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孔介质燃烧器及燃烧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燃烧器
技术领域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多孔介质燃烧器及燃烧装置。背景技术
随着国家环保政策的推行,对于燃烧过程中产生的NOx排放标准也日益严格。多孔介质燃烧作为一种新型燃烧技术,其在低氮燃烧方面的应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柱形燃烧器具有体积小、燃烧比表面积大的优势,而柱形燃烧器中的预混气的气体分布情况会影响燃烧状态的稳定性。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孔介质燃烧器及燃烧装置,其能够均匀燃烧器混合气气流的作用,提高混合气均匀分布程度。
本申请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多孔介质燃烧器,包括主体、以及燃烧机构;
主体包括内部具有容纳空间的柱状壳体,柱状壳体的一端具有用于混合气体进入的开口,柱状壳体的内部设置有分隔件,分隔件将容纳空间分隔成沿轴向方向分布的第一气流空间和第二气流空间,第一气流空间与开口连通,分隔件开设有第一通孔,第一气流空间和第二气流空间通过第一通孔连通,柱状壳体的侧壁还开设有第二通孔;
燃烧机构在轴向的两端与主体连接,燃烧机构环设于柱状壳体的外壁并与柱状壳体的外壁间隔设置,以限定出气流容纳腔,气流容纳腔通过第二通孔与容纳空间连通,燃烧机构中具有多孔陶瓷体,多孔陶瓷体的孔洞与气流容纳腔连通。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申请人在研究中发现,混合气体进入柱形燃烧器是通过风机的作用吹进的,在混合气体进入柱形燃烧器时,更多的混合气体会集中在远离燃烧器进气端的部位,这样会造成气体在燃烧器中分布不均匀,影响燃烧状态的稳定性。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案中,分隔件将柱形壳体的容纳空间分隔成沿轴向方向分布的第一气流空间和第二气流空间,第一气流空间与开口连通,气流从开口进入第一气流空间,在分隔件的阻挡作用下,进入第二气流空间的混合气相对于不设置分隔件时有所减少,第一气流空间的混合气和第二气流空间的混合气均匀分布程度提高。第一气流空间和第二气流空间的混合气均通过第二通孔进入气流容纳腔,然后进入多孔陶瓷体的孔洞进行燃烧。由于第一气流空间的混合气和第二气流空间的混合气均匀分布程度提高,则进入多孔陶瓷体的孔洞的混合气燃烧时更加稳定。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案中,分隔件包括分隔部和连接部,分隔部设置在柱状壳体的径向截面的中部,连接部的两端分别连接分隔部和柱状壳体,分隔部的边缘和柱状壳体的内壁间隔设置。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分隔部主要起到阻挡气流的作用,在分隔部的阻挡作用下,气流从分隔部的边缘与柱状壳体之间的间隙进入到第二气流空间,分隔部设置在柱状壳体的径向截面的中部,混合气能够均匀地分散在第二气流空间的靠近边缘的区域,从而能够更好地提高进入多孔陶瓷体的孔洞的混合气的均匀程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案中,分隔部沿柱状壳体的径向方向的截面和柱状壳体的径向截面相同,分隔部的外径与柱状壳体的内径之比为2~3:4。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经申请人研究发现,上述设置方式能够更好地保证第一气流空间和第二气流空间的混合气的均匀分布程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案中,分隔部开设有贯穿分隔部厚度方向的连通孔,连通孔的面积与分隔部的面积之比为1~3:10。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连通孔相对分隔部的占比较小,小部分气流能够从连通孔通过,大部分的混合气仍然会被分隔部阻挡,并从分隔部的边缘与柱状壳体之间的间隙进入到第二气流空间,从而也能提高进入多孔陶瓷体的孔洞的混合气的均匀程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案中,分隔件为板状,分隔件靠近开口的一面与柱状壳体的径向方向之间的夹角为≤30°。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经申请人研究发现,分隔件与柱状壳体的径向方向之间的夹角为≤30°时更加有利于使得第一气流空间和第二气流空间的混合气均匀分布。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案中,分隔件设置在柱状壳体的轴向方向的中部。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经申请人研究发现,分隔件设置在容纳空间的中部更加有利于使得第一气流空间和第二气流空间的混合气均匀分布。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案中,燃烧机构包括支撑结构,支撑结构在轴向的两端与主体连接,支撑结构环设于柱状壳体的外壁并与柱状壳体的外壁间隔设置,以限定出气流容纳腔,气流容纳腔通过第二通孔与容纳空间连通,支撑结构沿径向方向开设有第三通孔;多孔陶瓷体环设于柱状壳体的外部,且多孔陶瓷体固定于支撑结构,多孔陶瓷体的孔洞通过第三通孔与气流容纳腔连通。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支撑结构为多孔陶瓷体提供支撑,第一气流空间和第二气流空间的混合气均通过第二通孔进入气流容纳腔,气流容纳腔通过第三通孔与多孔陶瓷体的孔洞连通,则混合气经过气流容纳腔从第三通孔进入多孔陶瓷体的孔洞进行燃烧。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案中,支撑结构包括沿柱状壳体轴向分布的两个支撑块,两个支撑块均具有环形卡口,两个支撑块的环形卡口相对设置,多孔陶瓷体的两端分别卡设于两个支撑块的环形卡口,气流容纳腔内安装有固定件,固定件沿径向的两端分别与柱状壳体、两个支撑块的衔接处连接。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将多孔陶瓷体卡设在两个支撑块的环形卡口,能够将多孔陶瓷体较好地固定,支撑结构的两个支撑块通过固定件与柱状壳体连接,使得两个支撑块更加稳定。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案中,固定件环设于柱状壳体的外壁并将气流容纳腔分隔成第一气流通道和第二气流通道,第一气流通道与第一气流空间连通并与第二气流空间隔断,第二气流通道与第二气流空间连通。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固定件将气流容纳腔分隔成第一气流通道和第二气流通道,第一气流空间的混合气能够流进第一气流通道,第二气流空间的混合气能够流进第二气流通道,第一气流通道和第二气流通道被固定件分隔开来,使得从第一气流通道和第二气流通道进入多孔陶瓷体的混合气分布更加均匀。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案中,主体包括设置在柱状壳体的轴向方向的两端的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第一连接板与柱状壳体和支撑结构连接,并密封容纳空间和气流容纳腔的一端;柱状壳体的外壁连接有连接件,第二连接板与支撑结构连接并密封气流容纳腔的另一端,第二连接板与连接件可拆卸连接。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第一连接板将柱状壳体和支撑结构的一端固定,通过第二连接板与连接件连接从而将支撑结构与柱状壳体的另一端固定,由于第二连接板与连接件可拆卸连接,则能够方便拆卸检查柱状壳体和支撑结构的情况。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燃烧装置,包括混燃机构以及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多孔介质燃烧器,混燃机构用于混合燃气和助燃气体,混燃机构的出气端与柱状壳体的开口连通。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混燃机构将燃气和助燃气体混合,然后从混燃机构通入柱状壳体内部,由于第一气流空间的混合气和第二气流空间的混合气均匀分布程度提高,则进入多孔陶瓷体的孔洞的混合气燃烧时更加稳定。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案中,混燃机构包括混合管、燃气管和助燃气管,燃气管的一端沿混合管的长度方向设置在混合管内,混合管的内壁与燃气管的外壁通过环形密封板密封连接,燃气管的伸入混合管的端部密封,燃气管的侧壁具有燃气孔,燃气孔连通燃气管的内部与混合管的内部,助燃气管的出气端与混合管的内部连通,混合管内部安装有用于混合气体通过的旋流片。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燃气从燃气管经燃气孔进入到混合管内部,助燃气从助燃气管进入混合管内部,燃气和助燃气在混合管内部混合,由于燃气管是设置在燃气管的侧壁,则燃气分布在燃气管的周围,有利于燃气与助燃气均匀混合,混合管内部安装有旋流片,旋流片会限制混合气在混合管的内部比较均匀地分散,加强燃气和助燃气的混合均匀程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案中,旋流片包括多片叶片,叶片的旋流角度为32~45°。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经申请人研究发现,叶片的旋流角度为32~45°时,更加有利于燃气和助燃气混合均匀。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案中,燃气管与混合管同轴设置。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燃气管与混合管同轴设置,则能够加强燃气在混合管内部的均匀分布程度,从而更加有利于燃气和助燃气的混合均匀程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多孔介质燃烧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A的剖视图;
图3为图1中B-B的剖视图;
图4为图1中C-C的剖视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的支撑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的支撑件的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多孔介质燃烧器的第一气流空间和第二气流空间的流速分布模拟图;
图8为未设置本申请的分隔件的第一气流空间和第二气流空间的流速分布模拟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燃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中D-D的剖视图。
图标:100-燃烧装置;10-多孔介质燃烧器;11-主体;111-柱状壳体;111a-开口;1111-第一气流空间;1112-第二气流空间;1113-第二通孔;112-分隔件;1121-第一通孔;1122-分隔部;1123-连接部;113-第一连接板;114-第二连接板;115-连接件;12-支撑结构;121-第三通孔;122-支撑块;122a-支撑件;1221-环形卡口;123-固定件;13-气流容纳腔;131-第一气流通道;132-第二气流通道;14-多孔陶瓷体;20-混燃机构;21-混合管;22-燃气管;23-助燃气管;231-燃气孔;24-环形密封板;25-旋流片;251-叶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申请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申请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申请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申请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部”、“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申请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多孔介质燃烧器10,请参照图1,其包括主体11、支撑结构12以及多孔陶瓷体14。
主体11包括内部具有容纳空间的柱状壳体111,柱状壳体111的一端具有用于混合气体进入的开口111a。示例性地,柱状壳体111可以为圆柱状壳体111,也可以是四方形、六方形等多方形柱状壳体111。
柱状壳体111的内部设置有分隔件112(参照图1和图3),分隔件112将容纳空间分隔成沿轴向方向分布的第一气流空间1111和第二气流空间1112。第一气流空间1111与开口111a连通,分隔件112开设有第一通孔1121,第一气流空间1111和第二气流空间1112通过第一通孔1121连通,柱状壳体111的侧壁还开设有第二通孔1113。示例性地,第一气流空间1111位于第二气流空间1112的右侧。
申请人在研究中发现,混合气体进入柱形燃烧器是通过风机的作用吹进的,在混合气体进入柱形燃烧器时,更多的混合气体会集中在远离燃烧器进气端的部位,这样会造成气体在燃烧器中分布不均匀,影响燃烧状态的稳定性。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案中,分隔件112将柱形壳体的容纳空间分隔成沿轴向方向分布的第一气流空间1111和第二气流空间1112,第一气流空间1111与开口111a连通,气流从开口111a进入第一气流空间1111,在分隔件112的阻挡作用下,进入第二气流空间1112的混合气相对于不设置分隔件112时有所减少,第一气流空间1111的混合气和第二气流空间1112的混合气均匀分布程度提高。
示例性地,分隔件112为板状,分隔件112靠近开口111a的一面与柱状壳体111的径向方向之间的夹角为≤30°,例如为30°、20°、10°、5°或0°。经申请人研究发现,分隔件112与柱状壳体111的径向方向之间的夹角为≤30°时更加有利于使得第一气流空间1111和第二气流空间1112的混合气均匀分布。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案中,分隔件112包括分隔部1122和连接部1123,分隔部1122设置在柱状壳体111的径向截面的中部,连接部1123的两端分别连接分隔部1122和柱状壳体111,分隔部1122的边缘和柱状壳体111的内壁间隔设置。
分隔部1122主要起到阻挡气流的作用,在分隔部1122的阻挡作用下,气流从分隔部1122的边缘与柱状壳体111之间的间隙进入到第二气流空间1112,分隔部1122设置在柱状壳体111的径向截面的中部,混合气能够均匀地分散在第二气流空间1112的靠近边缘的区域。
可选地,分隔部1122沿柱状壳体111的径向方向的截面和柱状壳体111的径向截面相同,例如,两者都为圆形、正方形。分隔部1122的外径与柱状壳体111的内径之比为2~3:4。
经申请人研究发现,上述设置方式能够更好地保证第一气流空间1111和第二气流空间1112的混合气的均匀分布程度。
可选地,分隔部1122开设有贯穿分隔部1122厚度方向的连通孔,连通孔的面积与分隔部1122的面积之比为1~3:10。
连通孔相对分隔部1122的占比较小,小部分气流能够从连通孔通过,大部分的混合气仍然会被分隔部1122阻挡,并从分隔部1122的边缘与柱状壳体111之间的间隙进入到第二气流空间1112。
示例性地,分隔件112设置设置在柱状壳体的轴向方向的中部。
经申请人研究发现,分隔件112设置在容纳空间的中部更加有利于使得第一气流空间1111和第二气流空间1112的混合气均匀分布。需要说明的是,分隔件112设置在容纳空间的中部指的是分隔件112设置在容纳空间在轴向方向的1/3~2/3区间的空间内。
另外,经申请人测试,当分隔件112设置在柱状壳体的轴向方向的1/2处时,且分隔件112包括分隔部1122和连接部1123,分隔部1122的外径与柱状壳体111的内径之比为2:3,分隔件112靠近开口111a的一面与柱状壳体111的径向方向之间的夹角为0°时(参照图3),第一气流空间1111和第二气流空间1112的流速均在5左右,混合气分布较为均匀(参照图7)。与之比较,其他条件均相同,只是不设置该分隔件112时,第一气流空间1111和第二气流空间1112的流速相差较大(参照图8)。
其中,燃烧机构在轴向的两端与主体11连接,燃烧机构环设于柱状壳体111的外壁并与柱状壳体111的外壁间隔设置,以限定出气流容纳腔13,气流容纳腔13通过第二通孔1113与容纳空间连通,燃烧机构中具有多孔陶瓷体14,多孔陶瓷体14的孔洞与气流容纳腔13连通。
第一气流空间1111和第二气流空间1112的混合气均通过第二通孔1113进入气流容纳腔13,然后进入多孔陶瓷体14的孔洞进行燃烧。由于第一气流空间1111的混合气和第二气流空间1112的混合气均匀分布程度提高,则进入多孔陶瓷体14的孔洞的混合气燃烧时更加稳定。
进一步地,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案中,燃烧机构包括支撑结构12,支撑结构12在轴向的两端与主体11连接,支撑结构12环设于柱状壳体111的外壁并与柱状壳体111的外壁间隔设置,以限定出气流容纳腔13(参照图1和图2),气流容纳腔13通过第二通孔1113与容纳空间连通,支撑结构12沿径向方向开设有第三通孔121。
示例性地,主体11包括设置在柱状壳体111的轴向方向的两端的第一连接板113和第二连接板114。如图1所示,第一连接板113设置在左侧,第二连接板114设置在右侧,第一连接板113与柱状壳体111和支撑结构12连接,并密封容纳空间和气流容纳腔13的一端。柱状壳体111的外壁连接有连接件115,第二连接板114与支撑结构12连接并密封气流容纳腔13的另一端,第二连接板114与连接件115可拆卸连接。
通过第一连接板113将柱状壳体111和支撑结构12的一端固定,通过第二连接板114与连接件115连接从而将支撑结构12与柱状壳体111的另一端固定,由于第二连接板114与连接件115可拆卸连接,则能够方便拆卸检查柱状壳体111和支撑结构12的情况。示例性地,连接件115开设有第一螺栓孔,第二连接板114对应开设有第二螺栓孔,通过螺栓穿设于第一螺栓孔和第二螺栓孔能够将连接件115和第二连接板114固定。
多孔陶瓷体14环设于柱状壳体111的外部,且多孔陶瓷体14固定于支撑结构12,多孔陶瓷体14的孔洞通过第三通孔121与气流容纳腔13连通。
第一气流空间1111和第二气流空间1112的混合气均通过第二通孔1113进入气流容纳腔13,气流容纳腔13通过第三通孔121与多孔陶瓷体14的孔洞连通,则混合气经过气流容纳腔13从第三通孔121进入多孔陶瓷体14的孔洞进行燃烧。由于第一气流空间1111的混合气和第二气流空间1112的混合气均匀分布程度提高,则进入多孔陶瓷体14的孔洞的混合气燃烧时更加稳定。
请参照图1-图6,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案中,支撑结构12包括沿柱状壳体111轴向分布的两个支撑块122,两个支撑块122沿轴向方向,两个支撑块122均具有环形卡口1221,两个支撑块122的环形卡口1221相对设置,多孔陶瓷体14的两端分别卡设于两个支撑块122的环形卡口1221,气流容纳腔13内安装有固定件123,固定件123沿径向的两端分别与柱状壳体111、两个支撑块122的衔接处连接。
通过将多孔陶瓷体14卡设在两个支撑块122的环形卡口1221,能够将多孔陶瓷体14较好地固定,支撑结构12的两个支撑块122通过固定件123与柱状壳体111连接,使得两个支撑块122更加稳定。
可选地,支撑块122包括多个支撑件122a(参照图5和图6),多个支撑件122a相互拼接形成支撑块122。示例性地,支撑块122包括桥身和基座,桥身环设于柱形壳体的外部,基座凸出于桥身,环形卡口1221凹设于基座。示例性地,支撑块122可选择导热系数小、耐高温的材质,从而有利于燃烧时的散热,例如,支撑块122由氧化铝纤维板制成。
进一步地,请参照图1,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案中,固定件123环设于柱状壳体111的外壁并将气流容纳腔13分隔成第一气流通道131和第二气流通道132,第一气流通道131与第一气流空间1111连通并与第二气流空间1112隔断,第二气流通道132与第二气流空间1112连通。
固定件123将气流容纳腔13分隔成第一气流通道131和第二气流通道132,第一气流空间1111的混合气能够流进第一气流通道131,第二气流空间1112的混合气能够流进第二气流通道132,第一气流通道131和第二气流通道132被固定件123分隔开来,使得从第一气流通道131和第二气流通道132中的混合气分别进入多孔陶瓷体14,进入多孔陶瓷体14的混合气分布更加均匀。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燃烧装置100,请参照图9,其包括混燃机构20以及本申请实施例的多孔介质燃烧器10,混燃机构20用于混合燃气和助燃气体,混燃机构20的出气端与柱状壳体111的开口111a连通。
通过混燃机构20将燃气和助燃气体混合,然后从混燃机构20通入柱状壳体111内部,由于第一气流空间1111的混合气和第二气流空间1112的混合气均匀分布程度提高,则进入多孔陶瓷体14的孔洞的混合气燃烧时更加稳定。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案中,混燃机构20包括混合管21、燃气管22和助燃气管23,燃气管22的一端沿混合管21的长度方向设置在混合管21内,混合管21的内壁与燃气管22的外壁通过环形密封板24密封连接,燃气管22的伸入混合管21的端部密封,燃气管22的侧壁具有燃气孔231,燃气孔231连通燃气管22的内部与混合管21的内部。示例性地,燃气管22的侧壁可以是平面,也可以包含弧面。
助燃气管23的出气端与混合管21的内部连通,混合管21内部安装有用于混合气体通过的旋流片25(参照图10)。示例性地,助燃气管23从混合管21的侧壁伸入混合管21的内部。
燃气从燃气管22经燃气孔231进入到混合管21内部,助燃气从助燃气管23进入混合管21内部,燃气和助燃气在混合管21内部混合,由于燃气管22是设置在燃气管22的侧壁,则燃气分布在燃气管22的周围,有利于燃气与助燃气均匀混合,混合管21内部安装有旋流片25,旋流片25会限制混合气在混合管21的内部比较均匀地分散,加强燃气和助燃气的混合均匀程度。
可选地,旋流片25包括多片叶片251,叶片251的旋流角度为32~45°,例如为32°、34°、37°、38°、40°、42°或45°。
经申请人研究发现,叶片251的旋流角度为32~45°时,更加有利于燃气和助燃气混合均匀。
示例性地,燃气管22与混合管21同轴设置。燃气管22与混合管21同轴设置,分布在燃气管22的周围的燃气在混合管21内部的均匀分布程度能够提高,从而更加有利于燃气和助燃气的混合均匀程度。
本申请实施例的燃烧装置100的工作原理为:
燃气从燃气管22经燃气孔231进入到混合管21内部,助燃气从助燃气管23进入混合管21内部,燃气和助燃气在混合管21内部混合,混合管21内部安装有旋流片25,旋流片25会限制混合气在混合管21的内部比较均匀地分散,加强燃气和助燃气的混合均匀程度。
混合气从混合管21经柱状壳体111的开口111a进入第一气流空间1111,在分隔件112的阻挡作用下,进入第二气流空间1112的混合气相对于不设置分隔件112时有所减少,第一气流空间1111的混合气和第二气流空间1112的混合气均匀分布程度提高。第一气流空间1111和第二气流空间1112的混合气均通过第二通孔1113进入气流容纳腔13,气流容纳腔13通过第三通孔121与多孔陶瓷体14的孔洞连通,则混合气经过气流容纳腔13从第三通孔121进入多孔陶瓷体14的孔洞进行燃烧。由于第一气流空间1111的混合气和第二气流空间1112的混合气均匀分布程度提高,则进入多孔陶瓷体14的孔洞的混合气燃烧时更加稳定。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 上一篇:石墨接头机器人自动装卡簧、装栓机
- 下一篇:旋流烟气再循环燃气燃烧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