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像镜头及摄像装置

文档序号:6774 发布日期:2021-09-17 浏览:53次 英文

成像镜头及摄像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成像镜头及摄像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用于数码相机等的成像镜头,已知下述专利文献1、下述专利文献2及下述专利文献3中记载的透镜系统。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06546752号说明书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9-090919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9-152773号公报

近年来,要求一种结构小且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的内聚焦方式的成像镜头。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小且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的内聚焦方式的成像镜头及具备该成像镜头的摄像装置。

本发明的第1成像镜头从物体侧向像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具有正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及第3透镜组,在从无限远物体向最近物体对焦时,仅第2透镜组移动,第2透镜组包括至少四片透镜和光圈,在将第1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面至第3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透镜面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与以空气换算距离计的整个系统的后焦距之和设为TL、将最大像高设为Y、将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整个系统的焦距设为f的情况下,

该成像镜头满足下述条件式(1),

4<TL2/(Y×f)<7.5 (1)。

本发明的第2成像镜头从物体侧向像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具有正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及第3透镜组,在从无限远物体向最近物体对焦时,仅第2透镜组移动,第2透镜组包括至少四片透镜,在将第1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面至第1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透镜面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设为G1TL、将第1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面至第3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透镜面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设为Gsum的情况下,

该成像镜头满足下述条件式(2),

0.04<G1TL/Gsum<0.14 (2)。

以下,将本发明的第1及第2成像镜头统称为本发明的成像镜头。

优选,第1透镜组包括至少一片正透镜和至少一片负透镜。

优选,第3透镜组包括至少三片透镜。

优选,第3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透镜的物体侧的面为凹面。并且,优选,第3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透镜是物体侧的面为凹面的负透镜。

优选,第2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为正透镜。优选,在第2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为正透镜时,将第2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正透镜相对于d线的折射率设为N2的情况下,本发明的成像镜头满足下述条件式(3),

1.6<N2<2.2 (3)。

优选,第2透镜组包括光圈和配置在光圈的物体侧的至少一片透镜,与光圈的物体侧相邻的透镜的像侧的面为凹面。

优选,第2透镜组包括光圈和配置在光圈的像侧的至少一片透镜,在将与光圈的像侧相邻的透镜的物体侧的面的曲率半径设为Rc、将比光圈更靠像侧的第2透镜组内的所有透镜的合成焦距设为f22的情况下,本发明的成像镜头满足下述条件式(4),

-0.7<Rc/f22<-0.1 (4)。

优选,在将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整个系统的焦距设为f、将第1透镜组的焦距设为f1的情况下,本发明的成像镜头满足下述条件式(5),

0.02<f/f1<0.3 (5)。

优选,第2透镜组包括光圈和配置在光圈的物体侧的至少一片透镜,在将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整个系统的焦距设为f、比光圈更靠物体侧的第2透镜组内的所有透镜的合成焦距设为f21的情况下,本发明的成像镜头满足下述条件式(6),

0.2<f/f21<1 (6)。

优选,第2透镜组包括光圈和配置在光圈的像侧的至少一片透镜,在将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整个系统的焦距设为f、将比光圈更靠像侧的第2透镜组内的所有透镜的合成焦距设为f22的情况下,本发明的成像镜头满足下述条件式(7),

0.4<f/f22<1.5 (7)。

优选,在将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整个系统的焦距设为f、将第3透镜组的焦距设为f3的情况下,本发明的成像镜头满足下述条件式(8),

0<|f/f3|<0.3 (8)。

优选,第2透镜组包括至少一片正透镜,在将第2透镜组的正透镜的d线基准的色散系数设为ν2p的情况下,本发明的成像镜头包括至少一片满足下述条件式(9)的正透镜,

70<ν2p (9)。

优选,第2透镜组包括至少两组接合透镜,该接合透镜包括一片正透镜和一片负透镜,第2透镜组的至少两组上述接合透镜的正透镜满足条件式(9)。

优选,在将第2透镜组的上述接合透镜的彼此接合的正透镜及负透镜各自的d线基准的色散系数设为νp及νn,将νp减去νn而得的差的最大值设为max(νp-νn)的情况下,本发明的成像镜头满足下述条件式(10),

30<max(νp-νn)<75 (10)。

优选,第2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的物体侧的面为凸面。

优选,在将以空气换算距离计的整个系统的后焦距设为Bf、将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整个系统的焦距设为f的情况下,本发明的成像镜头满足下述条件式(11),

0.1<Bf/f<0.5 (11)。

本发明的摄像装置具备本发明的成像镜头。

另外,本说明书的“包括~”“包括~的”表示,除所举出的构成要件以外,还可以包括实质上不具有屈光力的透镜以及光圈、滤波器及盖玻璃等透镜以外的光学要件以及透镜凸缘、镜筒、成像元件及手抖校正机构等机构部分等。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具有正屈光力的~组”表示组整体具有正屈光力。同样地,“具有负屈光力的~组”表示组整体具有负屈光力。“具有正屈光力的透镜”、“正透镜”及“正的透镜”含义相同。“具有负屈光力的透镜”、“负透镜”及“负的透镜”含义相同。“~透镜组”并不限于包括多个透镜的结构,也可以设为仅包括一片透镜的结构。“整个系统”表示成像镜头。“后焦距”为整个系统的最靠像侧的透镜面至整个系统的像侧焦点位置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

“单透镜”表示未接合的一片透镜。但是,复合非球面透镜(球面透镜和形成于该球面透镜上的非球面形状的膜构成为一体而整体发挥一个非球面透镜的功能的透镜)作为一片透镜来使用而不视为接合透镜。若无特别说明,则与包括非球面的透镜相关的屈光力的符号、面形状及曲率半径设为在近轴区域中考虑。关于曲率半径的符号,将凸面朝向物体侧的形状的面的曲率半径的符号设为正,将凸面朝向像侧的形状的面的曲率半径的符号设为负。

在条件式中使用的“焦距”为近轴焦距。在条件式中使用的值为在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以d线为基准时的值。本说明书中记载的“d线”、“C线”及“g线”为亮线。在本说明书中,d线的波长视为587.56nm(纳米),C线的波长视为656.27nm(纳米),g线的波长视为435.84nm(纳米)。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结构小且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的内聚焦方式的成像镜头及具备该成像镜头的摄像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成像镜头的结构和光束的剖视图。

图2是表示实施例1的成像镜头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3是实施例1的成像镜头的各像差图。

图4是表示实施例2的成像镜头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5是实施例2的成像镜头的各像差图。

图6是表示实施例3的成像镜头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7是实施例3的成像镜头的各像差图。

图8是表示实施例4的成像镜头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9是实施例4的成像镜头的各像差图。

图10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像装置的正面侧的立体图。

图1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像装置的背面侧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附图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图1中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成像镜头的包括光轴Z的截面的结构和光束。图1所示的例子对应于后述的实施例1的成像镜头。在图1中,左侧为物体侧,右侧为像侧,示出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作为光束,图1中还示出了轴上光束2及最大像高的光束3。

在图1中,示出了假设将成像镜头适用于摄像装置而在成像镜头与像面Sim之间配置有平行平板状的光学部件PP的例子。光学部件PP为假设成各种滤波器和/或盖玻璃等的部件。各种滤波器例如为低通滤波器、红外截止滤波器及截止特定波长区域的滤波器等。光学部件PP为不具有屈光力的部件,也可以是省略光学部件PP的结构。

成像镜头沿着光轴Z从物体侧向像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G1、具有正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G2及第3透镜组G3。该成像镜头为在从无限远物体向最近物体对焦时,仅第2透镜组G2移动,第1透镜组G1及第3透镜组G3相对于像面Sim固定的内聚焦方式的透镜系统。以下,将对焦时移动的透镜组称为聚焦组。图1所示的第2透镜组G2的下侧的朝向左侧的箭头表示第2透镜组G2为聚焦组,在从无限远物体向最近物体对焦时向物体侧移动。通过设为对焦时,仅第2透镜组G2移动,第1透镜组G1及第3透镜组G3不移动,不仅能够实现聚焦组的小型化及轻型化,而且还能够实现适合于防尘防水结构的透镜结构。

第1透镜组G1整体具有正屈光力。通过将最靠物体侧的透镜组设为具有正屈光力的透镜组,有利于缩短光学总长度。

优选,第1透镜组G1包括至少一片正透镜和至少一片负透镜。在如此构成的情况下,有利于校正色差。

作为一例,图1的第1透镜组G1从物体侧向像侧依次包括正的透镜L11及负的透镜L12这两片透镜。图1的透镜L11及透镜L12为单透镜。

第2透镜组G2整体具有正屈光力。并且,第2透镜组G2包括至少四片透镜。通过使第2透镜组G2包括四片以上的透镜,在从无限远物体向最近物体对焦时有利于抑制各像差的变动。

优选,第2透镜组G2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为正透镜。在如此构成的情况下,容易减小比该正透镜更靠像侧的光束直径而将透镜小径化,因此有利于聚焦组的小型化及轻型化。

优选,第2透镜组G2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的物体侧的面为凸面。在如此构成的情况下,有利于适当地抑制球面像差的产生,并且有利于适当地校正像散及像面弯曲。

优选,第2透镜组G2包括孔径光圈St。通过在第2透镜组G2中配置孔径光圈St,光学系统相对于孔径光圈St的对称性变得良好,容易适当地校正各像差。并且,在从无限远物体向最近物体对焦时,通过使孔径光圈St一并移动,有利于抑制各像差的变动。更优选,第2透镜组G2从物体侧向像侧依次包括至少一片透镜、孔径光圈St及至少一片透镜。在如此构成的情况下,光学系统相对于孔径光圈St的对称性变得更加良好,更容易适当地校正各像差。

优选,在第2透镜组G2包括孔径光圈St的情况下,第2透镜组G2包括配置在孔径光圈St的物体侧的至少一片透镜,与孔径光圈St的物体侧相邻的透镜的像侧的面为凹面。在如此构成的情况下,有利于适当地抑制球面像差的产生,并且有利于适当地校正像散及像面弯曲。

优选,第2透镜组G2包括至少两组接合透镜,该接合透镜包括一片正透镜和一片负透镜。在如此构成的情况下,有利于校正色差。

作为一例,图1的第2透镜组G2从物体侧向像侧依次包括正的透镜L21、正的透镜L22、负的透镜L23、孔径光圈St、正的透镜L24、负的透镜L25及正的透镜L26。图1的第2透镜组G2在孔径光圈St的物体侧及像侧分别包括三片透镜。透镜L22和透镜L23彼此接合,透镜L24和透镜L25彼此接合。另外,图1的孔径光圈St表示光轴方向上的位置,而不表示大小及形状。

第3透镜组G3可以整体具有正屈光力,也可以整体具有负屈光力。优选,第3透镜组G3包括至少三片透镜。在如此构成的情况下,在从无限远物体向最近物体对焦时有利于抑制各像差的变动。

优选,第3透镜组G3的最靠像侧的透镜的物体侧的面为凹面。在如此构成的情况下,有利于校正像散。

优选,第3透镜组G3的最靠像侧的透镜为凹面朝向物体侧的负透镜。在如此构成的情况下,有利于改善佩兹伐和,缩短光学总长度,并校正畸变像差。

作为一例,图1的第3透镜组G3从物体侧向像侧依次包括负的透镜L31、负的透镜L32、负的透镜L33及负的透镜L34这四片透镜,透镜L31和透镜L32彼此接合。

接着,对与条件式相关的优选结构进行叙述。但是,成像镜头优选满足的条件式并不限定于以式的形式记载的条件式,还包括从优选及更优选的条件式中任意组合下限和上限而得的所有条件式。

优选,在将第1透镜组G1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面至第3透镜组G3的最靠像侧的透镜面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与以空气换算距离计的整个系统的后焦距之和设为TL、将最大像高设为Y、将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整个系统的焦距设为f的情况下,成像镜头满足下述条件式(1)。TL为光学总长度。通过使条件式(1)的对应值不成为下限以下,有利于确保良好的光学性能,并且容易确保聚焦组的可移动区域,因此有利于抑制对焦时的像差变动。通过使条件式(1)的对应值不成为上限以上,有利于透镜系统的小型化。尤其,有利于构建光学总长度比图像尺寸短的透镜系统。为了获得更良好的特性,成像镜头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1-1)及(1-2)中的至少一个。

4<TL2/(Y×f)<7.5 (1)

4.5<TL2/(Y×f)<7.2 (1-1)

4.5<TL2/(Y×f)<6 (1-2)

优选,在将第1透镜组G1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面至第1透镜组G1的最靠像侧的透镜面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设为G1TL、将第1透镜组G1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面至第3透镜组G3的最靠像侧的透镜面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设为Gsum的情况下,成像镜头满足下述条件式(2)。通过使条件式(2)的对应值不成为下限以下,容易配置良好的像差校正所需的数量的透镜。通过使条件式(2)的对应值不成为上限以上,能够抑制第1透镜组G1的透镜的大径化,并且容易确保聚焦组的可移动区域,因此有利于抑制对焦时的像差变动。为了获得更良好的特性,成像镜头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2-1)。

0.04<G1TL/Gsum<0.14 (2)

0.05<G1TL/Gsum<0.12 (2-1)

优选,在第2透镜组G2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为正透镜的结构中,在将第2透镜组G2的最靠物体侧的正透镜相对于d线的折射率设为N2的情况下,成像镜头满足下述条件式(3)。通过使条件式(3)的对应值不成为下限以下,容易减小比第2透镜组G2的最靠物体侧的正透镜更靠像侧的光束直径而将透镜小径化,因此有利于聚焦组的小型化及轻型化。通过使条件式(3)的对应值不成为上限以上,有利于抑制对焦时的各像差的变动。为了获得更良好的特性,成像镜头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3-1)。

1.6<N2<2.2 (3)

1.7<N2<2.1 (3-1)

优选,在第2透镜组G2包括孔径光圈St和配置在孔径光圈St的像侧的至少一片透镜的结构中,在将与孔径光圈St的像侧相邻的透镜的物体侧的面的曲率半径设为Rc、将比孔径光圈St更靠像侧的第2透镜组G2内的所有透镜的合成焦距设为f22的情况下,成像镜头满足下述条件式(4)。通过使条件式(4)的对应值不成为下限以下,有利于抑制球面像差的校正过度。通过使条件式(4)的对应值不成为上限以上,有利于抑制球面像差的校正不足。为了获得更良好的特性,成像镜头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4-1)。

-0.7<Rc/f22<-0.1 (4)

-0.6<Rc/f22<-0.2 (4-1)

在将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整个系统的焦距设为f、将第1透镜组G1的焦距设为f1的情况下,成像镜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5)。通过使条件式(5)的对应值不成为下限以下,能够确保第1透镜组G1的正屈光力,因此有利于缩短光学总长度。通过使条件式(5)的对应值不成为上限以上,有利于抑制第1透镜组G1中产生色差,并且有利于抑制对焦时的球面像差的变动。为了获得更良好的特性,成像镜头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5-1)。

0.02<f/f1<0.3 (5)

0.03<f/f1<0.25 (5-1)

优选,在第2透镜组G2包括孔径光圈St和配置在孔径光圈St的物体侧的至少一片透镜的结构中,在将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整个系统的焦距设为f、将比孔径光圈St更靠物体侧的第2透镜组G2内的所有透镜的合成焦距设为f21的情况下,成像镜头满足下述条件式(6)。通过使条件式(6)的对应值不成为下限以下,能够确保包括比孔径光圈St更靠物体侧的第2透镜组G2内的所有透镜的物体侧子透镜组的正屈光力,因此有利于缩短光学总长度。通过使条件式(6)的对应值不成为上限以上,上述物体侧子透镜组的正屈光力不会变得过强,因此有利于抑制球面像差及像散。为了获得更良好的特性,成像镜头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6-1)。

0.2<f/f21<1 (6)

0.3<f/f21<0.7 (6-1)

优选,在第2透镜组G2包括孔径光圈St和配置在孔径光圈St的像侧的至少一片透镜的结构中,在将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整个系统的焦距设为f、将比孔径光圈St更靠像侧的第2透镜组内G2的所有透镜的合成焦距设为f22的情况下,成像镜头满足下述条件式(7)。通过使条件式(7)的对应值不成为下限以下,能够确保包括比孔径光圈St更靠像侧的第2透镜组G2内的所有透镜的像侧子透镜组的正屈光力,因此有利于缩短光学总长度。通过使条件式(7)的对应值不成为上限以上,上述像侧子透镜组的正屈光力不会变得过强,因此有利于抑制球面像差及像散。为了获得更良好的特性,成像镜头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7-1)。

0.4<f/f22<1.5 (7)

0.5<f/f22<1.2 (7-1)

优选,在将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整个系统的焦距设为f、将第3透镜组的焦距设为f3的情况下,成像镜头满足下述条件式(8)。|f/f3|为绝对值,因此其下限为0。通过使成像镜头满足条件式(8),有利于抑制佩兹伐和,因此有利于抑制像面弯曲的增加。并且,在从无限远物体向最近物体对焦时有利于抑制各像差的变动。为了获得更良好的特性,成像镜头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8-1)。

0<|f/f3|<0.3 (8)

0<|f/f3|<0.2 (8-1)

优选,在第2透镜组G2包括至少一片正透镜的结构中,在将第2透镜组G2的正透镜的d线基准的色散系数设为ν2p的情况下,第2透镜组G2包括至少一片满足下述条件式(9)的正透镜。在如此构成的情况下,有利于校正色差。为了获得更良好的特性,第2透镜组G2更优选包括至少一片满足下述条件式(9-1)的正透镜。通过使条件式(9-1)的对应值不成为上限以上,容易抑制色差的校正过度。

70<ν2p (9)

80<ν2p<100 (9-1)

优选,在第2透镜组G2包括至少两组接合透镜,该接合透镜包括一片正透镜和一片负透镜的结构中,第2透镜组G2的至少两组接合透镜的正透镜满足条件式(9)。即,优选,包括在第2透镜组G2中的多个上述接合透镜的正透镜中至少两片正透镜满足条件式(9)。通过使与负透镜接合的至少两片正透镜满足条件式(9),更有利于校正色差。进一步优选,第2透镜组G2在孔径光圈St的物体侧及像侧这两侧包括满足条件式(9)的上述接合透镜的正透镜。为了获得更良好的特性,第2透镜组G2的至少两组接合透镜的正透镜更优选满足条件式(9-1)。

优选,在第2透镜组G2包括至少两组接合透镜,该接合透镜包括一片正透镜和一片负透镜的结构中,在将第2透镜组G2的上述接合透镜的彼此接合的正透镜及负透镜各自的d线基准的色散系数设为νp及νn,将νp减去νn而得的差的最大值设为max(νp-νn)的情况下,成像镜头满足下述条件式(10)。通过使条件式(10)的对应值不成为下限以下,有利于适当地校正色差。通过使条件式(10)的对应值不成为上限以上,容易抑制色差的校正过度。为了获得更良好的特性,成像镜头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10-1)。

30<max(νp-νn)<75 (10)

35<max(νp-νn)<65 (10-1)

优选,在将以空气换算距离计的整个系统的后焦距设为Bf、将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整个系统的焦距设为f的情况下,成像镜头满足下述条件式(11)。通过使条件式(11)的对应值不成为下限以下,有利于确保适当的长度的后焦距。尤其,有利于确保将成像镜头用作可换镜头时的后焦距。通过使条件式(11)的对应值不成为上限以上,有利于缩短光学总长度。为了获得更良好的特性,成像镜头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11-1)。

0.1<Bf/f<0.5 (11)

0.15<Bf/f<0.45 (11-1)

以下,对考虑到上述结构及条件式的两个优选方式进行叙述。第1方式为从物体侧向像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G1、具有正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G2及第3透镜组,在从无限远物体向最近物体对焦时仅第2透镜组G2移动,第2透镜组G2包括至少四片透镜和孔径光圈St,满足条件式(1)的成像镜头。根据第1方式,容易实现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结构小、对焦时的各像差的变动得到抑制的成像镜头。

第2方式为从物体侧向像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G1、具有正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G2及第3透镜组,在从无限远物体向最近物体对焦时仅第2透镜组G2移动,第2透镜组G2包括至少四片透镜,满足条件式(2)的成像镜头。根据第2方式,容易实现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结构小、对焦时的各像差的变动得到抑制的成像镜头。

另外,图1所示的例子为一例,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技术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例如,构成各透镜组的透镜的数量可以为与图1的例子不同的数量。

各透镜组例如可以采用以下结构。第1透镜组G1可以构成为从物体侧向像侧依次包括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和双凹透镜。或者,第1透镜组G1可以构成为从物体侧向像侧依次包括双凹透镜和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

第2透镜组G2可以构成为从物体侧向像侧依次包括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由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和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从物体侧依次接合而成的接合透镜、孔径光圈St、由凹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和凹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从物体侧依次接合而成的接合透镜及凸面朝向像侧的正透镜。或者,第2透镜组G2可以构成为从物体侧向像侧依次包括双凸透镜、由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和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从物体侧依次接合而成的接合透镜、孔径光圈St、由凹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和双凹透镜从物体侧依次接合而成的接合透镜及两片双凸透镜。

第3透镜组G3可以构成为从物体侧向像侧依次包括由双凸透镜和凹面朝向物体侧的负透镜从物体侧依次接合而成的接合透镜及两片凹面朝向物体侧的负透镜。或者,第3透镜组G3可以构成为从物体侧向像侧依次包括由双凸透镜和凹面朝向物体侧的负透镜从物体侧依次接合而成的接合透镜及凹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

包括与条件式相关的结构在内,上述优选结构及可实现的结构可以进行任意组合,优选根据所要求的规格适当选择性地采用。

接着,对本发明的成像镜头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实施例1]

将表示实施例1的成像镜头的结构的剖视图示于图2。图2中示出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图2中未示出光束,这一方面与图1不同,但其他方面的图示方法基本上与图1相同。

实施例1的成像镜头从物体侧向像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G1、具有正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G2及具有正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G3。第1透镜组G1从物体侧向像侧依次包括透镜L11~透镜L12这两片透镜。第2透镜组G2从物体侧向像侧依次包括透镜L21~透镜L23这三片透镜、孔径光圈St及透镜L24~透镜L26这三片透镜。第3透镜组G3从物体侧向像侧依次包括透镜L31~透镜L34这四片透镜。在从无限远物体向最近物体对焦时,仅第2透镜组G2向物体侧移动,第1透镜组G1及第3透镜组G3相对于像面Sim固定。以上为实施例1的成像镜头的概要。

关于实施例1的成像镜头,将基本透镜数据示于表1,将规格示于表2,将可变面间隔示于表3,将非球面系数示于表4。在表1中,在Sn栏中示出将最靠物体侧的面设为第1面而随着朝向像侧逐一增加编号时的面编号,在R栏中示出各面的曲率半径,在D栏中示出各面和与其像侧相邻的面之间的在光轴上的面间隔。在Nd栏中示出各构成要件相对于d线的折射率,在νd栏中示出各构成要件的d线基准的色散系数。

在表1中,将凸面朝向物体侧的形状的面的曲率半径的符号设为正,将凸面朝向像侧的形状的面的曲率半径的符号设为负。表1中还示出了孔径光圈St及光学部件PP。在对应于孔径光圈St的面的面编号栏中与面编号一并记载了(St)这一术语。表1的D的最下栏的值为表中的最靠像侧的面与像面Sim之间的间隔。在表1中,关于对焦时间隔发生变化的可变面间隔使用了DD[]这一记号,在[]中标注该间隔的物体侧的面编号并记入于D栏中。

表2中示出焦距f、以空气换算距离计的后焦距Bf、F值FNo.、最大全视角2ω、最大像高Y及光学总长度TL的各值。光学总长度为第1透镜组G1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面至第3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透镜面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与以空气换算距离计的后焦距之和。2ω栏的(°)表示单位为度。表2所示的值为在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以d线为基准时的值。

表3中示出可变面间隔的值。在表3中,将物体距离为无限远物体及700mm(毫米)时的各值分别示于描述为“无限远”及“700mm”的栏中。这里所说的物体距离为物体至像面Sim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

在表1中,对非球面的面编号标注了*记号,在非球面的曲率半径栏中记载了近轴的曲率半径的数值。在表4中,在Sn栏中示出非球面的面编号,在KA及Am栏中示出关于各非球面的非球面系数的数值。另外,m为3以上的整数,因面而异,例如在实施例1的非球面中m=3、4、5、……、20。表4的非球面系数的数值的“E±n”(n:整数)表示“×10±n”。KA及Am为由下式表示的非球面式中的非球面系数。

Zd=C×h2/{1+(1-KA×C2×h2)1/2}+∑Am×hm

其中,

Zd:非球面深度(从高度h的非球面上的点下垂至与非球面顶点相切且与光轴Z垂直的平面的垂线的长度);

h:高度(光轴Z至透镜面为止的距离);

C:近轴曲率半径的倒数;

KA、Am:非球面系数,

非球面式的∑表示与m相关的总和。

在各表的数据中,作为角度的单位使用了度,作为长度的单位使用了mm(毫米),光学系统既可以放大比例使用也可以缩小比例使用,因此也可以使用其他适当的单位。并且,在以下所示的各表中记载了以规定位数舍入的数值。

[表1]

实施例1

[表2]

实施例1

f 78.68
Bf 23.28
FNo. 1.75
2ω(°) 38.0
Y 27.35
TL 103.58

[表3]

实施例1

DD[4] DD[15]
无限远 16.3400 2.3200
700mm 1.9320 16.7280

[表4]

实施例1

Sn 14 15
KA 1.0000000E+00 1.0000000E+00
A3 0.0000000E+00 0.0000000E+00
A4 -1.0088242E-06 1.3965451E-07
A5 -2.6513493E-07 -2.3150181E-07
A6 1.7071672E-08 1.5432308E-08
A7 8.2564362E-10 4.7477332E-10
A8 -1.0054449E-12 -8.1934546E-11
A9 -1.7643417E-11 -8.2435003E-13
A10 6.0868319E-13 1.5740720E-13
A11 4.7629976E-14 1.2547704E-14
A12 1.3561314E-17 -9.8161787E-16
A13 -1.9007385E-16 -1.6440179E-17
A14 5.4134773E-18 3.9921882E-18
A15 -6.3292092E-19 -7.9972791E-20
A16 6.8084206E-21 -7.0611745E-21
A17 4.8308631E-21 1.5944044E-22
A18 -1.8685654E-22 3.8876927E-24
A19 -3.6580337E-24 5.0171611E-25
A20 1.8806460E-25 -2.1180317E-26

图3中示出实施例1的成像镜头的各像差图。在图3中,从左起依次示出球面像差、像散、畸变像差及倍率色差。在图3中,在标有“无限远”的上段示出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的各像差图,在标有“700mm”的下段示出对焦于物体距离为700mm(毫米)的物体的状态的各像差图。在球面像差图中,分别以实线、长虚线及短虚线示出d线、C线及g线下的像差。在像散图中,以实线示出弧矢方向上的d线下的像差,以短虚线示出子午方向上的d线下的像差。在畸变像差图中,以实线示出d线下的像差。在倍率色差图中,分别以长虚线及短虚线示出C线及g线下的像差。球面像差图的FNo.表示F值,其他像差图的ω表示半视角。在图3中,还示出了与各图的纵轴上端对应的FNo.和ω的值。

若无特别说明,则与上述实施例1相关的各数据的记号、含义、记载方法及图示方法在以下实施例中也相同,因此以下省略重复说明。

[实施例2]

将表示实施例2的成像镜头的结构的剖视图示于图4。第3透镜组G3从物体侧向像侧依次包括透镜L31~透镜L33这三片透镜,除此之外,实施例2的成像镜头具有与实施例1的成像镜头的概要相同的结构。关于实施例2的成像镜头,将基本透镜数据示于表5,将规格示于表6,将可变面间隔示于表7,将非球面系数示于表8,将各像差图示于图5。在图5中,在上段示出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的各像差图,在下段示出对焦于物体距离为700mm(毫米)的物体的状态的各像差图。

[表5]

实施例2

Sn R D Nd νd
1 -218.1174 1.6800 1.83819 20.98
2 862.8611 1.4217
3 100.6136 4.9999 1.81298 46.70
4 914.3003 DD[4]
5 44.8833 5.7211 2.05090 26.94
6 123.1683 0.2000
7 28.4030 9.1602 1.43875 94.66
8 227.5893 1.0000 1.72440 28.27
9 19.9563 10.7500
10(St) 6.6910
11 -40.4112 5.6250 1.43875 94.66
12 -16.3406 1.0098 1.47999 58.05
13 -175.0160 2.1731
*14 348.9452 8.3250 1.68532 57.23
*15 -37.6856 DD[15]
16 343.1297 7.7500 1.88300 39.22
17 -54.9467 1.9300 1.59270 35.31
18 114.5880 8.8751
*19 -88.6792 1.3000 1.51680 64.20
*20 -250.0222 20.0971
21 3.2000 1.51680 64.20
22 1.0708

[表6]

实施例2

f 80.09
Bf 23.28
FNo. 1.75
2ω(°) 37.8
Y 27.35
TL 101.89

[表7]

实施例2

DD[4] DD[15]
无限远 16.3700 1.5000
700mm 4.0688 13.8012

[表8]

实施例2

Sn 14 15
KA 1.0000000E+00 1.0000000E+00
A3 0.0000000E+00 0.0000000E+00
A4 -3.3341899E-06 -5.4670280E-07
A5 -3.5284692E-07 -4.3175175E-07
A6 2.4789455E-08 2.5720606E-08
A7 2.1033099E-10 -2.5715428E-11
A8 -1.8944595E-11 -4.0127217E-11
A9 -1.5705848E-11 -5.4415585E-12
A10 5.4537854E-13 2.3112777E-13
A11 5.2372366E-14 1.1952014E-14
A12 4.1000990E-16 -5.3976159E-16
A13 -2.2801458E-16 3.6744505E-19
A14 3.3648748E-18 2.9682650E-18
A15 -5.4359920E-19 -1.5996152E-19
A16 7.8226914E-21 -1.0065782E-20
A17 4.6683964E-21 1.4335940E-22
A18 -1.8579452E-22 2.0085964E-23
A19 -1.8661223E-24 1.4351292E-24
A20 1.0896918E-25 -7.8554648E-26

Sn 19 20
KA 1.0000000E+00 1.0000000E+00
A4 -2.5070177E-05 -2.4232978E-05
A6 4.2675044E-08 4.3430575E-08
A8 -5.1611035E-11 -5.6962022E-11
A10 2.0533147E-15 1.6367093E-14

[实施例3]

将表示实施例3的成像镜头的结构的剖视图示于图6。实施例3的成像镜头具有与实施例1的成像镜头的概要相同的结构。关于实施例3的成像镜头,将基本透镜数据示于表9,将规格示于表10,将可变面间隔示于表11,将非球面系数示于表12A及表12B,将各像差图示于图7。在图7中,在上段示出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的各像差图,在下段示出对焦于物体距离为700mm(毫米)的物体的状态的各像差图。

[表9]

实施例3

Sn R D Nd νd
*1 73.4849 5.6356 1.79952 42.25
2 229.4959 2.5217
3 -438.5951 1.6800 1.74077 27.76
4 176.1213 DD[4]
*5 40.2987 7.1498 1.75500 52.34
*6 246.8313 0.2000
7 29.4118 7.5957 1.43875 94.66
8 483.4326 1.6300 1.57099 50.80
9 18.2710 8.5255
10(St) 6.8606
11 -37.6461 5.1552 1.43875 94.66
12 -17.5652 1.2200 1.67270 32.18
13 -49.9998 5.6627
*14 -129.5016 6.6782 1.81000 41.00
*15 -33.8703 DD[15]
16 171.0236 8.7121 1.88300 39.22
17 -46.9271 1.9350 1.59270 35.31
18 1.9730
19 -125.1330 1.3000 1.51680 64.20
20 735.3274 4.9507
*21 -83.3308 1.3000 1.64769 33.84
*22 5447.9941 16.4421
23 3.2000 1.51680 64.20
24 1.0500

[表10]

实施例3

f 78.68
Bf 19.60
FNo. 1.75
2ω(°) 38.8
Y 27.35
TL 100.29

[表11]

实施例3

DD[4] DD[15]
无限远 15.5748 2.3000
700mm 1.9413 15.9335

[表12A]

实施例3

Sn 1 5 6
KA 1.0000000E+00 1.0000000E+00 1.0000000E+00
A3 0.0000000E+00 0.0000000E+00 0.0000000E+00
A4 5.8147392E-08 6.6938462E-07 8.0538442E-07
A5 -1.4825586E-08 -5.6043044E-08 -9.5489701E-08
A6 1.0908357E-09 7.4883121E-10 2.7580974E-09
A7 -1.8829404E-11 3.3111264E-12 6.5655872E-11
A8 -6.4883790E-13 6.3887262E-12 3.1276358E-12
A9 2.8958803E-14 -3.3222385E-13 -4.9487224E-13
A10 -2.9525379E-16 4.0516547E-15 1.0242324E-14

Sn 14 15
KA 1.0000000E+00 1.0000000E+00
A3 0.0000000E+00 0.0000000E+00
A4 -1.0644494E-06 1.3717110E-06
A5 -3.6017804E-07 -5.3112154E-07
A6 3.2032549E-08 3.5119920E-08
A7 6.8928613E-10 2.8461265E-10
A8 -7.8457827E-11 -6.9980263E-11
A9 -1.7682627E-11 -3.9507175E-12
A10 8.5844447E-13 1.7906133E-13
A11 5.8591172E-14 1.3535812E-14
A12 -3.0095799E-16 -3.7931968E-16
A13 -2.1621120E-16 -1.9856162E-17
A14 4.3913697E-18 2.8581812E-18
A15 -6.9079727E-19 -6.4812430E-20
A16 7.3825370E-21 -7.9068628E-21
A17 5.0044650E-21 9.2658788E-23
A18 -1.7088563E-22 4.4664970E-24
A19 -3.4569432E-24 7.5449195E-25
A20 1.4963998E-25 -2.2407097E-26

[表12B]

实施例3

Sn 21 22
KA 1.0000000E+00 1.0000000E+00
A3 0.0000000E+00 0.0000000E+00
A4 -6.6321548E-05 -6.8790465E-05
A5 4.9514285E-06 5.2801984E-06
A6 -7.0543852E-08 -1.1443187E-07
A7 -2.9942679E-09 -5.5371144E-10
A8 5.5956776E-11 -5.0366166E-12
A9 1.1091435E-12 1.2598300E-12
A10 -1.9074734E-14 2.8934956E-15
A11 8.1566810E-16 1.3556599E-15
A12 -3.2897952E-17 -1.7693891E-17
A13 -7.5334927E-19 -4.4463708E-18
A14 3.1795836E-20 1.1057058E-19

[实施例4]

将表示实施例4的成像镜头的结构的剖视图示于图8。在实施例4的成像镜头中,第2透镜组G2从物体侧向像侧依次包括透镜L21~透镜L23这三片透镜、孔径光圈St、透镜L24~透镜L27这四片透镜,第3透镜组G3从物体侧向像侧依次包括透镜L31~透镜L33这三片透镜。除上述方面以外,实施例4的成像镜头具有与实施例1的成像镜头的概要相同的结构。关于实施例4的成像镜头,将基本透镜数据示于表13,将规格示于表14,将可变面间隔示于表15,将非球面系数示于表16,将各像差图示于图9。在图9中,在上段示出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的各像差图,在下段示出对焦于物体距离为700mm(毫米)的物体的状态的各像差图。

[表13]

实施例4

Sn R D Nd νd
1 87.3685 3.5000 2.05090 26.94
2 146.8535 3.0889
3 -660.0639 1.5300 1.71198 26.75
4 193.2913 DD[4]
*5 64.2762 7.0498 1.74320 49.29
*6 -748.1892 0.9999
7 28.0125 9.6248 1.43875 94.66
8 170.3378 1.1300 1.59928 31.14
9 23.1318 11.3827
10(St) 6.7088
11 -55.3327 4.5189 1.43875 94.66
12 -22.0744 1.0100 1.51823 58.90
13 388.1858 0.4998
14 266.8384 2.8540 1.49700 81.54
15 -302.3940 0.5242
*16 625.1529 7.3422 1.81000 41.00
*17 -49.2247 DD[17]
18 1078.3462 9.5000 1.88300 39.22
19 -36.0767 1.6900 1.59270 35.31
20 -442.7606 5.2185
21 -41.5086 1.2500 1.59186 38.81
22 -678.7198 18.6642
23 3.2000 1.51680 64.20
24 1.0500

[表14]

实施例4

f 77.80
Bf 21.82
FNo. 1.54
2ω(°) 38.4
Y 27.35
TL 101.25

[表15]

实施例4

DD[4] DD[17]
无限远 17.4999 2.4999
700mm 6.0508 13.9490

[表16]

实施例4

Sn 5 6
KA 1.0000000E+00 1.0000000E+00
A4 -2.0815738E-07 3.1612101E-07
A6 -2.5618170E-11 -1.2886119E-10
A8 -5.3277726E-14 2.1204755E-13
A10 2.8059174E-16 2.0378850E-17

Sn 16 17
KA 1.0000000E+00 1.0000000E+00
A4 -2.9218701E-06 -2.2026040E-06
A6 -9.7250329E-09 -2.5755732E-09
A8 4.9003957E-11 -3.7951241E-11
A10 -4.3666590E-13 1.2937170E-13
A12 1.3227604E-15 4.1592996E-17
A14 1.5300552E-18 -3.6707730E-18
A16 -2.8974079E-20 1.4820054E-20
A18 8.9812385E-23 -2.4765310E-23
A20 -9.8857875E-26 1.3042237E-26

在表17中示出实施例1~4的成像镜头的条件式(1)~(11)的对应值。实施例1~4以d线为基准波长。表17中示出d线基准下的值。

[表17]

式编号 条件式 实施例1 实施例2 实施例3 实施例4
(1) TL<sup>2</sup>/(Y×f) 4.985 4.739 4.674 4.818
(2) G1TL/Gsum 0.092 0.084 0.100 0.069
(3) N2 1.755 2.051 1.755 1.743
(4) Rc/f22 -0.415 -0.477 -0.384 -0.560
(5) f/f1 0.097 0.197 0.154 0.034
(6) f/f21 0.587 0.359 0.546 0.686
(7) f/f22 0.797 0.946 0.803 0.787
(8) |f/f3| 0.047 0.069 0.035 0.182
(9) ν2p 94.66 94.66 94.66 94.66
(10) max(νp-νn) 62.48 66.39 62.48 63.52
(11) Bf/f 0.296 0.291 0.249 0.281

实施例1~4的成像镜头为内聚焦方式,光学总长度比图像尺寸短,结构小。并且,实施例1~4的成像镜头的各像差得到良好的校正,实现了高分辨率,具有高光学性能。

接着,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像装置进行说明。在图10及图11中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像装置即相机30的外观图。图10表示从正面侧观察相机30的立体图,图11表示从背面侧观察相机30的立体图。相机30为所谓的无反式数码相机,其能够拆卸自如地安装可换镜头20。可换镜头20构成为包含容纳于镜筒内的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成像镜头1。

相机30具备相机主体31,并且在相机主体31的上表面设置有快门按钮32及电源按钮33。并且,在相机主体31的背面设置有操作部34、操作部35及显示部36。显示部36能够显示所拍摄的图像及拍摄前的视角内存在的图像。

在相机主体31的正面中央部设置有来自摄影对象的光所入射的摄影开口,在与该摄影开口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卡口37,可换镜头20经由卡口37安装于相机主体31。

相机主体31内设置有输出与由可换镜头20形成的被摄体像对应的摄像信号的CCD(Charge Coupled Device,电荷耦合元件)或CMOS(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Semiconductor,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等成像元件、对从该成像元件输出的摄像信号进行处理而生成图像的信号处理电路及用于记录该生成的图像的记录介质等。在相机30中,能够通过按压快门按钮32来拍摄静态图像或动态图像,并且通过该拍摄而获得的图像数据记录在上述记录介质中。

以上,举出实施方式及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的技术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及实施例,可以进行各种变形。例如,各透镜的曲率半径、面间隔、折射率、色散系数及非球面系数等并不限定于上述各实施例中示出的值,可以采用其他值。

并且,关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像装置,并不限定于上述例子,例如,也可以设为无反式以外的相机、胶片相机及摄像机等各种方式。

符号说明

1-成像镜头,2-轴上光束,3-最大像高的光束,20-可换镜头,30-相机,31-相机主体,32-快门按钮,33-电源按钮,34、35-操作部,36-显示部,37-卡口,G1-第1透镜组,G2-第2透镜组,G3-第3透镜组,L11~L12、L21~L27、L31~L34-透镜,PP-光学部件,Sim-像面,St-孔径光圈,Z-光轴。

完整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石墨接头机器人自动装卡簧、装栓机
下一篇:低畸变光学系统及镜头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