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测石炭系工区地层厚度的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油气田勘探开发
技术领域
,尤其涉及预测石炭系工区地层厚度的方法及装置。背景技术
本部分旨在为权利要求书中陈述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背景或上下文。此处的描述不因为包括在本部分中就承认是现有技术。
目前,石炭系工区,如四川盆地东部的石炭系工区,其大面积发育着石炭系尖灭带,受地层、岩性、构造、断裂灯因素的控制,导致石炭系工区中的储层薄、非均质性强、预测难度大,造成钻探成功率低。
针对石炭系工区的油气勘探始于20世纪70年代,主要勘探对象为高陡构造带的构造圈闭;进入21世纪,川东石炭系的油气勘探几乎处于停滞状态,仅有一些小规模的发现,综上,现阶段的石炭系工区的岩性-地层、地层-构造等复合油气藏的勘探程度很低。
石炭系工区地层的厚度的准确预测,正是地层圈闭和地层油气藏开发的必要条件,因此,如何准确预测石炭系工区地层的厚度,对石炭系的油气勘探显得至关重要。
现阶段,一般使用地震资料进行石炭系工区地层的厚度的预测。但因地震资料的分辨率有限,导致石炭系工区地层的厚度难以准确预测;同时,因石炭系工区地层的厚度预测结果不准确,也直接降低了石炭系工区的钻探成功率,影响了石炭系工区中隐蔽型油气藏的勘探规模。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预测石炭系工区地层厚度的方法,用以准确预测石炭系工区地层的厚度,提升石炭系工区的钻探成功率和勘探规模,该方法包括:
根据石炭系工区的钻井数据和测井数据,建立石炭系工区的多种地质模型;所述地质模型用于描述石炭系地层的上覆地层和下伏地层的种类和分布情况;
对石炭系工区的多种地质模型进行地震正演模拟,得到与不同地质模型对应的地震正演记录;
根据与不同地质模型对应的地震正演记录,对石炭系工区的多种地质模型进行有井约束地震反演,得到石炭系工区的反演剖面;
根据石炭系工区的反演剖面,预测石炭系工区地层的厚度。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预测石炭系工区地层厚度的装置,用以准确预测石炭系工区地层的厚度,提升石炭系工区的钻探成功率和勘探规模,该装置包括:
地质模型建模模块,用于根据石炭系工区的钻井数据和测井数据,建立石炭系工区的多种地质模型;所述地质模型用于描述石炭系地层的上覆地层和下伏地层的种类和分布情况;
地震正演模拟模块,用于对石炭系工区的多种地质模型进行地震正演模拟,得到与不同地质模型对应的地震正演记录;
地震反演模块,用于根据与不同地质模型对应的地震正演记录,对石炭系工区的多种地质模型进行有井约束地震反演,得到石炭系工区的反演剖面;
地层厚度确定模块,用于根据石炭系工区的反演剖面,预测石炭系工区地层的厚度。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上述预测石炭系工区地层厚度的方法。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执行上述预测石炭系工区地层厚度的方法的计算机程序。
本发明实施例中,根据石炭系工区的钻井数据和测井数据,建立石炭系工区的多种地质模型;所述地质模型用于描述石炭系地层的上覆地层和下伏地层的种类和分布情况;对石炭系工区的多种地质模型进行地震正演模拟,得到与不同地质模型对应的地震正演记录;根据与不同地质模型对应的地震正演记录,对石炭系工区的多种地质模型进行有井约束地震反演,得到石炭系工区的反演剖面;根据石炭系工区的反演剖面,预测石炭系工区地层的厚度,从而可根据石炭系工区的钻井数据和测井数据,借助地震正演模拟和有井约束地震反演,实现对石炭系工区地层的厚度的准确预测,因不再依靠地震数据进行石炭系工区地层的厚度的预测,解决了现有技术下因地震数据的分辨率较低,而无法准确预测石炭系工区地层厚度的问题,实现了对石炭系工区地层的厚度的准确预测;同时,因可实现对石炭系工区地层的厚度的准确预测,也可提升石炭系工区的钻探成功率和勘探规模。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测井数据中测井响应的连井对比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地质模型及其地震正演记录的具体示例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地质模型及其地震正演记录的具体示例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地质模型及其地震正演记录的具体示例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有井约束地震反演的流程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反演剖面的具体示例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预测出的石炭系工区地层的厚度的具体示例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预测石炭系工区地层厚度的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预测石炭系工区地层厚度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用于预测石炭系工区地层厚度的的计算机设备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在此,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但并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目前,石炭系工区,如四川盆地石炭系油气勘探始于20世纪70年代,主要勘探对象为高陡构造带的构造圈闭;进入21世纪,川东石炭系的油气勘探几乎处于停滞状态,仅有一些小规模的发现。石炭系岩性-地层、地层-构造等复合油气藏的勘探程度很低,然而,地层尖灭带的发育是地层圈闭和地层油气藏的形成的必要条件,因此,地层尖灭点的准确刻画对石炭系的油气勘探显得至关重要;目前,已在川东地区卧龙河、五百梯、发现岩性-构造复合气藏,其中,五百梯、沙坪场、卧龙河分别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约540×108m3、400×108m3、150×108m3,证明构造-岩性-地层复合形成圈闭可以形成大规模的天然气聚集。
现阶段,一般使用地震资料进行石炭系工区地层的厚度的预测。但因地震资料的分辨率有限,导致石炭系工区地层的厚度难以准确预测;同时,因石炭系工区地层的厚度预测结果不准确,也直接降低了石炭系工区的钻探成功率,影响了石炭系工区中隐蔽型油气藏的勘探规模。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预测石炭系工区地层厚度的方法,可用以准确预测石炭系工区地层的厚度,提升石炭系工区的钻探成功率和勘探规模,通过设计合理的地址模型,利用地震正演、反演技术,以地质统计学为基础,结合地震响应特征的变化,预测出地层厚度,进而提高川东地区石炭系隐蔽型油气藏的勘探规模和成功率,如图8所示,该预测石炭系工区地层厚度的方法可以包括:
步骤801:根据石炭系工区的钻井数据和测井数据,建立石炭系工区的多种地质模型;上述地质模型用于描述石炭系地层的上覆地层和下伏地层的种类和分布情况;
步骤802:对石炭系工区的多种地质模型进行地震正演模拟,得到与不同地质模型对应的地震正演记录;
步骤803:根据与不同地质模型对应的地震正演记录,对石炭系工区的多种地质模型进行有井约束地震反演,得到石炭系工区的反演剖面;
步骤804:根据石炭系工区的反演剖面,预测石炭系工区地层的厚度。
本发明实施例中,根据石炭系工区的钻井数据和测井数据,建立石炭系工区的多种地质模型;上述地质模型用于描述石炭系地层的上覆地层和下伏地层的种类和分布情况;对石炭系工区的多种地质模型进行地震正演模拟,得到与不同地质模型对应的地震正演记录;根据与不同地质模型对应的地震正演记录,对石炭系工区的多种地质模型进行有井约束地震反演,得到石炭系工区的反演剖面;根据石炭系工区的反演剖面,预测石炭系工区地层的厚度,从而可根据石炭系工区的钻井数据和测井数据,借助地震正演模拟和有井约束地震反演,实现对石炭系工区地层的厚度的准确预测,因不再依靠地震数据进行石炭系工区地层的厚度的预测,解决了现有技术下因地震数据的分辨率较低,而无法准确预测石炭系工区地层厚度的问题,实现了对石炭系工区地层的厚度的准确预测;同时,因可实现对石炭系工区地层的厚度的准确预测,也可提升石炭系工区的钻探成功率和勘探规模。
具体实施时,首先根据石炭系工区的钻井数据和测井数据,建立石炭系工区的多种地质模型;上述地质模型用于描述石炭系地层的上覆地层和下伏地层的种类和分布情况。
实施例中,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预测石炭系工区地层厚度的方法,还可以包括:获取石炭系工区的密度分布数据;
根据石炭系工区的钻井数据和测井数据,建立石炭系工区的多种地质模型,可以包括:
对石炭系工区的钻井数据进行岩电特征分析,得到石炭系工区的岩电特征;
对石炭系工区的每一井的测井数据进行合成,得到石炭系工区的地震井合成记录;
根据石炭系工区的:密度分布数据、岩电特征和地震井合成记录,建立石炭系工区的多种地质模型。
在上述实施例中,通过对石炭系工区的钻井数据进行岩电特征分析,可得到石炭系工区的岩电特征,并结合石炭系工区的地震井合成记录,可有助于建立石炭系工区的多种地质模型,其中,地质模型用于描述石炭系地层的上覆地层和下伏地层的种类和分布情况。有助于在后续步骤中,根据石炭系工区的钻井数据和测井数据,借助地震正演模拟和有井约束地震反演,实现对石炭系工区地层的厚度的准确预测。
具体实施时,在根据石炭系工区的钻井数据和测井数据,建立石炭系工区的多种地质模型后,对石炭系工区的多种地质模型进行地震正演模拟,得到与不同地质模型对应的地震正演记录。
实施例中,对石炭系工区的多种地质模型进行地震正演模拟,得到与不同地质模型对应的地震正演记录,可以包括:
对石炭系工区的多种地质模型进行地震正演模拟,得到多种地质模型中石炭系地层顶界的地震响应特征;
根据多种地质模型中石炭系地层顶界的地震响应特征,生成与不同地质模型对应的地震正演记录。
在上述实施例中,通过对石炭系工区的多种地质模型进行地震正演模拟,可得到多种地质模型中石炭系地层顶界的地震响应特征。例如,当石炭系地层较厚时,二叠系下统底界在地震剖面上对应了一个振幅较强的波峰反射,随着石炭系地层厚度变薄,其对应的振幅能量逐渐变弱,当无石炭系地层发育时,二叠系下统底界主要表现为波谷的响应特征,并且下伏也会出现一个强振幅反射,此强反射波峰与上覆地层反射的时差会变大。通过模型正演分析,能定性地识别不同地层厚度的石炭系顶界的地震响应特征变化,而要进一步准确地预测5m缺失区的石炭系地层厚度,可借助地震反演方法来完成。
具体实施时,在对石炭系工区的多种地质模型进行地震正演模拟,得到与不同地质模型对应的地震正演记录后,根据与不同地质模型对应的地震正演记录,对石炭系工区的多种地质模型进行有井约束地震反演,得到石炭系工区的反演剖面。
实施例中,根据与不同地质模型对应的地震正演记录,对石炭系工区的多种地质模型进行有井约束地震反演,得到石炭系工区的反演剖面,可以包括:
根据石炭系工区的测井数据,对石炭系工区的测井曲线进行校正,得到石炭系工区校正后的测井曲线;
根据石炭系工区校正后的测井曲线,和与不同地质模型对应的地震正演记录,对石炭系工区的多种地质模型进行有井约束地震反演,得到石炭系工区的反演剖面。
在上述实施例中,根据石炭系工区校正后的测井曲线,和与不同地质模型对应的地震正演记录,对石炭系工区的多种地质模型进行有井约束地震反演,得到石炭系工区的反演剖面,有助于后续步骤中实现对石炭系工区地层的厚度的准确预测,因不再依靠地震数据进行石炭系工区地层的厚度的预测,解决了现有技术下因地震数据的分辨率较低,而无法准确预测石炭系工区地层厚度的问题,实现了对石炭系工区地层的厚度的准确预测;同时,因可实现对石炭系工区地层的厚度的准确预测,也可提升石炭系工区的钻探成功率和勘探规模。
具体实施时,在根据与不同地质模型对应的地震正演记录,对石炭系工区的多种地质模型进行有井约束地震反演,得到石炭系工区的反演剖面后,根据石炭系工区的反演剖面,预测石炭系工区地层的厚度。
实施例中,从石炭系工区的反演剖面中,可确定出:该反演剖面的井旁道与测井曲线高低关系的吻合程度。例如,石炭系地层存在时主要表现为高速特征,反演剖面上速度主要集中在5500~6500m/s,横向变化清楚,符合地质规律,反演效果较好,能满足石炭系地层厚度预测的需要。
具体实施时,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预测石炭系工区地层厚度的方法,还可以包括:确定石炭系工区的反演剖面的反演精度,与预设置的反演精度的误差;
在该误差大于预设值时,重复执行以下操作,直至该误差不大于预设值:
重新根据石炭系工区的测井数据,对石炭系工区的测井曲线进行校正,得到石炭系工区校正后的测井曲线;
根据石炭系工区校正后的测井曲线,和与不同地质模型对应的地震正演记录,对石炭系工区的多种地质模型进行有井约束地震反演,得到石炭系工区的反演剖面;
确定石炭系工区的反演剖面的反演精度,与预设置的反演精度的误差。
在上述实施例中,通过重复确定石炭系工区校正后的测井曲线,可将石炭系工区的反演剖面的反演精度,与预设置的反演精度的误差,控制在工作人员预设置的数值范围内,有助于工作人员对上述工区厚度的预测的掌控。
下面给出一个具体实施例,来说明本发明的方法的具体应用,该实施例中,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一、首先根据石炭系工区的钻井数据和测井数据,建立石炭系工区的多种地质模型:
石炭系区域岩-电特征分析,川东地区石炭纪古地理环境表现为,西部紧邻广安剥蚀区(乐山-龙女寺古陆)、东部紧邻利川剥蚀区(黔中古陆),北部靠近大巴山古陆,中间部位为开江-梁平古隆起,整体表现为“一隆三洼”的古地貌和古构造格局。
开江古隆起障壁作用明显,造成本区石炭系东、西区的沉积差异,石炭系上统黄龙组主要为灰褐色-深灰色石灰岩和白云岩类碳酸盐岩组合,普遍含角砾,下部夹有石膏;石炭系下统河州组主要为灰色-浅灰色细-中粒含云质石英砂岩及浅灰褐色砂质白云岩类碳酸盐岩和砂泥岩组合,砂岩分选及磨圆均较好,硅质或云质胶结,上部主要为含砂质泥页岩,中下部主要为砂岩和白云岩。该地区上石炭统与上覆二叠系梁山组和下伏志留系均为假整合接触,钻探证实,仅在川东东部云阳、忠县及鄂西、建南一带零星分布有下石炭统河洲组,厚度主要分布在0-20m。
川内广大地区及川东东部的广安、渠县一带的石炭系仅有上石炭统黄龙组,石炭系残厚0~90m,大部分为20~60m,主要残布于华蓥山及以东、重庆-涪陵以北、北达宣汉-开县、东南至石柱、东北至巫山-建始地区,石炭系较厚区域主要分布在开江古隆起以西的铁山-蒲包山-凉水井地区。
在川东大部份地区,石炭系黄龙组直接与志留系地层接触,常规测井曲线上,黄龙组较上覆梁山组和下伏志留系表现为高速、低伽马的特征,石炭系的速度范围主要为5500m/s-6700m/s。
在河洲组地层发育地区,由于岩性不同,其与上统黄龙组在测井响应特征存在一定差异。黄龙组地层速度高于上覆梁山组和下伏河洲组地层,平均速度约6300m/s-6500m/s;而河洲组地层速度低于上覆黄龙组地层,又高于下伏志留系地层,平均速度约5800m/s-5900m/s;而志留系顶部地层平均速度低至约5200m/s-5400m/s,其与上覆河洲组的特征基本能区分。
如图1所示,是川东地区三岔云安6井-云安19井-硐西3井测井响应连井对比图。
二、建立石炭系工区的多种地质模型,并对石炭系工区的多种地质模型进行地震正演模拟,得到与不同地质模型对应的地震正演记录:
地震剖面反映了地层的波阻抗(速度*密度)特征,因此,地层的速度差异也会引起相应的地震响应特征的差异。通过测井、钻井资料分析,石炭系是位于两套低速层之间的高速层,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三种描述石炭系地层的上覆地层和下伏地层的种类和分布情况的地质模型。
该实例中,将地质模型按石炭系与上下围岩的接触方式,分为如下三种:
①华西2井石炭系厚27m,附近地层正常,上覆地层为梁山组,下伏地层为志留系;
②广探2井石炭系厚29m,志留系地层缺失,上覆地层为梁山组,下伏为上奥陶统(8m)地层;
③合川12井附近,石炭系地层缺失,梁山组与志留系(大于70m)地层接触。
对应以上3种实钻结果,设计相应地质模型进行模型正演:
如图2所示,是第一种地质模型及其地震正演纪录的示意图,该地质模型的华西2井附近,石炭系地层向西尖灭,上覆地层为梁山组,下伏地层为志留系,该地质模型可在川东地区中普遍适。
由第一种地质模型的正演记录上看出,二叠系下统底界反射能量变弱直至消失,在缺失区表现为波谷的特征,但下伏会出现强反射波峰,此波峰与上覆地层时差明显增大。
如图3所示,是第二种地质模型及其地震正演纪录的示意图,该地质模型的华西2井至广探2井附近,石炭系、志留系向西尖灭,且志留系先于石炭系尖灭。
由第二种地质模型的正演记录上看出,二叠系下统底界反射变弱直至消失,在缺失区主要表现为波谷反射,下伏地层出现强反射波峰主要由于梁山组的低速地层与奥陶系中统的较高速地层的反射界面,此波峰与上覆地层时差增大。
如图4所示,是第三种地质模型及其地震正演纪录的示意图,该地质模型的华西2井至合川12井附近,石炭系、志留系向西尖灭,且石炭系先于志留系尖灭。
由第三种地质模型的正演记录上看出,二叠系下统底界反射变弱直至消失,在缺失区表现为波谷的响应特征,下伏地层出现的较强反射主要是梁山组的低速地层与志留系地层的界面反射,此波峰与上覆地层时差也增大。
综上,当石炭系地层较厚时,二叠系下统底界在地震剖面上对应了一个振幅较强的波峰反射,随着石炭系地层厚度变薄,其对应的振幅能量逐渐变弱,当无石炭系地层发育时,二叠系下统底界主要表现为波谷的响应特征,并且下伏也会出现一个强振幅反射,此强反射波峰与上覆地层反射的时差会变大。通过模型正演分析,能定性地识别不同地层厚度的石炭系顶界的地震响应特征变化,而要进一步准确地预测5m缺失区的石炭系地层厚度,可借助地震反演方法来完成。
三、根据与不同地质模型对应的地震正演记录,对石炭系工区的多种地质模型进行有井约束地震反演,得到石炭系工区的反演剖面:
1、有井约束反演技术是建立在叠后资料基础上归属于基于模型的反演方法,可通过叠后地震反演分析地震道,重建地层的速度和声阻抗结构。
反演基于的基础模型是一维褶积模型。其原理为:
其中,R(j)为地层的反射系数时间序列,无量纲;W为地震子波,无量纲;n(i)为噪音,单位为Hz;T(i)为地震记录,无量纲;i,j分别为第i地层和第j地层,无量纲。
基于模型的块反演算法会产生一系列的方波化的伪测井曲线,通过对方波的振幅和厚度进行反复修改,最大程度地减小合成道与实际地震道的残差等步骤来提高模型的精度,最终得到好的处理效果。在计算过程中按约束变化量和边界条件的不同分为约束反演和随机反演。本次采用约束反演。其流程如图5所示。
2、参数试验
该实例中,该川东地区石炭系工区,厚度预测参与速度反演的共有500余口井,通过精细标定,根据合成地震记录和井旁地震道的匹配程度,采用优化方式提取子波,其算法是利用最小平方法提取一个初始子波,然后利用广义线性反演方法迭代求取最佳子波。
通过井地震剖面的逆断层约束的速度反演参数的反复测试,得到石炭系速度反演的参数可如下所示:
①叠代次数:10次;
②采样率:1ms;
③约束最大变化范围:20%;
④块大小:1ms;
⑤比例因子:1;
3、反演成果可如下描述:如图6所示,以过实钻井广探2井二维测线05GA44线速度反演剖面为例,广探2井志留系缺失,石炭系地层厚度约29m,速度反演剖面上表现为夹于梁山组低速地层和奥陶系上统低速地层之间的高速红-蓝色条带,横向连续性较好,地层厚度较为稳定。图6显示了过广探2井的05GA44线速度反演剖面的示意图。
综上,可以看出反演剖面的井旁道与测井曲线高低关系吻合,石炭系地层存在时主要表现为高速特征,反演剖面上速度主要集中在5500~6500m/s,横向变化清楚,符合地质规律,反演效果较好,能满足石炭系地层厚度预测的需要。
四、根据石炭系工区的反演剖面,预测石炭系工区地层的厚度:
该实例整体上呈现出西厚东薄的残余地层厚度变化格局,除了在地层沉积周边存在剥蚀区,在沉积区域内也存在局部侵蚀窗,如图7所示;石炭系地层厚度较大的区域有三块,最厚区主要分布于西部洼陷,即华蓥山构造段北部、蒲包山及蒲西、福成寨、七里峡构造南段、张家场北段、大天池构造带沙坪场、龙门、天池铺等地区,地层厚度可以达到50m以上,面积大约5900km2;其次是分布在东部洼陷云安厂构造中段、高峰场-寨沟湾地区,地层厚度普遍40m以上,分布面积约1200km2;再次就是大池干井构造带南段和洋渡溪一带,这些区域的地层厚度一般在30m以上,面积约占1100km2。
当然,可以理解的是,上述详细流程还可以有其他变化例,相关变化例均应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本发明实施例中,根据石炭系工区的钻井数据和测井数据,建立石炭系工区的多种地质模型;上述地质模型用于描述石炭系地层的上覆地层和下伏地层的种类和分布情况;对石炭系工区的多种地质模型进行地震正演模拟,得到与不同地质模型对应的地震正演记录;根据与不同地质模型对应的地震正演记录,对石炭系工区的多种地质模型进行有井约束地震反演,得到石炭系工区的反演剖面;根据石炭系工区的反演剖面,预测石炭系工区地层的厚度,从而可根据石炭系工区的钻井数据和测井数据,借助地震正演模拟和有井约束地震反演,实现对石炭系工区地层的厚度的准确预测,因不再依靠地震数据进行石炭系工区地层的厚度的预测,解决了现有技术下因地震数据的分辨率较低,而无法准确预测石炭系工区地层厚度的问题,实现了对石炭系工区地层的厚度的准确预测;同时,因可实现对石炭系工区地层的厚度的准确预测,也可提升石炭系工区的钻探成功率和勘探规模。
如上述,本发明实施例借助石炭系工区的钻井数据和测井数据,在该工区的岩性、电测、区域地质研究基础上,设计出了符合实际规律的地质模型,可总结出石炭系上下地层阻抗界面的地震响应特征,并利用地震正演模拟,结合地震反演,以实钻成果为约束,进而较准确的石炭系工区的地层厚度,可较准确的预测出石炭系地层的分布范围和厚度,进一步扩大了川东地区石炭系隐蔽型油气藏的勘探规模,这一技术为国内外类似的隐蔽型油气藏的勘探开发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技术手段。
本发明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预测石炭系工区地层厚度的装置,如下面的实施例上述。由于该装置解决问题的原理与预测石炭系工区地层厚度的方法相似,因此该装置的实施可以参见预测石炭系工区地层厚度的方法的实施,重复之处不再赘述。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预测石炭系工区地层厚度的装置,可用以准确预测石炭系工区地层的厚度,提升石炭系工区的钻探成功率和勘探规模,如图9所示,该装置包括:
地质模型建模模块01,用于根据石炭系工区的钻井数据和测井数据,建立石炭系工区的多种地质模型;上述地质模型用于描述石炭系地层的上覆地层和下伏地层的种类和分布情况;
地震正演模拟模块02,用于对石炭系工区的多种地质模型进行地震正演模拟,得到与不同地质模型对应的地震正演记录;
地震反演模块03,用于根据与不同地质模型对应的地震正演记录,对石炭系工区的多种地质模型进行有井约束地震反演,得到石炭系工区的反演剖面;
地层厚度确定模块04,用于根据石炭系工区的反演剖面,预测石炭系工区地层的厚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
工区密度获取模块,用于:
获取石炭系工区的密度分布数据;
地质模型建模模块,具体用于:
对石炭系工区的钻井数据进行岩电特征分析,得到石炭系工区的岩电特征;
对石炭系工区的每一井的测井数据进行合成,得到石炭系工区的地震井合成记录;
根据石炭系工区的:密度分布数据、岩电特征和地震井合成记录,建立石炭系工区的多种地质模型。
在一个实施例中,地震正演模拟模块,具体用于:
对石炭系工区的多种地质模型进行地震正演模拟,得到多种地质模型中石炭系地层顶界的地震响应特征;
根据多种地质模型中石炭系地层顶界的地震响应特征,生成与不同地质模型对应的地震正演记录。
在一个实施例中,地震反演模块,具体用于:
根据石炭系工区的测井数据,对石炭系工区的测井曲线进行校正,得到石炭系工区校正后的测井曲线;
根据石炭系工区校正后的测井曲线,和与不同地质模型对应的地震正演记录,对石炭系工区的多种地质模型进行有井约束地震反演,得到石炭系工区的反演剖面。
在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误差调整模块,用于:
确定石炭系工区的反演剖面的反演精度,与预设置的反演精度的误差;
在该误差大于预设值时,重复执行以下操作,直至该误差不大于预设值:
重新根据石炭系工区的测井数据,对石炭系工区的测井曲线进行校正,得到石炭系工区校正后的测井曲线;
根据石炭系工区校正后的测井曲线,和与不同地质模型对应的地震正演记录,对石炭系工区的多种地质模型进行有井约束地震反演,得到石炭系工区的反演剖面;
确定石炭系工区的反演剖面的反演精度,与预设置的反演精度的误差。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实现上述预测石炭系工区地层厚度的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的计算机设备的实施例所述计算机设备具体包含有如下内容:
处理器(processor)、存储器(memory)、通信接口(Communications Interface)和总线;其中,所述处理器、存储器、通信接口通过所述总线完成相互间的通信;所述通信接口用于实现相关设备之间的信息传输;该计算机设备可以是台式计算机、平板电脑及移动终端等,本实施例不限于此。在本实施例中,该计算机设备可以参照实施例用于实现预测石炭系工区地层厚度的方法的实施例及用于实现预测石炭系工区地层厚度的装置的实施例进行实施,其内容被合并于此,重复之处不再赘述。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的计算机设备1000的系统构成的示意框图。如图10所示,该计算机设备1000可以包括中央处理器1001和存储器1002;存储器1002耦合到中央处理器1001。值得注意的是,该图10是示例性的;还可以使用其他类型的结构,来补充或代替该结构,以实现电信功能或其他功能。
一实施例中,预测石炭系工区地层厚度的功能可以被集成到中央处理器1001中。其中,中央处理器1001可以被配置为进行如下控制:
根据石炭系工区的钻井数据和测井数据,建立石炭系工区的多种地质模型;所述地质模型用于描述石炭系地层的上覆地层和下伏地层的种类和分布情况;
对石炭系工区的多种地质模型进行地震正演模拟,得到与不同地质模型对应的地震正演记录;
根据与不同地质模型对应的地震正演记录,对石炭系工区的多种地质模型进行有井约束地震反演,得到石炭系工区的反演剖面;
根据石炭系工区的反演剖面,预测石炭系工区地层的厚度。
在另一个实施方式中,预测石炭系工区地层厚度的装置可以与中央处理器1001分开配置,例如可以将预测石炭系工区地层厚度的装置配置为与中央处理器1001连接的芯片,通过中央处理器的控制来实现预测石炭系工区地层厚度的功能。
如图10所示,该计算机设备1000还可以包括:通信模块1003、输入单元1004、音频处理器1005、显示器1006、电源1007。值得注意的是,计算机设备1000也并不是必须要包括图10中所示的所有部件;此外,计算机设备1000还可以包括图10中没有示出的部件,可以参考现有技术。
如图10所示,中央处理器1001有时也称为控制器或操作控件,可以包括微处理器或其他处理器装置和/或逻辑装置,该中央处理器1001接收输入并控制计算机设备1000的各个部件的操作。
其中,存储器1002,例如可以是缓存器、闪存、硬驱、可移动介质、易失性存储器、非易失性存储器或其它合适装置中的一种或更多种。可储存上述与失败有关的信息,此外还可存储执行有关信息的程序。并且中央处理器1001可执行该存储器1002存储的该程序,以实现信息存储或处理等。
输入单元1004向中央处理器1001提供输入。该输入单元1004例如为按键或触摸输入装置。电源1007用于向计算机设备1000提供电力。显示器1006用于进行图像和文字等显示对象的显示。该显示器例如可为LCD显示器,但并不限于此。
该存储器1002可以是固态存储器,例如,只读存储器(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M)、SIM卡等。还可以是这样的存储器,其即使在断电时也保存信息,可被选择性地擦除且设有更多数据,该存储器的示例有时被称为EPROM等。存储器1002还可以是某种其它类型的装置。存储器1002包括缓冲存储器1021(有时被称为缓冲器)。存储器1002可以包括应用/功能存储部1022,该应用/功能存储部1022用于存储应用程序和功能程序或用于通过中央处理器1001执行计算机设备1000的操作的流程。
存储器1002还可以包括数据存储部1023,该数据存储部1023用于存储数据,例如联系人、数字数据、图片、声音和/或任何其他由计算机设备使用的数据。存储器1002的驱动程序存储部1024可以包括计算机设备的用于通信功能和/或用于执行计算机设备的其他功能(如消息传送应用、通讯录应用等)的各种驱动程序。
通信模块1003即为经由天线1008发送和接收信号的发送机/接收机1003。通信模块(发送机/接收机)1003耦合到中央处理器1001,以提供输入信号和接收输出信号,这可以和常规移动通信终端的情况相同。
基于不同的通信技术,在同一计算机设备中,可以设置有多个通信模块1003,如蜂窝网络模块、蓝牙模块和/或无线局域网模块等。通信模块(发送机/接收机)1003还经由音频处理器1005耦合到扬声器1009和麦克风1010,以经由扬声器1009提供音频输出,并接收来自麦克风1010的音频输入,从而实现通常的电信功能。音频处理器1005可以包括任何合适的缓冲器、解码器、放大器等。另外,音频处理器1005还耦合到中央处理器1001,从而使得可以通过麦克风1010能够在本机上录音,且使得可以通过扬声器1009来播放本机上存储的声音。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执行上述预测石炭系工区地层厚度的方法的计算机程序。
本发明实施例中,根据石炭系工区的钻井数据和测井数据,建立石炭系工区的多种地质模型;所述地质模型用于描述石炭系地层的上覆地层和下伏地层的种类和分布情况;对石炭系工区的多种地质模型进行地震正演模拟,得到与不同地质模型对应的地震正演记录;根据与不同地质模型对应的地震正演记录,对石炭系工区的多种地质模型进行有井约束地震反演,得到石炭系工区的反演剖面;根据石炭系工区的反演剖面,预测石炭系工区地层的厚度,从而可根据石炭系工区的钻井数据和测井数据,借助地震正演模拟和有井约束地震反演,实现对石炭系工区地层的厚度的准确预测,因不再依靠地震数据进行石炭系工区地层的厚度的预测,解决了现有技术下因地震数据的分辨率较低,而无法准确预测石炭系工区地层厚度的问题,实现了对石炭系工区地层的厚度的准确预测;同时,因可实现对石炭系工区地层的厚度的准确预测,也可提升石炭系工区的钻探成功率和勘探规模。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发明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发明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发明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本发明是参照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 上一篇:石墨接头机器人自动装卡簧、装栓机
- 下一篇:一种零件漏装检测装置及方法