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机械按动笔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笔,特别涉及一种机械按动笔。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的笔种类开始百花争放,针对笔的开发设计开始不断涌现,而针对这种按动结构的笔,目前,还需要复位件,才能实现具体的操作;而笔本身的可设计空间就比较少,针对复位件的放置和细节处理,会比较难克服,尤其针对复位按动结构位于笔的终端时;而复位按动结构过厚也会降低外观和实际使用的体感;如何通过更薄更简单更实用的结构来克服这些问题,则至关重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发明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笔操作方式单一,操作机构复杂,笔中部按动过厚和无法触发收芯的问题,提供一种机械按动笔。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机械按动笔,包括外杆、内杆、复位弹簧、笔芯和复位套组;所述复位套组包括旋转底座、旋转调节件和旋转定位件;所述旋转调节件上设有转动部、使用部和收芯部,所述转动部卡于旋转底座和旋转定位件之间,形成铰连接的效果,旋转调节件可相对于旋转底座和旋转定位件转动;所述外杆上设有调节开槽和旋转组件限位环台;所述内杆上延伸设有配合部,所述配合部上还设有配合槽和配合台,所述内杆上设有限位部,所述笔芯和复位弹簧位于内杆内,所述复位弹簧具体位于笔芯和内杆之间;所述笔芯尾部与旋转底座接触;所述旋转定位件固定于外杆的尾部;所述旋转调节件大部分位于调节开槽或配合槽内;所述旋转调节件和/或内杆上还设有使用辅助坡;所述旋转调节件和/或内杆上还设有使用复位坡;
所述限位部至少通过以下三种方式,防止内杆脱离外杆:
一、和旋转调节件上的转动部配合,限位部设于配合部上,装配后始终保持于转动部的上方;
二、和外杆的调节开槽配合,限位部位于内杆外侧,装配后始终位于调节开槽内;
三、外杆内还设有限位环台,所述限位部位于内杆的外侧,装配后始终位于限位环台的上方。
出芯方法:当旋转调节件处于任意旋转角度时,通过将内杆往复位套组端移动,从而使其配合台往使用部处移动,所述配合台通过使用辅助坡越过使用部,到达使用部的上方;此时,继续将内杆往复位套组端移动,使配合槽的下端和收芯部的下端发生接触,通过使用复位坡,配合槽的下端进一步改变旋转调节件的旋转角度,从而使得使用部往内侧移动,位于配合台的正下方,此时,松开外力,受复位弹簧的影响,内杆开始往复位弹簧端移动,而当内杆下移一定距离后,所述配合台的下端会与使用部的上端产生抵触,则内杆无法继续下移,持续停留于当前位置状态,该位置状态为出芯状态,此时,笔芯的笔尖部分保持露出内杆的状态;
收芯方法:通过摁压收芯部,从而使用部会往外移动,使得使用部脱离和配合台的抵触,此时,内杆受复位弹簧的影响,会继续往复位弹簧端移动,当内杆再下移一定距离后,则受到限位部的影响无法继续下移,持续停留于当前位置状态,该位置状态为收芯状态,此时,笔芯的笔尖部分完全隐藏于内杆内。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所述外杆的尾部还设有盖体;所述盖体固定于外杆的尾部,当采用盖体时,则旋转定位件不需要和外杆产生固定,但旋转定位件的上端会和盖体的下端产生抵触。
一种机械按动笔,包括外杆、内杆、复位弹簧、笔芯、旋转调节件和封盖;所述旋转调节件上设有使用部和收芯部,所述旋转调节件和外杆之间通过铰连接配合;所述外杆上设有调节开槽;所述内杆上延伸设有配合部,所述配合部上还设有配合槽和配合台,所述内杆上设有限位部,所述笔芯和复位弹簧位于内杆内,所述复位弹簧具体位于笔芯和内杆之间;所述笔芯尾部与封盖接触;所述封盖固定于外杆的尾部;所述旋转调节件大部分位于调节开槽或配合槽内;所述旋转调节件和/或内杆上还设有使用辅助坡;所述旋转调节件和/或内杆上还设有使用复位坡;
所述限位部至少通过以下三种方式,防止内杆脱离外杆:
一、旋转调节件上还设有限位凸台,限位部设于配合部上,装配后始终保持于限位凸台的上方;
二、和外杆的调节开槽配合,限位部位于内杆外侧,装配后始终位于调节开槽内;
三、外杆内还设有限位环台,所述限位部位于内杆的外侧,装配后始终位于限位环台的上方。
出芯方法:当旋转调节件处于任意旋转角度时,通过将内杆往封盖移动,从而使其配合台往使用部处移动,所述配合台通过使用辅助坡越过使用部,到达使用部的上方;此时,继续将内杆往封盖端移动,使配合槽的下端和收芯部的下端发生接触,通过使用复位坡,配合槽的下端进一步改变旋转调节件的旋转角度,从而使得使用部往内侧移动,位于配合台的正下方,此时,松开外力,受复位弹簧的影响,内杆开始往复位弹簧端移动,而当内杆下移一定距离后,所述配合台的下端会与使用部的上端产生抵触,则内杆无法继续下移,持续停留于当前位置状态,该位置状态为出芯状态,此时,笔芯的笔尖部分保持露出内杆的状态;
收芯方法:通过摁压收芯部,从而使用部会往外移动,使得使用部脱离和配合台的抵触,此时,内杆受复位弹簧的影响,会继续往复位弹簧端移动,当内杆再下移一定距离后,则受到限位部的影响无法继续下移,持续停留于当前位置状态,该位置状态为收芯状态,此时,笔芯的笔尖部分完全隐藏于内杆内。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所述内杆可拆分为内杆杆体和笔头部。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所述铰连接配合的转动点,较为靠近收芯部,所述转动点距离收芯部和转动点距离使用部两者之间的距离比值在1:2左右,实际效果更佳。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所述使用部的上方还设有脱离坡,增加适当一定坡度的脱离坡可以在确保出芯状态使用稳定的前提下,最大程度的减少摁压所需的力度。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所述旋转调节件上还设有容纳槽;所述容纳槽在笔处于收芯状态时,可以容纳配合台,从而避免旋转调节件翘起,影响美观。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所述旋转调节件上还设有稳定防晃坡;所述稳定防晃坡可以通过配合台和稳定防晃坡之间的配合,使得在收芯状态时,确保旋转调节件不会左右晃动。
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一、按动部分机构,不需要单独的复位件,在节约成本和资源的前提下,进一步优化结构的操作方式和原理,优化结构和优化了安装流程,提高了生产效率和降低了实际量产的成本。
二、极大程度的降低了笔中部按动时,所需的最低厚度。
三、具备触发收芯的功能,收芯部的灵敏度可以通过脱离坡、铰连接的转动点的具体位置和转动点距离收芯部和转动点距离使用部两者之间的距离比值,决定触发收芯的触发力度;实际触发力度大于正常书写时对配合台和使用部之间的抵触产生的冲击力即可,则正常书写不会导致配合台和使用部之间的抵触消失,确保笔芯一直处于露出状态;而当轻微外力接触到收芯部时,则通过杠杆原理和摩擦原理,也就是脱离坡和脱离坡、铰连接的转动点的具体位置和转动点距离收芯部和转动点距离使用部两者之间的距离比值;实现触发收芯,触发收芯的最佳效果为:正常书写过后,将笔正常置于桌面时,收芯部接触到桌面,则触发收芯,使笔自动回到收芯状态;属于一种通过机械式方式,实现半自动收芯的效果。
四、通过复位套组,可以进一步降低实际生产所需的精细度,如果采用精细的铰连接配件使旋转调节件52和外杆之间形成铰连接,则实际生产成本、生产难度和组装难度都会上升,并且,这种结构的稳定性会较差,精细的铰连接配件易损坏,同时,外杆上的配套的两个开孔,会比较难处理;而通过复位套组,则可以解决上述的这些问题,提供一种生产成本低,生产难度低和组装难度更低的方式。
五、旋转调节件虽未采用复位件,但无论在收芯状态还是出芯状态,都是保持稳定状态,并不会左右晃动,进一步提升使用的体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主视图。
图2为本发明图1的A-A处剖视图。
图3为本发明图2的A处局部放大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2的立体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2的主视图。
图6为本发明图5的B-B处剖视图。
图7为本发明图6的B处局部放大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3的主视图。
图9为本发明图8的C-C处剖视图。
图10为本发明图9的C处局部放大图。
图11为本发明图9的D处局部放大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4的立体图。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4的主视图。
图14为本发明图13的E-E处剖视图。
图15为本发明图14的E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1:
如图1至3所示的一种机械按动笔,包括外杆1、内杆2、复位弹簧3、笔芯4和复位套组5。上述复位套组5包括旋转底座51、旋转调节件52和旋转定位件53。上述旋转调节件52上设有转动部521、使用部522和收芯部523,上述转动部521卡于旋转底座51和旋转定位件53之间,形成铰连接的效果,旋转调节件52可相对于旋转底座51和旋转定位件53转动。上述外杆1上设有调节开槽11和旋转组件限位环台12。上述内杆2上延伸设有配合部21,上述配合部21上还设有配合槽211和配合台212,上述内杆上设有限位部2111,上述笔芯4和复位弹簧3位于内杆2内,上述复位弹簧3具体位于笔芯4和内杆2之间。上述笔芯4尾部与旋转底座51接触。上述旋转定位件53固定于外杆1的尾部。上述旋转调节件52大部分位于调节开槽11或配合槽211内。上述旋转调节件52和/或内杆2上还设有使用辅助坡61。上述旋转调节件52和/或内杆2上还设有使用复位坡62。
上述限位部2111和旋转调节件52上的转动部521配合,限位部2111设于配合部21上,装配后始终保持于转动部521的上方。
出芯方法:当旋转调节件52处于任意旋转角度时,通过将内杆2往复位套组5端移动,从而使其配合台212往使用部522处移动,上述配合台212通过使用辅助坡61越过使用部522,到达使用部522的上方。此时,继续将内杆2往复位套组5端移动,使配合槽211的下端和收芯部523的下端发生接触,通过使用复位坡62,配合槽211的下端进一步改变旋转调节件52的旋转角度,从而使得使用部522往内侧移动,位于配合台212的正下方,此时,松开外力,受复位弹簧3的影响,内杆2开始往复位弹簧3端移动,而当内杆2下移一定距离后,上述配合台212的下端会与使用部522的上端产生抵触,则内杆2无法继续下移,持续停留于当前位置状态,该位置状态为出芯状态,此时,笔芯4的笔尖部分保持露出内杆2的状态。
收芯方法:通过摁压收芯部523,从而使用部522会往外移动,使得使用部522脱离和配合台212的抵触,此时,内杆2受复位弹簧3的影响,会继续往复位弹簧3端移动,当内杆2再下移一定距离后,则受到限位部2111的影响无法继续下移,持续停留于当前位置状态,该位置状态为收芯状态,此时,笔芯4的笔尖部分完全隐藏于内杆2内。
为了更加利于装配,上述外杆1的尾部还设有盖体8。上述盖体8固定于外杆1的尾部,当采用盖体8时,则旋转定位件53不需要和外杆1产生固定,但旋转定位件53的上端会和盖体8的下端产生抵触。
为了更加利于更换笔芯:上述内杆2可拆分为内杆杆体22和笔头部23。
为了提高使用部的触发行程和收芯部的触发行程之间的关系配比变得更加合理,使其收芯部的触发行程只需一点,就可以使得使用部快速的达到解除出芯状态所需的触发行程,从而进一步降低收芯部所需的厚度,上述铰连接配合的转动点,较为靠近收芯部523,上述转动点距离收芯部523和转动点距离使用部522两者之间的距离比值在1:2左右,实际效果更佳。
为了更好的实现半自动触发收芯,则收芯部所需的触发力度,应当尽可能的轻。而受到复位弹簧和杠杆原理的影响,在确保收芯部的触发行程较短的前提下,收芯部的触发力度会被一定程度的加大,而通过下述方案则可以任意减少一定的触发力度,上述使用部522的上方还设有脱离坡5221,增加适当一定坡度的脱离坡5221可以在确保出芯状态使用稳定的前提下,也就是上述配合台和使用部之间产生的抵触卡合力大于正常书写产生的晃动冲击力的情况下,上述配合台和使用部之间产生的抵触卡合力尽可能小。
为了确保出芯状态的旋转调节件的外立面的整体美观程度,上述旋转调节件52上还设有容纳槽525。上述容纳槽525在笔处于收芯状态时,可以容纳配合台212,从而避免旋转调节件52翘起。
为了使得收芯状态时,旋转调节件处于稳定状态,不会左右晃动,上述旋转调节件52上还设有稳定防晃坡526。上述稳定防晃坡526可以通过配合台212和稳定防晃坡526之间的配合,使得在收芯状态时,确保旋转调节件52不会左右晃动。
实施例2:
如图4至7所示的一种机械按动笔,包括外杆1、内杆2、复位弹簧3、笔芯4和复位套组5。上述复位套组5包括旋转底座51、旋转调节件52和旋转定位件53。上述旋转调节件52上设有转动部521、使用部522和收芯部523,上述转动部521卡于旋转底座51和旋转定位件53之间,形成铰连接的效果,旋转调节件52可相对于旋转底座51和旋转定位件53转动。上述外杆1上设有调节开槽11和旋转组件限位环台12。上述内杆2上延伸设有配合部21,上述配合部21上还设有配合槽211和配合台212,上述内杆上设有限位部2111,上述笔芯4和复位弹簧3位于内杆2内,上述复位弹簧3具体位于笔芯4和内杆2之间。上述笔芯4尾部与旋转底座51接触。上述旋转定位件53固定于外杆1的尾部。上述旋转调节件52大部分位于调节开槽11或配合槽211内。上述旋转调节件52和/或内杆2上还设有使用辅助坡61。上述旋转调节件52和/或内杆2上还设有使用复位坡62。
上述限位部2111和外杆1的调节开槽11配合,限位部2111位于内杆2外侧,装配后始终位于调节开槽11内。
出芯方法:当旋转调节件52处于任意旋转角度时,通过将内杆2往复位套组5端移动,从而使其配合台212往使用部522处移动,上述配合台212通过使用辅助坡61越过使用部522,到达使用部522的上方。此时,继续将内杆2往复位套组5端移动,使配合槽211的下端和收芯部523的下端发生接触,通过使用复位坡62,配合槽211的下端进一步改变旋转调节件52的旋转角度,从而使得使用部522往内侧移动,位于配合台212的正下方,此时,松开外力,受复位弹簧3的影响,内杆2开始往复位弹簧3端移动,而当内杆2下移一定距离后,上述配合台212的下端会与使用部522的上端产生抵触,则内杆2无法继续下移,持续停留于当前位置状态,该位置状态为出芯状态,此时,笔芯4的笔尖部分保持露出内杆2的状态。
收芯方法:通过摁压收芯部523,从而使用部522会往外移动,使得使用部522脱离和配合台212的抵触,此时,内杆2受复位弹簧3的影响,会继续往复位弹簧3端移动,当内杆2再下移一定距离后,则受到限位部2111的影响无法继续下移,持续停留于当前位置状态,该位置状态为收芯状态,此时,笔芯4的笔尖部分完全隐藏于内杆2内。
为了更加利于装配,上述外杆1的尾部还设有盖体8。上述盖体8固定于外杆1的尾部,当采用盖体8时,则旋转定位件53不需要和外杆1产生固定,但旋转定位件53的上端会和盖体8的下端产生抵触。
为了更加利于更换笔芯:上述内杆2可拆分为内杆杆体22和笔头部23。
为了提高使用部的触发行程和收芯部的触发行程之间的关系配比变得更加合理,使其收芯部的触发行程只需一点,就可以使得使用部快速的达到解除出芯状态所需的触发行程,从而进一步降低收芯部所需的厚度,上述铰连接配合的转动点,较为靠近收芯部523,上述转动点距离收芯部523和转动点距离使用部522两者之间的距离比值在1:2左右,实际效果更佳。
为了更好的实现半自动触发收芯,则收芯部所需的触发力度,应当尽可能的轻。而受到复位弹簧和杠杆原理的影响,在确保收芯部的触发行程较短的前提下,收芯部的触发力度会被一定程度的加大,而通过下述方案则可以任意减少一定的触发力度,上述使用部522的上方还设有脱离坡5221,增加适当一定坡度的脱离坡5221可以在确保出芯状态使用稳定的前提下,也就是上述配合台和使用部之间产生的抵触卡合力大于正常书写产生的晃动冲击力的情况下,上述配合台和使用部之间产生的抵触卡合力尽可能小。
为了确保出芯状态的旋转调节件的外立面的整体美观程度,上述旋转调节件52上还设有容纳槽525。上述容纳槽525在笔处于收芯状态时,可以容纳配合台212,从而避免旋转调节件52翘起。
为了使得收芯状态时,旋转调节件处于稳定状态,不会左右晃动,上述旋转调节件52上还设有稳定防晃坡526。上述稳定防晃坡526可以通过配合台212和稳定防晃坡526之间的配合,使得在收芯状态时,确保旋转调节件52不会左右晃动。
实施例3:
如图8至11所示的一种机械按动笔,包括外杆1、内杆2、复位弹簧3、笔芯4和复位套组5。上述复位套组5包括旋转底座51、旋转调节件52和旋转定位件53。上述旋转调节件52上设有转动部521、使用部522和收芯部523,上述转动部521卡于旋转底座51和旋转定位件53之间,形成铰连接的效果,旋转调节件52可相对于旋转底座51和旋转定位件53转动。上述外杆1上设有调节开槽11和旋转组件限位环台12。上述内杆2上延伸设有配合部21,上述配合部21上还设有配合槽211和配合台212,上述内杆上设有限位部2111,上述笔芯4和复位弹簧3位于内杆2内,上述复位弹簧3具体位于笔芯4和内杆2之间。上述笔芯4尾部与旋转底座51接触。上述旋转定位件53固定于外杆1的尾部。上述旋转调节件52大部分位于调节开槽11或配合槽211内。上述旋转调节件52和/或内杆2上还设有使用辅助坡61。上述旋转调节件52和/或内杆2上还设有使用复位坡62。
外杆1内还设有限位环台13,上述限位部2111位于内杆2的外侧,装配后始终位于限位环台13的上方。
出芯方法:当旋转调节件52处于任意旋转角度时,通过将内杆2往复位套组5端移动,从而使其配合台212往使用部522处移动,上述配合台212通过使用辅助坡61越过使用部522,到达使用部522的上方。此时,继续将内杆2往复位套组5端移动,使配合槽211的下端和收芯部523的下端发生接触,通过使用复位坡62,配合槽211的下端进一步改变旋转调节件52的旋转角度,从而使得使用部522往内侧移动,位于配合台212的正下方,此时,松开外力,受复位弹簧3的影响,内杆2开始往复位弹簧3端移动,而当内杆2下移一定距离后,上述配合台212的下端会与使用部522的上端产生抵触,则内杆2无法继续下移,持续停留于当前位置状态,该位置状态为出芯状态,此时,笔芯4的笔尖部分保持露出内杆2的状态。
收芯方法:通过摁压收芯部523,从而使用部522会往外移动,使得使用部522脱离和配合台212的抵触,此时,内杆2受复位弹簧3的影响,会继续往复位弹簧3端移动,当内杆2再下移一定距离后,则受到限位部2111的影响无法继续下移,持续停留于当前位置状态,该位置状态为收芯状态,此时,笔芯4的笔尖部分完全隐藏于内杆2内。
为了更加利于装配,上述外杆1的尾部还设有盖体8。上述盖体8固定于外杆1的尾部,当采用盖体8时,则旋转定位件53不需要和外杆1产生固定,但旋转定位件53的上端会和盖体8的下端产生抵触。
为了更加利于更换笔芯:上述内杆2可拆分为内杆杆体22和笔头部23。
为了提高使用部的触发行程和收芯部的触发行程之间的关系配比变得更加合理,使其收芯部的触发行程只需一点,就可以使得使用部快速的达到解除出芯状态所需的触发行程,从而进一步降低收芯部所需的厚度,上述铰连接配合的转动点,较为靠近收芯部523,上述转动点距离收芯部523和转动点距离使用部522两者之间的距离比值在1:2左右,实际效果更佳。
为了更好的实现半自动触发收芯,则收芯部所需的触发力度,应当尽可能的轻。而受到复位弹簧和杠杆原理的影响,在确保收芯部的触发行程较短的前提下,收芯部的触发力度会被一定程度的加大,而通过下述方案则可以任意减少一定的触发力度,上述使用部522的上方还设有脱离坡5221,增加适当一定坡度的脱离坡5221可以在确保出芯状态使用稳定的前提下,也就是上述配合台和使用部之间产生的抵触卡合力大于正常书写产生的晃动冲击力的情况下,上述配合台和使用部之间产生的抵触卡合力尽可能小。
为了确保出芯状态的旋转调节件的外立面的整体美观程度,上述旋转调节件52上还设有容纳槽525。上述容纳槽525在笔处于收芯状态时,可以容纳配合台212,从而避免旋转调节件52翘起。
为了使得收芯状态时,旋转调节件处于稳定状态,不会左右晃动,上述旋转调节件52上还设有稳定防晃坡526。上述稳定防晃坡526可以通过配合台212和稳定防晃坡526之间的配合,使得在收芯状态时,确保旋转调节件52不会左右晃动。
实施例4:
如图12至15所示的一种机械按动笔,包括外杆1、内杆2、复位弹簧3、笔芯4、旋转调节件52和封盖7。上述旋转调节件52上设有使用部522和收芯部523,上述旋转调节件52和外杆1之间通过铰连接配合。上述外杆1上设有调节开槽11。上述内杆2上延伸设有配合部21,上述配合部21上还设有配合槽211和配合台212,上述内杆上设有限位部2111,上述笔芯4和复位弹簧3位于内杆2内,上述复位弹簧3具体位于笔芯4和内杆2之间。上述笔芯4尾部与封盖7接触。上述封盖7固定于外杆1的尾部。上述旋转调节件52大部分位于调节开槽11或配合槽211内。上述旋转调节件52和/或内杆2上还设有使用辅助坡61。上述旋转调节件52和/或内杆2上还设有使用复位坡62。
旋转调节件52上还设有限位凸台524,限位部2111设于配合部21上,装配后始终保持于限位凸台524的上方。
出芯方法:当旋转调节件52处于任意旋转角度时,通过将内杆2往封盖7移动,从而使其配合台212往使用部522处移动,上述配合台212通过使用辅助坡61越过使用部522,到达使用部522的上方。此时,继续将内杆2往封盖7端移动,使配合槽211的下端和收芯部523的下端发生接触,通过使用复位坡62,配合槽211的下端进一步改变旋转调节件52的旋转角度,从而使得使用部522往内侧移动,位于配合台212的正下方,此时,松开外力,受复位弹簧3的影响,内杆2开始往复位弹簧3端移动,而当内杆2下移一定距离后,上述配合台212的下端会与使用部522的上端产生抵触,则内杆2无法继续下移,持续停留于当前位置状态,该位置状态为出芯状态,此时,笔芯4的笔尖部分保持露出内杆2的状态。
收芯方法:通过摁压收芯部523,从而使用部522会往外移动,使得使用部522脱离和配合台212的抵触,此时,内杆2受复位弹簧3的影响,会继续往复位弹簧3端移动,当内杆2再下移一定距离后,则受到限位部2111的影响无法继续下移,持续停留于当前位置状态,该位置状态为收芯状态,此时,笔芯4的笔尖部分完全隐藏于内杆2内。
为了更加利于更换笔芯:上述内杆2可拆分为内杆杆体22和笔头部23。
为了提高使用部的触发行程和收芯部的触发行程之间的关系配比变得更加合理,使其收芯部的触发行程只需一点,就可以使得使用部快速的达到解除出芯状态所需的触发行程,从而进一步降低收芯部所需的厚度,上述铰连接配合的转动点,较为靠近收芯部523,上述转动点距离收芯部523和转动点距离使用部522两者之间的距离比值在1:2左右,实际效果更佳。
为了更好的实现半自动触发收芯,则收芯部所需的触发力度,应当尽可能的轻。而受到复位弹簧和杠杆原理的影响,在确保收芯部的触发行程较短的前提下,收芯部的触发力度会被一定程度的加大,而通过下述方案则可以任意减少一定的触发力度,上述使用部522的上方还设有脱离坡5221,增加适当一定坡度的脱离坡5221可以在确保出芯状态使用稳定的前提下,也就是上述配合台和使用部之间产生的抵触卡合力大于正常书写产生的晃动冲击力的情况下,上述配合台和使用部之间产生的抵触卡合力尽可能小。
为了确保出芯状态的旋转调节件的外立面的整体美观程度,上述旋转调节件52上还设有容纳槽525。上述容纳槽525在笔处于收芯状态时,可以容纳配合台212,从而避免旋转调节件52翘起。
为了使得收芯状态时,旋转调节件处于稳定状态,不会左右晃动,上述旋转调节件52上还设有稳定防晃坡526。上述稳定防晃坡526可以通过配合台212和稳定防晃坡526之间的配合,使得在收芯状态时,确保旋转调节件52不会左右晃动。
固定说明:
1、上述旋转定位件53固定于外杆1的尾部,可通过螺纹、卡扣、第三方配件固定、粘胶和/或磁吸的方式实现。
2、上述封盖7固定于外杆1的尾部,可通过螺纹、卡扣、第三方配件固定、粘胶和/或磁吸的方式实现。
3、上述盖体8固定于外杆1的尾部,,可通过螺纹、卡扣、第三方配件固定、粘胶和/或磁吸的方式实现。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以上上述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型和改进,这些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发明。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发明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 上一篇:石墨接头机器人自动装卡簧、装栓机
- 下一篇:一种静音按动结构及含有该结构的文具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