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收纳构造

文档序号:1066 发布日期:2021-09-17 浏览:59次 英文

车辆用收纳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用收纳构造。

背景技术

当前在车室内的内装部件上设置收纳移动终端等物品的收纳部。近年来,移动终端趋于大型化,存在变为所收纳的移动终端的端部接近收纳部的开口部的状态的情况。在此,设想车辆的加减速时等(例如,包含转弯时),可以说提高收纳部中的物品的保持性能的重要性增加。

专利文献1、2中记载了在收纳部内的供物品载置的面上设置防滑部的技术。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13758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1-15694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专利文献1、2记载的技术中,存在防滑部设置在宽范围(供物品载置的整个面)而成本升高的问题。

本发明是鉴于前述问题提出的,其课题在于提供能够兼顾所收纳的物品的保持性能及低成本化的车辆用收纳构造。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前述课题,本发明的车辆用收纳构造具有在车辆内装件的外观面设置开口部的收纳部,其特征在于,所述收纳部包括第一物品载置部和与所述第一物品载置部相比位于车室侧的第二物品载置部,所述第二物品载置部的摩擦系数大于所述第一物品载置部的摩擦系数。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兼顾所收纳的物品的保持性能及低成本化。

附图说明

图1是从车室侧观察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车辆用收纳构造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用于说明中央控制台及连结部件的组装状态的示意图。

图4是用于说明仪表板及连结部件的组装状态的示意图。

图5是示意性示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车辆用收纳构造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车辆用收纳构造

2 仪表板(内装部件)

2a 孔部

3 中央控制台

6 连接端子

7 操作装置

8 非接触充电装置

10 连结部件(第一收纳部)

10a 开口部

15 侧壁部

15a 倾斜部

16 延伸壁部(延伸部、第二物品载置部、装饰部件)

20 第二收纳部

A1 物品

A2 物品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以下的说明中,对同一要素标注同一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另外,前后、上下、左右这样的表示方向的表述以车辆的行进方向为基准。

如图1及图2所示,车辆用收纳构造1包括仪表板2、中央控制台3及连结部件10,在中央控制台3的前部及前方以及仪表板2中的至少一方上具有第一收纳部及第二收纳部20。

<仪表板>

仪表板2为在驾驶席4及副驾驶席5的前方设置的车辆内装件的一种,是构成车室前侧的外观面的树脂制部件。仪表板2通过将多个部件组合而构成。在仪表板2上形成有后述的第二收纳部20。另外,在仪表板2上,在第二收纳部20的车宽方向副驾驶席5侧设有连接端子(例如,USB(Universal Serial Bus:通用串行总线)插槽)6。

<中央控制台>

中央控制台3设置在驾驶席4与副驾驶席5之间,为在车辆的地面上沿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的树脂制部件。在中央控制台3上设有操作装置7。操作装置7通过由驾驶席4的乘员操作而使车辆上搭载的设备工作。操作装置7例如为从中央控制台3向上方突出并使变速装置工作的换挡杆。

<连结部件(第一收纳部)>

连结部件10为连结仪表板2的下端部的后侧和中央控制台3的前端部的上侧的树脂制部件。连结部件10通过将多个部件组合而构成。连结部件10的前部构成驾驶席4的乘员使用的第一收纳部。连结部件10一体地包括:底壁部11;前壁部12,其从底壁部11的前端部向上方延伸设置;以及后肋部13,其从底壁部11的后端部向上方延伸设置。另外,连结部件10一体地包括从底壁部11的驾驶席4侧端部向上方延伸设置的侧肋部14,和从底壁部11的副驾驶席5侧端部向上方延伸设置的侧壁部15。另外,连结部件10一体地具备从前壁部12的上端部向后方延伸设置的延伸壁部(延伸部)16。在连结部件10中,第一收纳部的开口部10a形成在车宽方向上的驾驶席4侧端部(侧肋部14的上方)、上端部及后端部(前壁部12的上端部与后肋部13之间)的范围内。另外,侧壁部15设置在中央控制台3的车宽方向副驾驶席5侧端部的上侧。

底壁部11中的前部的上表面构成第一收纳部中供物品A1载置的物品载置部。构成物品载置部的底壁部11的车宽方向尺寸与中央控制台3的车宽方向尺寸大致相等。如图5所示,在底壁部11上设有非接触充电装置8。非接触充电装置8以非接触的方式向作为电子设备的物品A1传输电力。

在底壁部11的后部(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后述的框部)形成有供操作装置7(参照图2)穿插的孔部11a(参照图3)。另外,在底壁部11(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后述的连结部件主体部)形成有多个卡定片11b(参照图3)。卡定片11b从后方穿插到在中央控制台3的上端部形成的被卡定部3a中并被卡定,以限制向前方及上下方向的移动。

如图5所示,在底壁部11中的孔部11a的前缘部形成有沿车宽方向延伸设置的凸部11c。凸部11c及侧肋部14防止物品A1从第一收纳部脱落。

前壁部12以随着趋向上方而朝向后方的方式倾斜。如图4所示,在前壁部12的上端部形成有多个向前方突出的卡定片(卡夹)12a。卡定片12a从后方穿插到在仪表板2上形成的孔部2a中。另外,为了将前壁部12固定于仪表板2而在该前壁部12形成有供销、螺丝、仪表板上设置的突起等穿插的孔部12b。

如图1及图2所示,侧壁部15的上端部以使前壁部12的上端部与后肋部13的上端部相连的方式形成。即,侧壁部15侧面观察呈三角形状,该侧壁部15的后部(从前后方向中间部到后端部)的上端部构成随着趋向后方而成为下坡的倾斜部15a。倾斜部15a的后端部与第一收纳部的后端部(凸部11c)相比位于后方。该倾斜部15a既可以形成在侧壁部15的整个前后方向上,也可以形成在侧壁部15a的前后方向的一部分。在后者的情况下,在侧壁部15上,在倾斜部15a的前侧形成有高度与倾斜部15a的前端部相同的高壁部,或在倾斜部15a的后侧形成有高度与倾斜部15a的后端部相同的低壁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连结部件10通过将连结部件主体部、平板部、框部相互组装而形成。连结部件主体部一体地包括前壁部12、后肋部13、侧肋部14、侧壁部15及延伸壁部16。平板部构成底壁部11的前部、即,第一收纳部中的物品载置部。框部俯视观察呈矩形框状,构成底壁部11的后部即孔部11a的周缘部。框部的各边呈向上方突出的凸形状,框部的前边为前述的凸部11c。另外,框部一体地具备构成侧肋部14的副驾驶席5侧的面的壁部。需要说明的是,在图3中,平板部及框部被省略。

<第二收纳部>

如图5所示,车辆用收纳构造1具备形成在比连结部件(第一收纳部)10高的位置且在仪表板2(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仪表板2及连结部件10的上端部)上的第二收纳部20。第二收纳部20在仪表板2上具有开口部20a。在本实施方式中,正面观察呈矩形状的开口部20a的上缘部及车宽方向两侧缘部形成在仪表板2上,开口部20a的下缘部由连结部件10的延伸壁部16形成。第二收纳部20一体地包括:下壁部21及上壁部22,其从仪表板2向前方延伸设置;以及侧壁部23、24,其从仪表板2向前方延伸设置,使下壁部21与上壁部22的车宽方向端部相连。另外,第二收纳部20一体地包括下壁部21、上壁部22及使侧壁部23、24的前端部相连的前壁部25。下壁部21的上表面为供物品A2载置的第一物品载置部。

此外,第二收纳部20作为从下壁部21向后方(车室侧)延伸设置的第二物品载置部而具备连结部件10的延伸壁部16。构成第二物品载置部的延伸壁部16的上表面的摩擦系数大于构成第一物品载置部的下壁部21的上表面的摩擦系数。在此,延伸壁部16也可以是材质与第一物品载置部(下壁部21)不同的部件(例如,装饰部件)。作为装饰部件,例如,既可以对延伸壁部16进行装饰成形,也可以在延伸壁部16的上表面设置表皮材料。

装饰部件也可以设置在前述连结部件主体部的外表面(后肋部13的后表面、侧肋部14的驾驶席4侧面、侧壁部15的副驾驶席5侧面及延伸壁部16的上表面)。根据该构成,能够进一步提高仪表板2、连结部件10及中央控制台3的一体感。

构成第二物品载置部的延伸壁部16的上表面的里侧端部(前端部)与构成第一物品载置部的下壁部21的上表面的车室侧端部(后端部)大致齐平面。另外,延伸壁部16以随着趋向车室侧(后方)而朝向下方的方式倾斜。即,构成第二物品载置部的延伸壁部16的上表面的车室侧端部(后端部)的高度位置低于延伸壁部16的上表面的里侧端部(前端部)的高度位置。

<各收纳部的使用例>

驾驶席4的乘员将自身的物品(例如,电子设备(移动终端)等)A1经由开口部10a载置在第一收纳部10的下壁部11(具体来说为非接触充电装置8)上。收纳在第一收纳部10中的物品A1由非接触充电装置8充电。

另一方面,在副驾驶席5与第一收纳部10之间配置有侧壁部15及操作装置7。因此,副驾驶席5的乘员将自身的物品(例如,电子设备(移动终端)等)A2经由开口部20a载置在第二收纳部20的下壁部(第一物品载置部)21及延伸壁部(第二物品载置部)16上。下壁部21上载置的物品A2在下壁部21上朝向前方滑动,并收纳在第二收纳部20内。收纳在第二收纳部20中的物品A2经由未图示的线缆等与连接端子6连接,并由车辆的电池充电。

收纳在第二收纳部20中的物品A2载置在第二收纳部20的下壁部(第一物品载置部)21及延伸壁部(第二物品载置部)16上。因此,收纳在第二收纳部20中的物品A2即使在由于车辆的加减速等而欲要向后方移动的情况下,也利用延伸壁部16的摩擦阻力被稳定地保持在第二收纳部20内。

另外,延伸壁部16的车室侧端部低于里侧端部,因此,乘员能够利用延伸壁部16的车室侧端部较低这一情况,将物品A2从上下两侧夹入把持,并以物品A2一边与延伸壁部16分离一边与下壁部21抵接的状态,使物品A2在下壁部21上朝向后方滑动以从第二收纳部20取出。在此,摩擦阻力高的延伸壁部16能够恰当地辅助乘员把持物品A2。

在此,在以往那样2个收纳部以相同的高度前后并排的情况下,为了防止弄错收纳部及物品,乘员非常有必要一边看向收纳部一边进行物品取放。另外,由于专用的收纳部减小,较大的物品(例如,钱包等)被取放到共用的收纳部,仍存在弄错物品的可能。

对此,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车辆用收纳构造1具备高度位置的不同的2个收纳部,并形成为第一收纳部便于驾驶席4的乘员使用而防止被副驾驶席5的乘员使用,因此能够解决前述问题。

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车辆用收纳构造1具有在车辆内装件(仪表板2)的外观面设置开口部20a的收纳部(第二收纳部20),其特征在于,所述收纳部包括第一物品载置部(下壁部21)和与所述第一物品载置部相比位于车室侧的第二物品载置部(延伸壁部16),所述第二物品载置部的摩擦系数大于所述第一物品载置部的摩擦系数。

根据该构成,车辆用收纳构造1在收纳比从第一物品载置部的里侧端部到车室侧端部长的物品A2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摩擦系数高的第二物品载置部将物品A2稳定地保持在收纳部内。另外,车辆用收纳构造1在该物品A2的取放时,能够使得物品A2以与第二物品载置部分离的状态在第一物品载置部上滑动,因此能够提高易用性。因此,车辆用收纳构造1通过将摩擦系数高的第二物品载置部限定配置在收纳部的车室侧,从而能够兼顾物品A2的保持性能及低成本化。

另外,车辆用收纳构造1的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物品载置部由树脂制部件形成。

因此,车辆用收纳构造1能够在该物品A2取放时,使物品A2以与第二物品载置部分离的状态容易地在第一物品载置部上滑动,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易用性。

另外,车辆用收纳构造1的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物品载置部由材质与所述第一物品载置部不同的部件形成。

因此,车辆用收纳构造1通过使得具有外观设计性的装饰部件兼作为第二物品载置部,从而能够进一步降低成本。

另外,车辆用收纳构造1的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内装件为仪表板2,所述仪表板2通过连结部件10与中央控制台3连结,所述连结部件10具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延伸部(延伸壁部16),所述第二物品载置部配置于所述延伸部。

因此,车辆用收纳构造1通过在延伸部设置材质与所述第一物品载置部不同的构成第二物品载置部的部件,从而能够提高仪表板2、连结部件10及中央控制台3的一体感。

另外,车辆用收纳构造1的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物品载置部的里侧端部与所述第一物品载置部的车室侧端部大致齐平面。

因此,车辆用收纳构造1由于在第一物品载置部与第二物品载置部之间不具有层差,因此所收纳的物品A2与第二物品载置部面接触,能够进一步提高物品A2的保持性能。

另外,车辆用收纳构造1的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物品载置部的车室侧端部的高度位置低于所述第二物品载置部的里侧端部的高度位置。

因此,车辆用收纳构造1容易用手指把持所收纳的物品A2的车室侧端部的下表面,能够在该物品A2的取放时容易地使物品A2以与第二物品载置部分离的状态在第一物品载置部上滑动,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易用性。另外,车辆用收纳构造1在第二物品载置部为例如表皮材料的情况下,即使手指与第二物品载置部接触也不会产生拍打声,因此能够提高静音性。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前述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要旨的范围内适当变更。例如,在仪表板2与中央控制台3在前后方向上分离的情况下,第一收纳部及第二收纳部20中的至少一方也可以设置在中央控制台3的前方(前后方向上的仪表板2与中央控制台3之间)。

另外,第一收纳部中的物品载置部(平板部)也可以不与连结部件10而与中央控制台3一体地设置。

另外,第二收纳部20设置在仪表板2以外的内装部件上。

完整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石墨接头机器人自动装卡簧、装栓机
下一篇:一种运钞车远程动态管理信息接收装置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