述过水间隙,以打开或闭合所述过水间隙,所述冷风扇在所述第一工作模式下,所述挡水门闭合所述过水间隙,在所述第二工作模式下,所述挡水门打开所述过水间隙。

如此可以避免在第一水箱和湿帘组件之间设置水路转换组件,可以减少冷风扇内的贯路结构。通过挡水门打开过水间隙时,即可第一水箱的常温水不经过制冷盒而直接导向湿帘组件,使得冷风扇处于普通冷风模式,且使得制冷盒可以单独制冷,也即,在不设置水路转换组件的情况下,也可以使得冷风扇在通过制冷盒制冷的同时,能使得冷风扇处于普通冷风模式送风。而通过挡水门闭合过水间隙时,即可使自上水口流入的水流向制冷盒制冷,再从制冷盒流向下水口,最终流向湿帘组件换热,使得冷风扇处于低温出风模式。

可选地,所述第一过水口高于所述过水间隙,所述第二过水口高于所述下水口;和/或,所述容置槽的槽底壁在自所述上水口至所述下水口的方向逐渐朝下倾斜设置。

如此可以使得导流结构的结构简单,从而可以简化模具结构,降低成本。

可选地,所述第一过水口设于所述上水口和所述过水间隙之间,所述容置槽的槽底壁设有挡水板,所述挡水板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过水口靠近所述上水口的侧边,所述挡水板在所述上水口指向所述过水间隙的方向上逐渐朝远离所述第一过水口的方向倾斜延伸。

如此可以通过挡水板阻挡自上水口流入的水,避免自上水口流入的水径直流向第一过水口,只有当挡水门闭合过水间隙,水位达到第一过水口处时,水才会从挡水板和第一过水口之间进入制冷盒。

可选地,所述冷风扇还包括控制器,所述冷风扇具有所述湿帘组件和所述半导体制冷装置同时工作的第三工作模式,于所述第三工作模式,所述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挡水门闭合所述过水间隙,以打开所述第一水路而将常温水导向所述制冷盒,直至所述制冷盒中的水位达到预设水位后,所述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挡水门打开所述过水间隙,以打开所述第二水路,当所述制冷盒中的水温达到预设温度后,所述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挡水门闭合所述过水间隙,以打开所述第一水路而将常温水与所述制冷盒中的冷水混合后流向所述湿帘组件。

如此使第一水箱的常温水不经过制冷盒而直接导向湿帘组件时,可以通过半导体制冷装置对制冷盒单独制冷,也即,在不设置水路转换组件的情况下,也可以使得冷风扇在通过制冷盒制冷的同时,能使得冷风扇处于普通冷风模式送风。

可选地,所述容置槽的槽底壁设有挡水隔筋,所述挡水隔筋的两端均连接于所述容置槽的槽侧壁,以与所述容置槽的槽侧壁围合形成加水槽,所述加水槽设有加水孔,所述加水孔与所述第一水箱连通。

如此相当于将第一水箱的加水位置设在冷风扇的顶部,避免用户加水时弯腰和蹲下等动作,能够便于用户操作。

可选地,所述热端换热器包括热端换热主体,所述热端换热主体与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的热端热传导连接,所述热端换热主体设有散热液道、连接于所述散热液道的一端的热端入口和连接于所述散热液道的另一端的热端出口,所述热端入口用于向所述散热液道内接入换热液体,所述热端出口用于将所述散热液道内换热后的换热液体排出。

热端换热器通过采用液冷的方式与半导体制冷片进行热交换时,提升热端换热器和半导体制冷片之间的换热效率,提升散热效果。

可选地,所述热端换热器还包括热端换热水排和散热风机组件,所述热端出口与所述热端换热水排的进水口连通,所述热端入口与所述热端换热水排的出水口连通,所述壳体设有散热腔,所述散热风机组件和所述热端换热水排均设于所述散热腔,所述散热风机组件设于所述热端换热水排的一侧。

如此可以减少热端换热器中换热液体的消耗,有利于节约资源,例如换热液体为水时,可以节约水资源。而且气流在经过热端换热水排的过程中,能避免气流与水接触,进而可以避免气流经过热端换热器时气流中增加水汽的情况,即避免了散热气流中湿度增大的情况。

可选地,所述冷风扇还包括第二水箱,所述热端入口与所述热端换热水排通过所述第二水箱连通。

如此使得热端换热器的换热水可以循环利用,相较于采用湿帘结构的冷风扇,如此能够减少加水次数,节约水资源。

可选地,所述第二水箱设于所述壳体上端的顶盖的容置槽内;和/或,所述热端换热水排和所述散热风机组件设于所述壳体的底部。

如此当第二水箱中的水量减少后,能够方便用户向第二水箱中加水,极大方便用户使用。

可选地,所述第一水箱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下部,所述散热腔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下部且位于所述第一水箱的一侧,所述壳体的下部设有连通所述散热腔的第一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所述散热风机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热端换热水排之间。

如此可以降低冷风扇的重心,使得冷风扇工作时更稳定。

可选地,所述第一水箱位于所述冷风扇的出风方向的前部,所述散热腔设置在所述冷风扇的后部,所述第一进风口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进风口位于所述热端换热水排的两侧,所述第一出风口设于所述冷风扇的后部。

两个第一进风口设置在热端换热水排的两侧,可以使风机从两个第一进风口吸入的风朝热端换热水排的表面流动,并带走热量后从后部的第一出风口排出,第一出风口朝后部出风避免从第一出风口吹出的热风吹向用户。

可选地,所述壳体上设有第二进风口、第二出风口和贯流风机,所述贯流风机设置在所述第二进风口和第二出风口之间,以从所述第二进风口抽吸气流并从所述第二出风口排出,所述贯流风机位于所述第一水箱上方,所述第二进风口位于所述第一进风口的上方,所述冷风扇的湿帘组件设置在所述贯流风机与所述第二进风口之间,所述制冷盒设置在所述壳体的顶部。

如此设置,而且能够避免热端换热水排和散热风机组件散热受到冷风扇的贯流风机影响,散热效果更好,整体布局也更合理,使得冷风扇的结构更加紧凑。

本发明技术方案通过在冷风扇中设置半导体制冷装置和制冷盒,使得制冷盒与半导体制冷片的冷端热传导连接,如此即可以降低制冷盒的温度,使得制冷盒形成冰箱结构,可以利用制冷盒进行制冰或者冷藏食材。即使在一些没有冰箱的环境中,也能通过冷风扇上的制冷盒进行制冰或者冷藏食材,用户还可以将制冷盒冷冻冰晶盒或者将制冷盒制成的冰块放入第一水箱中,以提高冷风扇制冷降温效果。即本方案中的冷风扇能够自带制冷制冰功能,极大方便用户在没有冰箱的环境中使用,极大提升了冷风扇使用多样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冷风扇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冷风扇X-X处的剖视图;

图3为图2中A处的放大图;

图4为图2中顶盖和制冷盒的结构示意图本发明冷风扇又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2中顶盖、制冷盒和固定座的爆炸图本发明冷风扇再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固定座和制冷盒的爆炸图;本发明主题二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2中热端换热器的散热流路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冷风扇另一实施例中顶盖与制冷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中顶盖与制冷盒的俯视图;

图10为图9中挡水门关闭过水间隙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0中顶盖Y-Y处的剖视图逆时针旋转90°后的视图;

图12为本发明冷风扇又一实施例中顶盖与制冷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1中冷风扇背部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发明提出一种冷风扇。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至图3,该冷风扇包括壳体10、第一水箱81和半导体制冷装置40,壳体10设有制冷盒20,第一水箱81与制冷盒20连通以给制冷盒20供水。半导体制冷装置40包括热端换热器41和半导体制冷片42,热端换热器41与半导体制冷片42的热端热传导连接,半导体制冷片42的冷端与制冷盒20热传导连接,以将半导体制冷片42产生的冷量传递至制冷盒20。

具体而言,当启动半导体制冷装置40工作,半导体制冷片42通入电流后,半导体制冷片42的冷端温度降低而产生冷量,半导体制冷片42的热端温度升高而产生热量,通过将制冷盒20与半导体制冷片42的冷端热传导连接时,可以使得半导体制冷片42的冷端低温传递至制冷盒20,从而可以降低制冷盒20的温度,如此在制冷盒20中加入水时,即可以降低制冷盒20中水的温度,可以利用半导体制冷装置40和制冷盒20制冰或者冷藏食材,如将饮料、奶制品放入制冷盒20中进行制冷或保鲜等。

本实施例中,冷风扇还包括贯流风机60和导风组件70,壳体10对应贯流风机60设有第二进风口103和第二出风口104,第二出风口104与贯流风机60的出风侧连通,第二进风口103与贯流风机60的进风侧连通,以在贯流风机60工作时,壳体10外的空气能够从第二进风口103进入,并在贯流风机60的作用朝第二出风口104吹出,从而实现送风。导风组件70设于风轮组件和第二出风口104之间,导风组件70用于将自第二出风口104吹出的气流朝冷风扇的两侧导出,以增大送风面积。

本发明技术方案通过在冷风扇中设置半导体制冷装置40和制冷盒20,使得制冷盒20与半导体制冷片42的冷端热传导连接,如此即可以降低制冷盒20的温度,使得制冷盒20形成冰箱结构,可以利用制冷盒20进行制冰。即使在一些没有冰箱的环境中,也能通过冷风扇上的制冷盒20进行制冰,用户可以将制冷盒20冷冻冰晶盒或者将制冷盒20制成的冰块放入第一水箱81中,以提高冷风扇制冷降温效果。即本方案中的冷风扇能够自带制冷制冰功能,极大方便用户在没有冰箱的环境中使用,增加了冷风扇的多功能用途。

为保证制冷盒20的导热性能,在一实施例中,制冷盒20的材质为金属。具体而言,制冷盒20采用导热性能较好的金属制成,例如制冷盒20的材质可以为铝、铝合金、铜或铜合金等等。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制冷盒20也可以采用导热性能较好的复合材料制成。

请参照图2至图6,在一实施例中,壳体10上端设有容置槽111,制冷盒20具有带盒口的制冷盒容腔22,制冷盒容腔22用于容纳水、冰或需要制冷的食材等,制冷盒容腔22与容置槽111连通。即容置槽111和制冷盒20的盒内空间共同形成一个空间。如此相当于扩大了制冷盒20的制冷空间,从而可以通过制冷盒20和容置槽111冷冻更多的冰晶盒或冷水,极大方便用户使用。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不设置容置槽111。

在一实施例中,壳体10上端设有顶盖11和盖板13,顶盖11形成有容置槽111,盖板13可活动安装于顶盖11,以盖合或打开容置槽111。具体而言,盖板13可转动地安装于顶盖11,以盖合或打开容置槽111,当盖板13盖合容置槽111时,容置槽111和制冷盒20的盒内空间共同形成一个空间。如此将制冷盒20设置壳体10的顶部,能够便于用户向制冷盒20中加水,极大方便用户使用。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将制冷盒20可抽拉地安装于壳体10的侧壁。另外,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将盖板13可拆卸地或者可滑动地安装于顶盖11,以能盖合或打开容置槽111。

在一实施例中,容置槽111的槽底壁设有让位开口112,制冷盒20设于让位开口112处,且制冷盒20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容置槽111的槽底壁的下方。在其中更优的实施例中,制冷盒20整个设于容置槽111的下方并通过让位开口112与容置槽111连通。即制冷盒20设于让位开口112的下方,制冷盒20的盒口安装在让位开口112处,以通过让位开口112与容置槽111连通。如此设置,有利于增大容置槽111和制冷盒20共同形成的制冷空间,增大了制冷空间的容量,从而可以容纳更多的待制冷物,例如用户利用该制冷空间冰冻水或饮料等时,可以供用户放置较多的水或饮料等等。本实施例中,让位开口112的尺寸和形状同制冷盒20的盒口尺寸和形状相当。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使得制冷盒20的盒口尺寸小于或大于让位开口112的尺寸。另外,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将制冷盒20的上端部分伸入容置槽111内或者将制冷盒20整体放置于容置槽111内。

在一实施例中,冷风扇还包括固定座30,固定座30连接于顶盖11,固定座30具有安装腔,制冷盒20安装于安装腔。具体而言,固定座30安装于让位开口112的下方,也即是安装在容置槽111槽底壁的背面,安装腔具有朝向让位开口112的安装开口,将制冷盒20安装于安装腔内时,制冷盒20的盒口位于安装开口处,在冷风扇的高度方向上,制冷盒容腔22位于让位开口112的正下方,且制冷盒20盒口大小与让位开口112的一致且两者在冷风扇的高度方向上位置正对,容置槽111中的水可以通过让位开口112从制冷盒20盒口流入制冷盒容腔22内。安装时,可以先将制冷盒20安装于安装腔内,再将制冷盒20和固定座30一起安装于顶盖11,如此可以通过固定座30将制冷盒20固定在让位开口112处,即可避免在制冷盒20上设置连接结构,有利于简化制冷盒20的结构。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不设置固定座30,而将制冷盒20与顶盖11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安装腔呈两端贯通设置,半导体制冷装置40设于固定座30远离让位开口112的底部,半导体制冷片42的冷端抵接于制冷盒20的盒底壁。如此在安装时,可以先将半导体制冷装置40、固定座30和制冷盒20装配形成一个整体模块,再该整体模块安装于顶盖11,极大方便了冷风扇的组装。而且先将半导体制冷装置40、固定座30和制冷盒20装配形成一个整体模块时,便于调整半导体制冷片42与制冷盒20的接触紧密性,以保证半导体制冷片42与制冷盒20的接触效果较好,进而保证半导体制冷片42与制冷盒20之间的热传导效率较高。在更优的实施例中,固定座30的底面设有朝容置槽111方向凹陷的凹槽36,半导体制冷装置40容设在凹槽36内,这样即使半导体制冷装置安装在固定座30上也不会外凸,有效节省空间且不影响固定座30安装的稳定性。

在一实施例中,半导体制冷装置40还包括热端固定板43,热端固定板43设于热端换热器41背离半导体制冷片42的一侧,并与固定座30连接。即相当于热端换热器41夹设在热端固定板43和固定座30之间,如此设置,能够减少甚至可以避免在热端换热器41上设置连接结构,进而有利于简化热端换热器41的结构,而且通过热端固定板43和固定座30夹持热端换热器41的结构,可以使得热端固定板43压紧热端换热器41和半导体制冷片42,也能压紧半导体制冷片42和制冷盒20,从而可以保证半导体制冷片42和制冷盒20之间、热端换热器41和半导体制冷片42之间的热传递效果均较好,提升换热效率。其中,热端固定板43可以通过螺纹紧固件安装于固定座30,或者也可以通过卡接结构卡接于固定座30等等。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在热端换热器41上设置连接结构,通过热端换热器41上的连接结构安装于固定座30。

在一实施例中,固定座30包括环形内板31、间隔环设于环形内板31外周的环形外板32以及填充于环形内板31和环形外板32之间的隔热层33,环形内板31的内侧形成安装腔。具体而言,环形内板31和环形外板32相互连接,在环形内板31和环形外板32之间填充隔热层33时,即隔热层33也呈环状,并环绕制冷盒20的外周设置。如此可以利用固定座30阻挡制冷盒20的冷量朝外散发,降低制冷盒20的冷量损耗,提升制冷盒20的保温效果。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不设置隔热层33,或者将固定座30整体由隔热材料制成。

在一实施例中,冷风扇还包括密封圈35,密封圈35设于制冷盒20的盒口边缘和顶盖11之间。即制冷盒20的盒口边缘和让位开口112的边缘之间通过密封圈35密封,从而防止制冷盒20和容置槽111中的水从制冷盒20的盒口边缘和让位开口112的边缘之间泄漏,提升了制冷盒20与顶盖11之间的密封性。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不设置密封圈35,例如可以将制冷盒20的盒口边缘抵紧在让位开口112的边缘来实现密封。

在一实施例中,制冷盒20的盒口处设于朝外的安装翻边21,固定座30朝向让位开口112的端面设有安装凸筋34,安装凸筋34环设于安装翻边21的外周,安装凸筋34与顶盖11抵接,安装凸筋34的凸出高度大于安装翻边21的厚度,如此在将固定座30安装于顶盖11时,使得安装翻边21与让位开口112的开口边缘间隔,且安装翻边21与让位开口112的开口边缘的间距小于密封圈35的厚度,密封圈35设于安装翻边21与让位开口112的开口边缘之间,如此既能保证固定座30与顶盖11连接稳定,也能保证密封圈35能够被挤压在安装翻边21与让位开口112的开口边缘之间,保证密封效果。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不设置安装凸筋34。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的实施例中,固定座30的上端的外周设有四个固定耳37,固定座30通过固定耳37与容置槽111的槽底壁连接以将制冷盒20固定在顶盖11上,这样的安装方式简便可靠。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固定耳37的数量也可以为两个、三个或更多。

冷风扇中第一水箱81至湿帘组件50的水路结构具有多种,例如,请参照图4和图5,在一实施例中,壳体10内设有湿帘组件50,容置槽111的槽底壁分别设有上水口113和下水口114,上水口113和下水口114分别位于制冷盒20的相对两侧,上水口113与第一水箱81连通,下水口114与湿帘组件50的进水端连通。本实施例中,湿帘组件50包括湿帘和设于湿帘上方的接水槽,接水槽底部设有若干漏水孔,漏水孔将水均匀滴落到湿帘上,进水端设置在接水槽上。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使下水口114流出的水直接滴落在湿帘上。

具体而言,冷风扇还包括第一水泵83,第一水泵83的出水端通过管路与上水口113连通,第一水泵83的进水端与第一水箱81连通。如此可以通过第一水泵83将第一水箱81中的常温水排向上水口113,进而流入容置槽111和制冷盒20形成的制冷空间中,再从下水口114流至湿帘组件50。

通过上水口113向容置槽111和制冷盒20中注入常温水时,若制冷盒20中已经冷冻有冰水或冰块,则通过上水口113注入制冷盒20的常温水可以与制冷盒20中的冰水或冰块混合,从而可以使得自制冷盒20流向下水口114的水为温度低于第一水箱81中常温水的冰水,即流向湿帘组件50的水为冰水,如此可以提升湿帘组件50的降温效果。而且在通过上水口113向制冷盒20中注水的过程中,也可以同时通过半导体制冷装置40对制冷盒20制冷,从而可以实时对流入制冷盒20的常温水进行制冷。如此相当于将制冷盒20作为第一水箱81至湿帘组件50之间流路的一个部分,可以降低流经制冷盒20后流向湿帘组件50的水温,提升湿帘组件50制冷效果。

此外,在通过上水口113向制冷盒20中注水时,也可以将半导体制冷装置40关闭,使得半导体制冷装置40处于非工作状态,即制冷盒20不制冷,使得从上水口113流入,并流经制冷盒20后流向湿帘组件50的水为常温水,使得冷风扇为普通冷风模式。如此设置,相当于冷风扇具有普通冷风模式和出风温度比普通冷风模式更低的低温出风模式,能够便于用户根据环境温度选择所需要的送风模式,例如当环境温度较高时,可以开启半导体制冷装置40,使得冷风扇处于低温出风模式,降低冷风扇的出风温度。而当环境温度较低时,可以关闭半导体制冷装置40,使得冷风扇处于普通冷风模式,可以节约电力资源。其中,第一水泵83可以为潜水泵或者自吸式水泵。

在一实施例中,容置槽111的槽底壁于上水口113和下水口114之间设有导流结构,导流结构用于将上水口113流入的水导向制冷盒20,以经过制冷盒20后流向下水口114。即通过第一水泵83将第一水箱81中的常温水排向上水口113时,能通过导流结构将上水口113流入的常温水从让位开口112导向制冷盒20,而当制冷盒20中的水满之后,制冷盒20中的水能够从让位开口112溢出,并从下水口114流至湿帘组件50。如此能够保证从上水口113流入的常温水流经制冷盒20后才流向下水口114,从而确保从上水口113流入的常温水能够与制冷盒20中冷水混合。

请参照图2、图4和图5,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水箱81设于壳体10的下部。通过将第一水箱81设置壳体10的下部,可以降低冷风扇的重心,使得冷风扇工作时更稳定。另外,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水箱81也可以设于壳体10的顶部,此时可以设置水泵将第一水箱81的水排向制冷盒20,也可以不设置水泵,而通过重力使第一水箱81的水流至制冷盒20。

在一实施例中,冷风扇还包括水路转换组件90,水路转换组件90具有第一接口、第二接口和第三接口,第一接口与第一水箱81连通,第二接口与上水口113连通,第三接口与湿帘组件50的进水端连通。水路转换组件90具有第一工作状态和第二工作状态,在第一工作状态,第一接口与第二接口连通,而与第三接口断开;在第二工作状态,第一接口与第三接口连通,而与第二接口断开。

即当水路转换组件90在第一工作状态时,可以将第一水箱81的常温水排向容置槽111,并经过制冷盒20后向湿帘组件50导入冰水,以提升冷风扇的制冷效果,使得冷风扇处于出风温度比普通冷风模式更低的低温出风模式。而当水路转换组件90在第二工作状态时,可以将第一水箱81的常温水直接导向湿帘组件50,使得冷风扇处于普通冷风模式。

此外通过设置水路转换组件90后,可以先将水路转换组件90切换至第一工作状态,以向制冷盒20中注水,而当制冷盒20达到预设水位(预设水位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后,再将水路转换组件90切换至第二工作状态,以使在通过制冷盒20制冷的同时,能使得冷风扇处于普通冷风模式送风,更加方便用户使用。而且当制冷盒20中的水温度降低或者结冰后,可以将水路转换组件90切换至第一工作状态,使得第一水箱81中的常温水与制冷盒20中的冰水混合后在流向湿帘组件50,使得冷风扇处于低温出风模式。

其中,导流结构的具体结构具有多种,例如,在一实施例中,导流结构包括分设于让位开口112两相对侧两个第一隔筋121,两个第一隔筋121均位于上水口113和下水口114之间,第一隔筋121的一端连接于容置槽111的槽侧壁,另一端延伸至让位开口112的边缘。即第一隔筋121用于限制上水口113流入的水沿容置槽111的槽底壁流至下水口114,保证自上水口113流入的常温水先流入制冷盒20,再从制冷盒20流向下水口114。如此使得顶盖11的结构简单,有利于简化模具结构,降低成本。

在一实施例中,冷风扇还包括水路转换组件90,水路转换组件90具有第一接口、第二接口和第三接口,第一接口与第一水箱81连通,第二接口与上水口113连通,第三接口与湿帘组件50的进水端连通。水路转换组件90具有第一工作状态和第二工作状态,在第一工作状态,第一接口与第二接口连通,而与第三接口断开;在第二工作状态,第一接口与第三接口连通,而与第二接口断开。导流结构包括分设于让位开口112两相对侧两个第一隔筋121,两个第一隔筋121均位于上水口113和下水口114之间,第一隔筋121的一端连接于容置槽111的槽侧壁,另一端延伸至让位开口112的边缘。

如此当水路转换组件90在第一工作状态时,可以将第一水箱81的常温水通过上水口113排向容置槽111,且在第一隔筋121阻挡和阻挡作用下,使得自上水口113流入容置槽111的常温水流入制冷盒。此后,当制冷盒20达到预设水位(预设水位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后,可以将水路转换组件90切换至第二工作状态,以将第一水箱81的常温水通过水路转换组件90的第一接口和第三接口直接导向湿帘组件50。此时可以启动半导体制冷装置40,使得制冷盒20能够对其中的水独立制冰。或者可以将水路转换组件90一直保持在第一工作状态,以使第一水箱81的水经过制冷盒20后再流向湿帘组件50,在常温水流经制冷盒20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半导体制冷装置40和制冷盒20对水实时制冷,降低流至湿帘组件50时的水温,可以增加冷风扇处于低温出风模式的时长。

在一实施例中,冷风扇还包括控制器,冷风扇具有湿帘组件50和半导体制冷装置40同时工作的第三工作状态;于第三工作状态,控制器用于控制水路转换组件90的第一接口与第二接口连通,以将第一水箱81的常温水导向制冷盒20内;直至制冷盒20中的水位达到预设水位后,控制器用于控制水路转换组件90的第一接口与第三接口连通,以将第一水箱81的常温水导向湿帘组件50;当制冷盒20中的水温达到预设温度后,控制水路转换组件90的第一接口与第二接口连通,以将第一水箱81的常温水导向制冷盒20内而与制冷盒20中的冷水混合后流向湿帘组件50。如此使第一水箱81的常温水不经过制冷盒20而直接导向湿帘组件50时,可以通过半导体制冷装置对制冷盒20单独制冷。

不同于导流结构包括分设于让位开口112两相对侧两个第一隔筋121的实施例,在另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8至图10,导流结构在容置槽111内形成第一水路和第二水路,第一水路自上水口113经过制冷盒20后延伸至下水口114,第二水路自上水口113沿容置槽111的槽底壁延伸至下水口114,冷风扇具有第一工作模式和第二工作模式,冷风扇在第一工作模式下打开第一水路,在第二工作模式下打开第二水路。即第一水路需要经过制冷盒20,而第二水路可以绕过制冷盒20而直接将常温水从上水口113导向下水口114。也即,第一工作模式为常温水先流向制冷盒20制冷,再从制冷盒20流向下水口114,最终流向湿帘组件50换热的低温出风模式。第二工作模式为常温水不经过制冷盒20而直接导向湿帘组件50的普通冷风模式(低温出风模式的出风温度相较于普通冷风模式的出风温度更低)。如此在不设置水路转换组件的情况下,也可以使得冷风扇在通过制冷盒20制冷的同时,能使得冷风扇处于普通冷风模式送风。避免在第一水箱81和湿帘组件50之间设置水路转换组件,可以减少冷风扇内的管路结构。

一实施例中,导流结构包括第二隔筋122和挡水门126,第二隔筋122设于容置槽111的槽底壁,并至少部分环设于让位开口112的边缘,第二隔筋122与容置槽111的槽侧壁之间具有过水间隙127,挡水门126可活动地安装于过水间隙127,以打开或闭合过水间隙127。第二隔筋122设有第一过水口123和第二过水口124,第一过水口123设于第二隔筋122位于上水口113所在的一侧,以与上水口113连通,第一过水口123高于过水间隙127,第二过水口124设于第二隔筋122位于下水口114所在的一侧,以与下水口114连通,第二过水口124高于下水口114。

如此可以省去在第一水箱81和湿帘组件50之间设置水路转换组件,可以减少冷风扇内的贯路结构。通过挡水门126打开过水间隙127时,可使第一水箱81的常温水不经过制冷盒20而直接导向湿帘组件50,使得冷风扇处于普通冷风模式,且使得制冷盒20可以单独制冷,也即,在不设置水路转换组件的情况下,也可以使得冷风扇在通过制冷盒20制冷的同时,能使得冷风扇处于普通冷风模式送风。而通过挡水门126闭合过水间隙127时,即可使自上水口113流入的水流向制冷盒20制冷,再从制冷盒20流向下水口114,最终流向湿帘组件50换热,使得冷风扇处于低温出风模式。其中,可以在壳体10上设置驱动电机,驱动电机与挡水门126驱动连接,用于驱动挡水门126打开或闭合过水间隙127。或者也可以通过用户手动拨动挡水门126运动,以打开或闭合过水间隙127。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在第一过水口123和第二过水口124各设有一活动水门,第一过水口123和第二过水口124通过各自的活动水门实现打开和闭合。

即第一过水口123的过水位高于过水间隙127的过水位,自上水口113流入的水优先流向过水间隙127,当挡水门126闭合过水间隙127时,随着自上水口113流入的水量的增加,水才会经过第一过水口123流向制冷盒20。第二过水口124高于下水口114时,即第二过水口124的过水位高于下水口114的过水位,当自上水口113流入的水经过过水间隙127流向下水口114所在一侧时,可以使得水优先流向下水口114,避免经过过水间隙127的水从第二过水口124流入制冷盒20的情况。

请参照图10和图11,在一实施例中,容置槽111的槽底壁1101在自上水口113至下水口114的方向逐渐朝下倾斜设置,也即是容置槽111的槽底壁1101设置为一边高一边低,靠近上水口113的一端为高,靠近下水口114的一端为低,上水口113和下水口114之间具有高度差△H。这样水从上水口流动到下水口在重力作用下可以流动更加顺畅。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将容置槽111的槽底壁呈水平面设置,此时可以在容置槽111的槽底壁对应第一过水口123和第二过水口124的位置分别设有挡水筋,使得挡水筋的上端边缘高于过水下水口114和过水口的过水水位。

请参照图8至图10,在一实施例中,第一过水口123设于上水口113和过水间隙127之间,容置槽111的槽底壁设有挡水板125,挡水板125的一端连接于第一过水口123靠近上水口113的侧边,挡水板125在上水口113指向过水间隙127的方向上逐渐朝远离第一过水口123的方向倾斜延伸。即挡水板125位于第一过水口123朝向上水口113的一侧,如此可以通过挡水板125阻挡自上水口113流入的水,避免自上水口113流入的水径直流向第一过水口123,只有当挡水门126闭合过水间隙127,水位达到第一过水口123处时,水才会从挡水板125和第一过水口123之间进入制冷盒20。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不设置挡水板125。

不同于容置槽111的槽底壁于制冷盒20的两相对侧分别设有上水口113和下水口114的实施例,在另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2,也可以不设置上水口113和下水口114,第一水箱81和湿帘组件50之间通过水泵和管路直连。

请参照图4,在一实施例中,容置槽111的槽底壁设有挡水隔筋115,挡水隔筋115的两端均连接于容置槽111的槽侧壁,以与容置槽111的槽侧壁围合形成加水槽,加水槽设有加水孔116,加水孔116与第一水箱81连通。具体而言,挡水隔筋115呈弯折状,挡水隔筋115的两端各自连接于容置槽111的槽侧壁的位置间隔,以使挡水隔筋115与容置槽111的槽侧壁围合形成加水槽。而挡水隔筋115能够阻挡自上水口113流入容置槽111的水流入加水槽中。当第一水箱81需要加水时,可以向加水槽中加水,加水槽中的水可以通过加水口流入第一水箱81,如此相当于将第一水箱81的加水位置设在冷风扇的顶部,避免用户加水时弯腰和蹲下等动作,能够便于用户操作。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将挡水隔筋115设置呈直条状,例如可以将挡水隔筋115的一端连接于容置槽111的其中一个侧壁,将挡水隔筋115的另一端连接于容置槽111相对的另一个侧壁;或者将挡水隔筋115设在容置槽111的角落处。另外,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不设置加水槽。

请参照图9和图10,在一实施例中,导流结构包括第二隔筋122和挡水门126,第二隔筋122设于容置槽111的槽底壁,并至少部分环设于让位开口112的边缘,第二隔筋122与容置槽111的槽侧壁之间具有过水间隙127,挡水门126可活动地安装于过水间隙127,以打开或闭合过水间隙127。冷风扇在第一工作模式下,挡水门126闭合过水间隙127,在第二工作模式下,挡水门126打开过水间隙127。第二隔筋122设有第一过水口123和第二过水口124,第一过水口123设于第二隔筋122位于上水口113所在的一侧,以与上水口113连通,第一过水口123高于过水间隙127,第二过水口124设于第二隔筋122位于下水口114所在的一侧,以与下水口114连通,第二过水口124高于下水口114。容置槽111的槽底壁设有挡水隔筋115,挡水隔筋115的两端均连接于容置槽111的槽侧壁,以与容置槽111的槽侧壁围合形成加水槽,加水槽设有加水孔116,加水孔116与第一水箱81连通。挡水隔筋115与第二隔筋122之间形成过水间隙127。由于第二隔筋122主要用于环绕在让位开口112的边缘,而加水槽在容置槽111中的设置位置基本没有什么要求,故可以将挡水隔筋115适应第二隔筋122的位置设置,如此利用挡水隔筋115与第二隔筋122之间形成过水间隙127,能够提升容置槽111内各个结构的利用率,从而可以避免在第二凸筋上额外设置其它结构与容置槽111的槽侧壁之间形成过水间隙127,有利于简化第二隔筋122的结构,也能简化容置槽111内的结构。

在一实施例中,冷风扇还包括控制器,冷风扇具有湿帘组件50和半导体制冷装置同时工作的第三工作模式,于第三工作模式,控制器用于控制挡水门126闭合过水间隙127,以打开第一水路而将常温水导向制冷盒20,直至制冷盒20中的水位达到预设水位后,控制器用于控制挡水门126打开过水间隙127,以打开第二水路,当制冷盒20中的水温达到预设温度后,控制器用于控制挡水门126闭合过水间隙127,以打开第一水路而将常温水与制冷盒20中的冷水混合后流向湿帘组件50。

具体而言,在第三工作模式时,控制器先将控制挡水门126闭合过水间隙127,以打开第一水路,使得从上水口113进入的常温水流向制冷盒20。当制冷盒20中的水位达到预设水位后,控制器再控制挡水门126打开过水间隙127,以打开第二水路,此时从上水口113进入的常温水由第二水路流向下水口114,同时可以通过半导体制冷装置对制冷盒20中的常温水制冷。当制冷盒20中的水温达到预设温度后,控制器再控制挡水门126闭合过水间隙127,以打开第一水路,使得从上水口113进入的常温水流入制冷盒20,以与制冷盒20中的冷水混合后流向湿帘组件50。如此使第一水箱81的常温水不经过制冷盒20而直接导向湿帘组件50时,可以通过半导体制冷装置对制冷盒20单独制冷,也即,在不设置水路转换组件的情况下,也可以使得冷风扇在通过制冷盒20制冷的同时,能使得冷风扇处于普通冷风模式送风。

其中,控制器可以通过计算向容置槽111内注水的时间来判断制冷盒20中的水位是否达到预设水位。也可以通过在容置槽111内设置水位传感器来判断制冷盒20中的水位是否达到预设水位等等。同理,控制器可以通过计算半导体制冷装置的工作时长来判断制冷盒20中的水温是否达到预设温度。也可以通过在制冷盒20中设置温度传感器来判断制冷盒20中的水温是否达到预设水位等等。

请参照图2、图3和图6,在一实施例中,热端换热器41包括热端换热主体411,热端换热主体411与半导体制冷片42的热端热传导连接,热端换热主体411设有散热液道、连接于散热液道的一端的热端入口412和连接于散热液道的另一端的热端出口413,热端入口412用于向散热液道内接入换热液体,热端出口413用于将散热液道内换热后的换热液体排出。具体而言,热端入口412用于供换热液体流入,半导体制冷装置40工作时,半导体制冷片42热端的热量能够传导至热端换热主体411。通过热端入口412向散冷液道通入换热液体,使得换热液体在流经散冷液道的过程中与热端换热主体411进行热交换,从而可以带走半导体制冷片42传导至热端换热主体411的热量,实现半导体制冷片42热端散热。热端换热器41通过采用液冷的方式与半导体制冷片42进行热交换时,提升热端换热器41和半导体制冷片42之间的换热效率,提升散热效果。其中,换热液体可以为水或者其它冷媒介质。另外,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在热端换热主体411上设置散热翅片进行散热。

在一实施例中,热端换热器41还包括热端换热水排414和散热风机组件415,热端出口413与热端换热水排414的进水口连通,热端入口412与热端换热水排414的出水口连通,壳体10设有散热腔105,散热风机组件415和热端换热水排414均设于散热腔105,散热风机组件415设于热端换热水排414的一侧。即自热端出口413流出的高温状态的散热液体可以流向热端换热水排414,换热液体在流经热端换热水排414的过程中,换热液体又与热端换热水排414进行热交换。在散热风机组件415的作用下,外界气流从散热腔105的第一进风口101进入散热腔105内部,气流流经热端换热水排414时,即可使得气流与热端换热水排414进行热交换后从散热腔105的第一出风口102送出,实现半导体制冷装置40散热。如此可以减少热端换热器41中换热液体的消耗,有利于节约资源,例如换热液体为水时,可以节约水资源。而且气流在经过热端换热水排414的过程中,能避免气流与水接触,进而可以避免气流经过热端换热器41时气流中增加水汽的情况,即避免了散热气流中湿度增大的情况。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将流经热端换热主体411换热后的换热液体直接排出冷风扇外。

在一实施例中,热端换热主体411包括散热主体和散热盖板,散热主体设有热端流道槽,热端流道槽的一端与热端入口412连通,另一端与热端出口413连通,散热盖板盖合热端流道槽,以形成散热液道。具体而言,热端流道槽、热端入口412和热端出口413均设于散热主体,散热盖板密封盖合于热端流道槽的槽口。如此可以使得散热盖板的结构简单,便于生产加工,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将热端入口412和热端出口413设于散热盖板。另外,热端换热主体411也可以由两个设有热端流道槽的散热主体槽体拼接形成。

在一实施例中,散热液道在热端入口412和热端出口413之间呈迂回曲折设置,指的是散热液道呈弯折状或者连续弯折状等等。散热液道用于供换热液体流动,即换热液体从热端入口412流入,在流经散热液道后,从热端出口413流出。换热液体在流经散热液道的过程中,换热液体能够带走热端换热主体411的热量,从而实现热端换热主体411散热。通过将散热液道在热端入口412和热端出口413之间呈迂回曲折设置。相较于散热液道呈从热端入口412径直延伸至热端出口413的方式,如此可以增加散热液道的长度和换热面积,有利于提升热端换热器41的换热效率,而且可以在热端换热主体411上仅设置一个热端入口412和一个热端出口413,有利于简化热端换热器41的结构。

在一实施例中,热端出口413与热端入口412设于热端换热主体411的同一端,如此在安装连接热端出口413与热端入口412的管道时,能够便于集中安装,有利于提升装配效率。

请参照图4至图7,在一实施例中,冷风扇还包括第二水箱82,热端入口412与热端换热水排414通过第二水箱82连通,即第二水箱82连接在热端入口412与热端换热水排414的出水口之间,也即,热端入口412与第二水箱82连通,热端换热水排414的出水口与第二水箱82连通。冷风扇还包括第二水泵84,第二水泵84用于将第二水箱82中的导向散热液道和热端换热水排414。其中,第二水泵84可以为潜水泵或者自吸式水泵。即第二水箱82中的水先从热端入口412流入,依次流经散热液道和热端换热水排414后,再从热端换热水排414的出水口流向第一水箱81,如此使得热端换热器41的换热水可以循环利用,相较于采用湿帘结构的冷风扇,如此能够减少加水次数,节约水资源。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将热端入口412外接水源,例如热端入口412外接自来水管。另外,在其它实施例中,热端入口412与热端换热水排414也可以通过水管直接连通。

在一实施例中,散热风机组件415包括至少一个轴流风机,轴流风机设于热端换热水排414的进风侧或出风侧。本实施例中,轴流风机设于冷端换热水排的出风侧,即轴流风机设于冷端换热水排和散热腔105的进风口(出风口)之间。采用轴流风机时,可以使得轴流风机的厚度较薄,有利于提升冷风扇的结构紧凑性,减小冷风扇的整体尺寸。轴流风机的数量可以根据壳体10的尺寸进行设置,轴流风机的数量具体可以为两个、三个、四个或更多等等。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水箱82设于壳体10上端的顶盖11的容置槽111内。应当理解,在使用时间较长后,第二水箱82中的水量可能蒸发减少,通过将第二水箱82设于容置槽111内,当第二水箱82中的水量减少后,能够方便用户向第二水箱82中加水,极大方便用户使用。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将第二水箱82槽封闭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热端换热水排414和散热风机组件415设于壳体10的下部。如此设置,可以降低冷风扇的重心,使得冷风扇工作时更稳定。而且能够避免热端换热水排414和散热风机组件415散热受到冷风扇的送风风机组件影响,散热效果更好,整体布局也更合理。

不同于热端换热器41还包括热端换热水排414和散热风机组件415的实施例,在一实施例中,热端出口413与湿帘组件50的进水端连通,以将散热液道内换热后的换热液体排向湿帘组件50。即可以将热端换热主体411换热后的水排向湿帘组件50,如此可以利用热端换热主体411换热后的水,即使热端换热主体411换热后的水温度较高,在湿帘组件50的作用下,对冷风扇的送风温度影响也较小,因此对冷风扇的送风温度影响较小。而且还能减少热端换热水排414和散热风机组件415的设置,有利于减少冷风扇的零部件数量,简化冷风扇的结构。此外,还能避免散热风机组件415向室内吹热风的情况。

在一实施例中,半导体制冷装置40包括至少两个半导体制冷片42,每一半导体体制冷片的冷端均与制冷盒20热传导连接,每一半导体体制冷片的热端均与热端换热器41热传导连接。如此增加半导体制冷片42的数量,能增大半导体制冷装置40的制冷量。其中,半导体制冷片42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三个、四个或更多等等。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半导体制冷装置40中也可以仅设置一个半导体制冷片42。

在一实施例中,制冷盒20设有排水孔,排水孔用于将制冷盒20中的余水排出,冷风扇还包括安装于排水孔的水塞23。即在需要将制冷盒20中的水排出时,可以将水塞23从排水孔中拆下,从而使得制冷盒20中的水能够从制冷盒20中排出。而在制冷盒20工作时,将水塞23插入排水孔即可。其中,一实施例中,排水孔与第一水箱81连通,以能够将制冷盒20中需要排出的水排向第一水箱81。另一实施例中,也可以设置水管,使得水管与排水孔连通,以将制冷盒20中的水直接朝冷风扇外排出。

请参照图2和图13,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水箱81设置在壳体10内的下部,散热腔105设置在壳体10内的下部且位于第一水箱81的一侧,壳体10的下部设有连通所述散热腔105的第一进风口101和第一出风口102,散热风机组件415设置在第一进风口101和热端换热水排414之间。即散热风机组件415、热端换热水排414和第一水箱81均设于壳体10内的下部,如此可以降低冷风扇的重心,使得冷风扇工作时更稳定。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散热风机组件415也可以设置在第一出风口102和热端换热水排414之间。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水箱81位于冷风扇的出风方向的前部,散热腔105设置在冷风扇的后部,第一进风口101为两个,两个第一进风口101位于热端换热水排414的两侧,第一出风口102设于冷风扇的后部。具体而言,以冷风扇的出风侧(即第二出风口104所在侧)为前,进风侧(即第二进风口103所在侧)为后,即第一出风口102朝冷风扇的后部出风。每个第一进风口101包括多个进风小孔,第一出风口102包括多个出风小孔,两个第一进风口101设置在热端换热水排414的两侧,可以使风机从两个第一进风口101吸入的风朝热端换热水排414的表面流动,并带走热量后从后部的第一出风口102排出,第一出风口102朝后部出风避免从第一出风口102吹出的热风吹向用户。

在一实施例中,壳体10上设有第二进风口103、第二出风口104和贯流风机60,贯流风机60设置在第二进风口103和第二出风口104之间,以从第二进风口103抽吸气流并从第二出风口104排出,贯流风机位于第一水箱81上方,第二进风口103位于第一进风口101的上方,冷风扇的湿帘组件50设置在贯流风机60与第二进风口103之间,制冷盒20设置在壳体10的顶部。具体而言,贯流风机60的轴线沿上下方向延伸,如此设置,而且能够避免热端换热水排414和散热风机组件415散热受到冷风扇的贯流风机60影响,散热效果更好,整体布局也更合理,使得冷风扇的结构更加紧凑。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完整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石墨接头机器人自动装卡簧、装栓机
下一篇:一种中央量子空调系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